教女儿练好“童子功”
2014-09-09潘建安
潘建安
我有位在幼儿园当园长的朋友,她不止一次跟我说,其实孩子成长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少问题,都与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有关。因为一些在大人看来易如反掌的事,比如上厕所不尿湿裤子,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却很难。她还提醒我,平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各种技能,尤其是生活技能,从小练好这些“童子功”,孩子能一生受用。我很赞同她的观点和理念,因此一直注意在生活中培养女儿欢欢的多种技能。
我基本上是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从女儿1岁半起,我就开始有意“指派”她帮我做家务,先让她做些简单的,比如摆放玩具、摆放餐具、把脏衣服放到洗衣筐里等。孩子到了3岁,认知和动手能力飞速提高,我就让她帮我做些技术含量高的家务,比如浇花、擦桌子、叠被子、打鸡蛋、开关电视、接电话、把大瓶的饮料倒进杯子里等。最初她做得不太好,需要大人帮助,但我会毫不吝惜地鼓励她:“宝贝,你比妈妈做得都好!”这些看似平常琐碎的家务,对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特别有帮助。
我女儿的表现常给我们带来惊喜。比如,老公买回一个多功能浇花壶,我还没弄明白怎么用呢,她却一边浇花一边研究,很快就掌握了壶的基本功能,还能给我演示,如何让水直射,如何让水喷洒,怎么远远地浇,怎么近近地淋……俨然一个颇为内行的小园丁!我又惊又喜,感叹真不可小看孩子的能力。老公说:“这就是多动手的好处,动手多了,孩子兴趣广泛,爱琢磨,会的东西自然就多。”
到了四、五岁,我开始教女儿学习系鞋带。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选带粘扣的鞋子,这样穿脱方便,但我一直给女儿选系带的鞋子,我认为这能锻炼女儿的手指控制能力和灵活性。除了系鞋带,我还给她准备了一些五颜六色很好看的绳子,让她给布娃娃扎腰带,给礼物打包等,提高她的精巧动作技能。
有段时间我发现,欢欢特别喜欢拿着小刀切东西玩,她奶奶觉得太危险,总是制止她,可我觉得不能因为怕危险而不让孩子做她感兴趣的事,便给女儿选了比较安全的小刀,反复教她使用技巧,并且一再给她讲小刀使用的安全常识,还给她准备了土豆、萝卜、西瓜皮等比较容易切的东西让她练习。她练得可有成就感了,后来参加社区的“小鬼当家”比赛,自己切西红柿、黄瓜、芒果等做色拉拼盘,有模有样的。
别小看这些生活技能培养,不仅增强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促进了孩子其他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比如,欢欢动手能力强,相应的做手工、捏橡皮泥、折纸、拼图、拆装玩具等,都比较灵活而富有创意,经常引来老师的赞扬和小朋友的羡慕。
——曹女士,31岁,企业管理人员
专家点评:
徐岫茹,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著名学前教育专家
现在的许多孩子生活技能缺乏,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这时不争的事实。前不久,北京市一家小学的一年级老师曾做了一项“系鞋带”调查。结果3个班155名学生,会系鞋带的只有13人。老师问学生:“家里有人教过你们系鞋带吗?”结果只有6个孩子回答教过。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听到过的一件事——海淀区有个读三年级的小男孩,参加学校组织的郊游,妈妈让他带了煮鸡蛋,结果他没把煮鸡蛋吃掉,而是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妈妈问儿子怎么没吃鸡蛋,儿子答:“鸡蛋没有缝,叫我怎么吃?”
我经常会把这个故事当成笑话拿出来跟家长们讲,但很多时候其实是笑不出来的。这不是个“孤案”,也不是只发生在以前,现在的不少孩子,玩电脑打游戏是高手,生活方面却很低能,上学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有的吃饭还要父母喂,身边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事实表明,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入学后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较差,易产生挫折感、失败感。孩子的生活技能发展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发展,比如独立性、创造性、操作能力、自控能力等,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日后各方面的发展。
如何学习、提高各种技能,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名人的成才,都与他们儿童时期的“技能训练”密切相关。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父母从小就教他们学习了各种生活技能,为他们日后的成长和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其父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外科医生,差不多天天外出巡诊,只要小海明威提出要跟他去,他都满口答应,然后带着小海明威穿林越水、走村串户,使其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受了锻炼。海明威的父亲更是一个敢于放手的人,他认为孩子事事依赖大人会窒息孩子的才能。于是,在海明威4岁那年,父亲便严肃地对他说:“孩子,别老跟着我,自己活动去!”他给了小海明威一根鱼竿,后来又给了他一支猎枪,鼓励他:“自己干吧,你肯定能行!”在父亲的指点和鼓励下,小海明威开始了独立活动,并很快迷上了钓鱼、打猎、探险和读书等,这些从小形成的技能和业余爱好,对海明威走上文学创作道路起了重要作用。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提醒各位家长,在学习生活技能方面,行动和体验过程很重要,它会帮助一个孩子学会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掌握各种技能,真正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