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汉语“何则”研究

2014-09-09李赛男

艺术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结构

摘 要:“何则”不是由“……何?则……”结构变来的,同“何也”“何者”等有本质的不同。它的形成受“何如”“何若”类化作用,与“然而”形成相似。

关键词:何则;独立成句;结构

0 前言

对于“何则”独立成句前人早有研究。《助字辨略》云:“何则,何者,并先设问,后陈其事也。”[1]《马氏文通》云:“若前文非读而句义已全,今以‘何字呼起以求其故者,则用‘何则两字。”并在下举例:

(1)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伏式结轶西驰者,未有一人言善齐者也,伏式结轶东驰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则?皆不欲齐、秦之合也。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合也。(《史记·世家第一六》)云:“此‘何字,亦表词也。犹云上言如是,是何也,‘则字以下申言其故。经生家皆以‘何则二字连读,愚谓‘何则二字,亦犹‘然而两字,当折读,则‘则字方有着落。且‘则字所以直接上文,必置句读之首,何独于此而变其例哉?”[2]也就是说,“何则”作为一个独立的小句,用于一个“句义已全”的句子之后,表“设问”,以引出后面表原因的小句,起前句和后句桥梁的作用。《经传释词》曰“何则,‘何也也。”[3]并在其后举例:

(2)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墨子·尚贤中》《墨子虚词用法诠释》与《经传释词》看法同,也认为“‘何则为‘何也”。并进一步把“何则”、“何如”同归于“结合式合义复词”。[4]所以,有些文章据此指出此中的“则”为助词。[5]《中国古代语法》[6]赞同《文通》的说法,并进一步认为“‘何则当系由‘……何?则 ……变来,”他在后举例并认为后来“何则?”与“何者?”用法变得一样了。

(3)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圜与不圜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圜,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圜。”是以圜与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圜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墨子·天志下》)

(4)故先王之书,圣人一尺之帛,一篇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故何?则圣王务之。(《墨子·明鬼下》)

(5)故尚者《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故何也?则圣王务之。(同上)

1 “何则”不为“……何?则 ……”的变体

一般来说,一种结构只有大量使用之后才会出现变体。我们通过基本古籍库系统进行检索,“……何?则 ……”这种用法在春秋战国之前是没有的,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很少用的,除周法高先生举的《墨子》中的几例外,很少看到。而“何则?”单独成句在周代文献中就有使用,如:

(6)在中者,在阴阳呼吸之中。何则?以脾受谷味,灌溉诸藏,诸藏皆受气于脾土,主中宫之义也。(《难经本义·卷上》)

之后,“何则”独立成句在春秋战国文献中出现26例,具体情况:《战国策》中有8例,《列子》《墨子》《荀子》《韩非子》《通玄真经》中各有两例,《孔子家语》《晏子春秋》《孟子》《难经本义》《邓析子》《尉缭子》《黄帝内经》《孔丛子》中各有一例。例句如:

(7)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何则?其所道之然。(《辞过》)

(8)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尚贤中》)

(9)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何则?其极远也。(《列子卷第七·杨朱篇》)

“何则?”是基于“句义已全”的前句而“申言其故”的,“则”字“直接上文”,所以“何则?”与上文语义联系更紧密,语音上停顿也比下文要短,这体现在断句上有时用逗号,如例(8),有时用句号,如例(7)。在春秋战国文献中出现更多的是“……何也?则……”的句式结构,有15例,如:

(10)夫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庄子·卷五下》)

(11)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闇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不少也。(《韩非子·难言第三》)

句式中“也”用在“何”和“则”之间,将前后两句切分开。“则”作为答语,引起下文,属下;“何”则属上句。而“何则”有凝结趋势,应是长期一起共现的结果。如果中间有其他成分插入,不太可能有凝固趋势,“何则”应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讨论。所以“何则”不太可能是由“……何?则 ……”变来的。

2 “何则”与“何者”、“何也”之辨

把“何则”解释为“何也”或“何者”是着眼于两者句义相近,都是追述原因。但两者结构大相径庭,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只能从句法功能角度的进行阐释,而不能单纯由于句义相近就将其划成等号。“何则”若与“何也”“何者”相同,则认为“则”与“也”“者”同,这是不正确的。

2.1 何也

“何也”独立成句,“也”用于表语“何”之后,表疑问语气,是语气助词。“何也”表示对前句的疑问,其后接的句子是答语。如:

(12)非救而曰救。何也?遂齐侯之意也。(《春秋榖梁传·僖公》)

(13)此未终时而言无冰。何也?终无冰矣。(《春秋榖梁传·成公》)

杨伯峻先生认为“‘则这个连词的主要作用就是表示上下两事之相因,它是假设复句和因果复句的正、分句中最常用的一个连词。”[7]“何则”是“则何”的倒装,“则”依然是连词,例(7)“则”用于因果复句句首,连接结果“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和原因“何”字特指问句;例(8)“则”用于连接结果“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和原因“何”字特指问句。在士礼居丛书景宋本、明万历四十七年刻本《战国策·齐策五》中有一例:endprint

(14)夫胡之与齐非素亲也,而用兵又非约质而谋燕也,然而甚於相趋者,何也?何则形同忧而兵趋利也。

而宋绍熙二年刻本、四部丛刊景元至正本《战国策》则认为“何则”之“何”为衍文。若为衍文,“则”用于连接下文,只能是连词。这就能很明晰地看出“何则”中的“则”并不是助词。

士礼居丛书景宋本、明万历四十七年刻本《战国策》保留“何则”。“何也”、“何则”连用,“何也”用于上一句句末,表设问,而“何则”用于下一句开头,加强语气,相当于“为什么”。可见“何也”同陈述现象或结果的上句联系紧密,而“何则”同引出原因和解释的下句联系紧密。这是由于“则”常用于连接下文,是连词,而“也”作为语气助词,常用于句尾,二者明显不同,所以不能把它们划为一样。

2.2 何者

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进行检索,“何者”在先秦时期文献中共出现了22次,其中有10次是和“为”连用,构成“……为何者”或“何者为……”的结构,如:

(15)出于室为何者也?(《晏子春秋集释卷第八》)

单独成句只有7例,兹选两例如下:

(16)德之盛,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何者?其民犹赤子也。(《鹖冠子卷下·备知第十三》)

(17)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楚王之妻媦,无时焉可也。(《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

这7例都是“何者?……也。”的句式结构,“者”在此为结构助词,是复合句中,上句述现象或者事实因询原因用“者”字,下句对此加以解释,用“也”煞尾情况。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进行检索,在先秦典籍中“何则?”共出现27例,只有“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春秋左氏传·桓公》”一例其后出现谓语动词,其余均单独成句。由上看出,“何者”最常见的是作主语和宾语,而“何则”则经常独立成句,二者在使用上不同,不能归为相同。

3 “何则”与“然而”、“何如”、“何若”、“何故”的异同

认为“何则”如同“然而”也是值得商榷的。首先,“然而”不能独立成句,必须放在句子中间,作为整个句子由前向后的枢纽,“然”用来回指前文,起上下文衔接作用,“而”用来引起下,在战国初期已经凝固成词,属于词法范畴。[8]而“何则”则一直是作为因果复句中探求原因的小句,或单独成句使用的,属于句法范畴。从语义方面来说,虽然“而”“则”都是连词,功能相同。但“何则”用于一个“句义已全”的句子后面探求原因,“何”是疑问代词,指向其后的新信息;而“然而”则主要用于表转折,[9]“然”作为复指代词,指向前面的旧信息,两者信息焦点不同。

但二者又有相同之处,即代词与连词经过长期共同使用形成的凝固结构,“何”与“则”、“然”与“而”没有任何语义语法方面的联系,但在长期频繁的共同使用中逐渐形成凝固结构,这与“然”、“何”的单音节性有关。受韵律配合的影响,单音节结构复合成双音节结构是汉语发展的大趋势。

“然”常位于“而”前,用于句首,做谓词性成分回指前文,与“而”后谓语性结构构成平行关系,但“然”的单音节性打破了“而”连接的前后两个谓语成分之间音节上的平衡关系,为了求取音节上的协调,“然而”就经常组合在一起使用,逐渐凝固成一个固定结构,之后,“然”的回指作用逐渐减弱,“然而”变成了纯粹的转折连词,“然”回指上文的作用则通过另一个双音节结构“虽然”来表示。

“则”同“而”一样,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小句,形成“A则B”的结构。当“何”单独成句时,由于“何”的单音节性,使“则”连接的前后两个小句在音节上处于失衡状态,这就促使“则”与“何”连在一起,形成凝固结构“则何”,由于“何”指向新信息,说话者为了强调语用信息的焦点,改变原本排列顺序,把新信息提前。同时,“则何”受“何如”“何若”等凝固结构类化的影响,“则何”变成了“何则”的句式结构。

当“何”不单独作谓语,而是作“则”后句中某一成分时,“则”前后句之间就重新恢复平衡状态,“何”就位于“则”之后的小句之内,与“则”失去联系,与一般的“A则B”句式相同了。如下例:

(18)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墨子·鲁问》)

(19)若以王爲无道,则何故不受而治也?(《墨子·鲁问》)

(20)令尹自以为王矣,何如?(《春秋左氏传·昭公》)

“何如”、“何若”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的情况,在先秦古汉语中经常使用。由于“何则”的单音节性,受“何如”“何若”等类化影响,“则何”中的“何”也提到前面去了,形成倒装。例(18)中,“则”用于连接条件复句前后两小句,其中“何”作“则”后小句“何若”的宾语;例(19)中,“何”作“故”的定语,它们都位于“则”后小句内部,与“则”失去联系。

利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对先秦时代的文献进行检索,“何”共出现14138次,“则”共出现31759次,“何则”独立成句,共出现26次,远远低于其单个出现的几率。通过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何”和“则”在先秦时期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但在《墨子》《战国策》《荀子》等先秦著作中,“何则”共现的频率远远低于它们单个出现的频率。这说明在先秦时代“何则”还不是一个词,而是词与词的组合。把“何则”、“何如”同归于“结合式合义复词”,显然混淆了两种不同的结构。

4 小结

“何则”并不是由“……何?则……”结构变来的。“何则”一般用于因果句中用来探求原因,构成“结果+何则?+原因”的句式结构,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何则”和“何也”不同,“也”为语气助词,而“则”为连词。“何则”和“何者”不同,“何者”最常见的是作主语和宾语,而“何则”则经常独立成句。“何则”和“然而”不同,“然而”是连词,属于词法范畴,用于句中转折,不能单独使用;“何则”是一个小句,属于句法范畴,用于连接前后两个句子。从统计数据来看,“何则”在当时并不是词,不能把它归为词的范畴。当“何”单独成句时,由于“何”的单音节性,使“则”连接的前后两个小句在音节上处于失衡状态,促使“则”与“何”连在一起,由于“何”经常作宾语提前于谓语动词,形成“何如”、“何若”等双音节凝固结构,“何则”则受其类化影响而形成非句法结构的凝固。从语义上说,说话者为了强调新信息“何”而把“何”提前于“则”的说话心理也是促成“何”前置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刘淇.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1954:83.

[2]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73-74.

[3] 王引之(清).经传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84:186.

[4] 谢德三.墨子虚词用法诠[M].台北:学海出版社,1982:165.

[5] 饶贵平.古汉语“则”的语法化[J].宜宾学院学报,2009(1):97-99.

[6] 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0:220.

[7] 杨伯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960.

[8] 刘利.上古汉语的双音节连词“然而”[J].中国语文,2005(2):146-151.

[9] 谢质彬,李先耕,史佩信,朱城.关于古汉语中“然而”表顺接问题的讨论[J].中国语文,1994(3):231-235.

作者简介:李赛男(1988—),女,山东青岛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汉语。endprint

猜你喜欢

结构
DNA结构的发现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300Mvar空冷隐极同步调相机结构特点
耳朵的结构
论结构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
纵向结构
纵向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