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色彩学在高校校园建筑及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14-09-09李玲
摘 要:伴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改扩建校园和大学城建设的热潮,校园建筑及景观建设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逐渐突出,环境色彩作为调节建筑及景观设计中各种形态差异的最直观、有效的方式,其重要价值亟待得到广泛的认知。本文通过我国高校校园建筑及景观设计的概况介绍,分析环境色彩在应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结合环境色彩学应用的典型案例,探讨其在当前乃至未来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校园环境;环境色彩学;建筑;景观
0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校园色彩的确定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领导的经验和判断。二是校园各单体建筑景观色彩的自然累积,高校校园色彩过于随意化、缺乏秩序感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环境色彩学的重要价值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长时间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无法得到审美的愉悦,更降低了大学的文化品位,让高校的形象遭到破坏。
1 环境色彩学的重要价值
环境色彩学主要研究色彩在环境设计实用各环节中的科学性和美观性,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色彩搭配与表现,通过对色彩与环境的科学、合理搭配,达到和谐美观的视觉效果。环境色彩学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速度比起来显得严重滞后,与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也存在较大差距。多年来,众多专家学者都建议相关环境色彩立法的亟待出台,并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环境色彩整体规划的重视。色彩作为最直观的视觉因素,不但能发挥空间识别和导向作用,同时通过色彩的合理规划可以提高环境的质量和审美品位,对环境的塑造和氛围的烘托至关重要。成功的环境色彩融情于景,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常使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例如,约恩·乌特松(Jorn Utzon)设计的悉尼歌剧院,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建筑物的白色在天空、水体的蓝色映衬下,与海上星星点点的白帆相呼应,和谐、有特点的设计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年轻的文化遗产。而如果忽略了环境色彩的整体规划,很容易导致缺乏整体色调,或者是盲目照搬和简单套用,使局部色彩之间不协调,造成色彩视觉的污染。
2 当前高校校园建筑及景观设计概况及环境色彩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高等院校的普遍扩招,很多原有校园无法满足当前规模下学生的学习生活,全国掀起了大规模改扩建校园和建设大学城的热潮,院校的新建、合并、更新等也都对校园环境的建设产生着影响,更对创造高品质的校园景观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高校校园建筑景观作为城市建筑景观的微缩与延伸,遵循着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的基本规律。我国的校园建筑,受建筑材料限制和设计理念影响,从清水砖墙到贴面砖,再到如今玻璃幕墙、金属板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设计手法和创作理念也从单一模仿苏联建筑模式向多元化发展,校园建筑的色彩总体上是逐步丰富和富于变化,由无彩色向有彩色发展,由单色调或同色系对比向多样化的对比色调发展。总体上看校园空间和景观的设计在逐渐摸索过程中获得了可喜的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环境景观的规划,敢于打破藩篱,勇于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区黑瓦白墙与竹木本色的组合搭配,厦门大学校园独特的橙色嘉庚瓦配浅色墙体都是目前我国高校校园色彩规划比较成功的范例,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高校校园的建设和规划领域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和解决,很多高校对校园色彩规划和景观的整体设计意识淡薄,导致无序、混乱或贫乏的环境色彩现象仍然比比皆是,很多校园环境的色彩连基本的搭配协调都达不到,更不要提如何使校园建筑景观体现大学的精神文化内涵了。总结起来,目前环境色彩在高校校园建筑及景观的设计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处于可视范围内的建筑及景观色彩过多、过杂且毫无秩序,使人感觉花哨、刺激,造成视觉上的“色彩污染”。例如,中国传媒大学主校区中每座建筑与周边建筑的色彩均不相同,建筑物以及公共设施的色彩也搭配混乱、缺少联系,很明显未进行过科学合理的环境色彩规划。同样是校园没有主色调,部分高校是由于在前期规划时无法长远地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校园建设像“圈地运动”,在哪找到土地就在哪盖楼,所以很多新建筑在原有建筑缝隙中成长,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自然累积并长期共存,很多建筑单体设计得非常成功,但由于缺少对校园环境的整体性规划,致使校园建筑群体的色彩缺少呼应关系和秩序感。像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很多建筑单体和景观都设计得独具匠心,可校园整体风格仍不够突出。这些现象出现,归根结底是环境色彩整体规划的意识不够导致的。高校校园这种由于建设时间不同而导致建筑风格样式的差别,加之公共设施、地面路况和绿化植被纵横交错、多样繁杂,面对这些问题,仅仅通过点、线、面的外形或样式的归纳根本无法实现校园视效的统一,而通过调节色彩的明度、纯度及色相因素却能够直接有效的平衡校园建筑、地面、植被等各环节之间的外在形态差异,从而在整体上建立协调、统一的色彩秩序和实现校园环境的整体美。
(2)和前一种情况相反,某些院校确实意识到校园环境色彩应该呈现出完整统一的印象,为了追求这种统一,建筑立面大面积使用单一的色彩,缺少适当的对比变化,很容易使人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中大量的灰色建筑,基本只使用了单一的灰色,辅助色和点缀色面积过小,使建筑显得过于沉闷、缺乏生气。整体色调并不是单纯片面的追求色调相近或相同,在形式美的追求中,整体统一和局部变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整体会呈现局部各自为政的混乱无序,而只注重整体又容易缺少变化没有视觉亮点。对于高校校园这个多元化的空间,单一的色调或色系远不能满足校园环境建设的需要,所以通常会根据校园自身的基本情况设计出主要色调、辅色调及点睛的亮色或对比色相互衬托组合成协调的色彩关系。
(3)很多大学在新校区或新建筑的建设中,对新形式、新观念、新材料过分追求,新建筑现代感十足、新颖气派,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常常显得冰冷、缺乏亲和感,这样的新校区或新建筑虽然色调本身是协调的,但校园色彩传递出的是一种商业信息,忽略了校园应具有文化氛围,让人有“到了老校区想读书,到了新校区想挣钱”的感觉。这里,并非否定具有现代感的建筑形式,而是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大学校园的氛围本就已越来越浮躁和功利化,更需要建设者注意通过环境色彩来营造一种内敛、踏实、沉稳的氛围。endprint
正如梁思成所说:“一座建筑物一旦建造起来,它就要几十年、几百年地站在那里,没有为城市创造价值的责任感是不可想象的。”校园建设亦是如此,过去的经验教训要求我们对高校校园的景观设计作一些必要的思考。人造环境,环境育人,大学的校园就像一个无声的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人的品质。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会在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成功的校园规划与校园景观设计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的美感愉悦和功能分区的合理性,更应该承载和体现着这种大学的精神与气质,实现对学生另一种形式的教育。
3 环境色彩学在高校校园建筑及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典型案例
一个成功的建筑景观设计,在选址、布局、色彩、肌理、造园、空间等方方面面都很重要,我们探讨环境色彩在高校校园建筑及景观中的应用,并非要使其与其他因素割裂开,单方面强调环境色彩的重要性,而是分析环境色彩如何与其他因素相配合,更好地传达出设计者所追求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品位,最终实现整体风格的统一。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可以说是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校园建筑及景观规划领域中的成功典范,是中国美术学院于2007年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建成的新校园,建筑群环山而造,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显得随意而自然。白墙、砖瓦、竹子这些传统建筑景观元素无一不让人感受到江南水乡灵气十足的意蕴。错落有致的建筑被溪流、鱼塘、茭白地和芦苇围绕着,像一幅中国传统的长卷一样景外有景,难以穷尽,缓缓展开才能一览全貌,让人不禁赞叹其对中国传统园林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的巧妙转换。象山校区的建筑物在建筑构成形式上体现了对现代感的诠释,但却着意继承和保护了江南地区白墙黑瓦的色彩文脉,用黑白灰作为主色调,白墙、黑瓦和原木本色的搭配,使校园整体色调高级雅致、单纯朴素,充满了传统水墨画中的意境和品格。为了加强历史感,建筑中大量使用废弃回收的旧瓦,瓦片的灰黑色呈现并非如标准色卡中一般沉闷不透气,在同一色调中会显现出细微的色泽差别,使灰黑色富于通透感和层次感。这种在单一的色调中的变化,极像中国传统水墨画强调的“墨分五色”,素气淡雅的色彩追求与材料本身的质感美结合,也进一步体现了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精神的向往。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融合自然环境而从无到有地建成的新校区,而很多高校面临的情况不同,有些校园是就地扩展或原地再开发。不论是校园本身的扩建还是单体建筑的扩建,则更需要注意环境色彩的协调与色彩文脉的传承。清华大学图书馆是高校校园建筑的经典佳作。建于1919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了满足使用需要,先后经历三期扩建,老馆建成时间与新馆扩建工程跨度长达75年。因图书馆位于清华园的中心地带,周边建筑及环境处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区,并且整体色调非常明确,所以扩建工程在兼顾建筑的时代气息的同时,必须格外注意新馆在外观色彩上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相容,关肇邺院士的设计采取与老建筑相同的红砖饰面结合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保护了色彩文脉不被破坏。新馆充分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设计原则,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在空间、色彩和风格上保持了清华园原有的建筑特点,红砖墙、坡瓦顶、拱门窗,精雕细刻,朴实无华,富于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又不拘于原有建筑形式而透露出时代的气息。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建筑及景观设计与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扩建工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高校的校园建筑及景观环境中色彩并非越多越好,需要进行整体的、科学的环境色彩规划。美国著名学者培根曾说“由于设计是一件艺术品。因此,对身临其境者在每一瞬间,从每个视点产生的印象,必须不仅是连续的而且是和谐的。”校园的环境色彩也应该是整体的、和谐的,使色彩文脉具有延续性。整体色彩的协调统一对于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色与魅力,更有利于高校在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上明确定位自身的审美品位和文化价值取向。另外,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应该体现一种对学术精神内在的、自发的崇高追求,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高等院校承载着对人文历史的传承,高校的校园环境不同于其他公共景观和商业性环境,不该盲目追求表明的光鲜艳丽,如果过于功利主义,一味地赶工期、求气派,热衷于对新型建筑材料、建筑效果的追求,忽视了校园本身的特色和环境空间所承载的人文气息,最终只能制造出更多趋同化、缺乏个性、千篇一律的校园环境。
4 结语
很多年来,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不考虑色彩的科学使用,不考虑如何防止色彩污染,不考虑色彩文脉的保护与延续,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在建筑景观领域中的“特色”之一。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人们思想的解放,环境色彩学的价值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我国的高校校园中环境色彩的科学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当前所呈现的种种问题必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校园建筑及景观建设若要补上“环境色彩学”这一课,需要高校领导层、景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在认识层面上的统一,同时更需要针对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地反映校园的多元性、自由性和兼容并蓄,记载不同时期校园发展的历程,从而在“趋同”的校园文化潮流中诠释出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施淑文.建筑环境色彩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杜珺,李鑫.色彩与校园文化的关系[J].美术大观,2006.
作者简介:李玲(1982—),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色彩的实用性和表现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