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青岛的足球往事
2014-09-09英南
英南
在被称为“奥帆之都”以前,青岛在体育方面的美誉其实是“足球之城”与“田径之乡”。由于曾作为德国的殖民地,青岛较早接触到了这项西方传入的体育运动,也由此为城市日后的体育发展留下了特殊印记。
1924年,建于德占时期的青岛观象台天文观测员宋国模发起成立了青岛第一支国人足球队——中华队。那时,在如今的汇泉广场上经常有中外球队间比赛,观众则高呼着“付”“旮”“谈么特”“奥赛”等青岛特有的足球用语。而上世纪末成立的青岛“海牛”队,得名则源自德占时期的设置的“波浪发声器”……旧日青岛,有着太多的足球回忆。
遗老们的“蹴鞠”与德国兵的足球
1913年时,几位前清官员来青岛森林公园(今中山公园)参加春日游园会,看到公园旁有几个德国兵在进行足球比赛。遗老们对这种新奇的运动好奇不已。谁知,其中一位遗老却哈哈大笑,说道“我当洋人有什么新鲜玩意呢,这不就是咱们以前的蹴鞠嘛。”
这段故事出自一本叫做《桃源梦》的纪实小说,作者在书中描写一批辛亥革命后避居青岛的逊清遗老。其实,虽然国际足联也承认足球起源于中国古代蹴鞠,但今日留行的足球赛式还是由西方传人我国的。而从1897年起,青岛便成为德国的殖民地,这段特殊的经历给这座城市体育文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桃源梦》里的这段故事应该并非虚构,但有档可查的青岛足球运动则是在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的1924年。这一年,美籍犹太商人滋美满包下了今日的汇泉广场进行赛马,但由于这是一种赌博活动,当局并不支持,于是滋美满成立了一个“万国体育总会”,下设足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高尔夫球俱乐部等体育协会,称自己是希望利用汇泉广场在青岛发展体育活动。当然,日后万国体育总会的主要活动还是博彩赛马业,但滋美满还是把赛马场中间的椭圆形空地开辟成两个足球场,同时从1927年开始,万国体育会组织起每年一度的“青岛国际足球锦标赛”,邀请在青岛的外国侨民球队及本土球队参加。
汇泉广场曾是个大足球场,中外球队每年举行贺岁赛
在滋美满成立“足球俱乐部”的同一年,也就是1924年1月,青岛观象台的天文观测员宋国模邀集一批本土体育爱好者组织成立了青岛市第一支华人足球队——中华队。两个月后,在青岛的外国侨民也组成了“西联”足球队联盟,以“十月革命”后避居青岛的俄国人h洛夫为首。此后,青岛的足球队迅速增加,胶济铁路局、海关、基督教青年会等机构也开始成立自己的足球队,1925年私立青岛大学(已不存,校址在今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日本商业学校(已不存,校址在今青岛一中校园内)也组建了学生队。到了1929年,第一支中学足球队由体育教师谷源易在礼贤中学(今青岛九中)成立。而作为一座港口,几乎每周都有外国商船靠岸青岛,这些长期在海上漂泊的船员也经常组成球队和青岛的球队进行友谊赛。
到了上世纪30年代时,青岛已经有大大小小的业余足球队百余支,并经常进行了各种足球联赛。当时的足球比赛的场地主要有三处:一处是青岛市市立体育场(今天泰体育场),第二处则是足球俱乐部体育场(今汇泉广场),另一处是第三公园体育场(今工人文化宫)。那时在外国侨民的球队联盟“西联”和本土球队联盟的“青联”还会在每年的正月初二组织一场“贺岁比赛”。
足球运动深入百姓,1955年夺得全国冠军
在早期众多的足球队之中,尤其值得介绍的是最早成立的中华足球队,其发起人宋国模本是青岛观象台一名天文观测员,业余时间爱好足球运动。他发起成立中华足球队后,受到很大关注。当时青岛地区的球队中,本土球队的实力整体弱于欧洲侨民,而中华队则是少有的国人强队。1925年,中华队在青岛国际足球赛中击败西联队荣获冠军,极大激励了民众的爱国精神。1927年,中华队为主的“青联”在与日本海军“陆奥”足球队的比赛中4:0获胜。然而,从1929年时,当时国内足球强队华东队以1:O战胜了中华队,这支球队开始走下坡路。以致1933年和1935年的两届全国体育运动会中,青岛球队因为实力太差都未派人参战。到了1948年5月,第七届全运会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青岛派出了62人的代表队参加了这次运动会,并组织了足球队参赛,不过首场就碰上此次比赛的最终的冠军“陆军队”,并以0:1败北,虽然后来战胜了贵州等队,但依然被淘汰。
尽管球队对外表现不佳,但足球运动却随着频繁的比赛在市民大众中推广开来。生于1932年的青岛文史学者鲁海曾回忆,1937年他随母亲去中山公园看樱花,对面的市立体育场内突然爆发出一片巨大的欢呼声,他和母亲好奇便进去看热闹,才发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足球比赛。当时看台上则坐满了人山人海的观众,十分热闹。后来他在江苏路小学上学时,几乎每天放学后都要和小伙伴踢球,并且还经常和附近的一所德国小学进行友谊赛。初中时,他人读礼贤中学,这里的足球文化也很浓厚,曾诞生了青岛第一支中学球队,其学长熊均因为善于守门,甚至在青岛形成一种被称为叫“熊均式”守门姿势。他就读的高中青岛市立中学(今青岛一中)更是青岛学生球队中的强队,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校队的一名叫作李象贤的守门员,日后改名为李白凤,成为一名著名的篆刻家和诗人。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的足球运动延续了传统。1950年,由中青、华光、山大等足球队的优秀队员组建了青岛解放后的第一支足球代表队,参加了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体育大会的足球比赛,荣获冠军。1955年,青岛队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首次足球锦标赛分区赛,战胜上海队成为冠军。
旧日前锋被称为“付”,“海牛”之名源自“雾笛”
鲁海还回忆,当时的足球比赛不像现在这样是在草地上进行,多少尘土地面,所以如铲球这样的动作在当时很少见。而且当时足球比赛,不像今天有433、442等诸多阵型,所有球队基本都是5个前锋、3中场、2个后卫的阵式。
青岛最特别的足球文化体现在足球比赛的相关用语上,旧日的青岛因为接触西方文化较早,加之外国侨民很多,所以老百姓日常语言中混杂了很多外语词汇,如青岛人至今仍然把下水道叫作古力(德语Gullv的音译),把上宽下窄的水桶称为米达罗。而在足球方面,当时的青岛人并没有“前锋”这样的称呼,而是称为“付”(英语Forward的音译),后卫则被称为“旮”(英语Guard的音译),暂停时人们会说“谈么特”(英语Timeout的音译),比赛中球出界了则被称“奥赛”(英语Outside的音译),不过,足球本身并没有被称为ball。所以,当时人们聊天时非常有意思,只要听说你是踢足球的,便会问你是踢“付”还是踢“旮”,而如果你是提中场的,则可以回答:“我是踢三道的。”
而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青岛海牛队”,其名称的由来也颇有一番故事。旧日青岛,每到海雾弥漫之时,海面上就会传来如同牛叫一般的“哞哞”声。老百姓都说这是胶州湾藏着一头巨大的“海牛”,它平日在海底守着一片宝藏,只有到了大雾弥漫的时才出海活动。还有传说海牛有雌雄两头,日本人占领了青岛时,为了弄清楚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还派来炮艇和潜水员,等到海牛一叫,就跟随着声音追过去。但海牛似乎跟他们玩起了捉迷藏,潜水员刚下去,那边又响起叫声,潜水员到那边,这边又叫起来了,气得日本人朝海开炮乱炸一番。这样,一头海牛被打死了,另一头也吓跑了。直到日本人被赶出青岛,海牛才又重新回来……这当然只是一种民间传说,却深入了百姓心中,海牛也因此成为力量的象征,并用来命名球队。但这只“海牛”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海牛的真身是德占青岛时期开始设置的“波浪发声器”,也就是俗称的“雾笛”。“雾笛”被安放在礁石较多海域或近海的小岛的附近,平日晴天无风的时候,它基本上是半沉在水中,不会发声。但等到雨雾天,海上的风浪加大,“雾笛”就会在巨大海浪冲击下,上来下去,顺势将空气扣进“锅”内,发出“哞哞哞……”的叫声,提醒船只不要靠近,以免撞上礁石。这种“海牛”曾设置在团岛、太平角以及汇泉湾等地方,但随着技术进步,已经逐渐被雷达等设备取代。
青岛最特别的足球文化体现在足球比赛的相关用语上,旧日的青岛因为接触西方文化较早,加之外国侨民很多,所以老百姓日常语言中混杂了很多外语词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