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青岛大项目
2014-09-09王建辉
王建辉
随着胶州湾隧道、青岛体育中心、青岛大剧院、中国蓝色硅谷等重大工程的建成,青岛的“青黄不接”大交通难题成为历史、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胜利举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它们成为青岛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青岛国信集团承担国企使命,完成了胶州湾隧道、青岛体育中心、青岛大剧院、中国蓝色硅谷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工作,青岛“青黄不接”的大交通难题成为历史、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胜利举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它们是青岛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我有幸亲历了这些重大节点工程。
海底隧道贯通城市“主动脉”
“青黄不接”这个词在青岛具有特殊的含义。青岛与黄岛近在咫尺,却隔海相望,形成了“青黄不接”的态势。为了连接“青黄”两地,市政府批准相继开通了海上轮渡,建设了胶州湾高速公路,一再拉近胶州湾两岸的距离。但年均50多天的浓雾大风气候,使得“青黄”之间缺少一条真正意义的全天候通道。
2003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规划建设海底隧道的设想。2006年1月,项目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胶州湾隧道的建设任务压在了国信人的肩上。
作为我国第一批开建的海底隧道,也是我国最长的海底隧道,胶州湾隧道从设计、施工到管理,业内一无实践,二元经验,三无规范。隧道全长7800米,双向双洞六车道设计,建设规模宏大,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多变。回首四年多的建设历程,我和我带领的建设团队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施工环境和未知风险,经历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为做到整个建造过程安全可控、万无一失,相关的论证、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均采取非常措施,安全理念贯穿于隧道建设的始终,实现了工程质量的高水准建设。
一是科研攻关、精心设计。投入科研经费4500多万元,立项22个科研课题,和国内外20多家科研机构进行科技攻关和咨询,结合本工程申请了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专利技术12项,发表论文120篇。绘制施工图67册,7200余张蓝图,设计的隧道C50高标号耐久性混凝土、C35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多重防腐锚杆、可维护式排水系统等一批先进技术在国内都是首次采用,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二是精细施工、安全生产。工程采用钻爆法开挖,全程使用大型机械化配套施工。超前支护、预注浆加固、光面爆破和减震措施均在实施中得到大量应用。同时对支护断面进行实时监控测量,确切地预报破坏和变形等未来动态。坚持科学施工、以人为本、环保可靠及人工化管理,土建施工创造了安全生产零死亡率、零工程事故的良好纪录。
三是科学组织、规范管理。围绕建设人文隧道、科技隧道、绿色隧道的目标,进行精心的施工筹备组织。先后邀请15位两院院士和设计大师,召开50余次专题研讨会对勘探、设计、施工方案进行反复研讨和论证,编制了《青岛胶州湾隧道施工技术规范》、《青岛胶州湾隧道综合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指导施工和质量、安全控制,为隧道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程建设期间,隧道建设系列丛书《科研与实践》等一大批科研及管理成果问世,标志着自该工程交工起,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隧道设计、施工、管理技术体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孙钧院士这样评价:“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走出了由隧道大国迈向隧道强国最坚实的一大步。对我国隧道工程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胶州湾隧道自2011年6月30日通车以来,运行平稳有序,车流安全顺畅,成为连接青岛与黄岛间最快速、最便捷、最经济、最环保的唯一一条全天候“黄金通道”。截至2014年3月15日,隧道累计实际车流量2166万辆,累计标准车流量2819万辆,日均运送乘客16万人次,车流量年均递增26.5%,有力地促进了胶州湾两岸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推进了同城一体化进程,长期制约青岛发展的“青黄不接”的瓶颈问题得到彻底破解。
建设体育中心
2005年10月23日,在十运会闭幕式上,时任山东省省长韩寓群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手中接过了全运会会旗,十一运会的主办权交到山东人民手中,这是山东首次承担这一全国最高级别体育盛会。青岛在十一运会中承接了12个项目的比赛任务,其中5个项目安排在青岛体育中心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和综合训练馆。
2006年11月16日,市政府下发文件,决定由国信公司接手青岛体育中心的建设任务,当时距离十一运会青岛项目的举办还有不到3年半时间。接到这个任务,我随即召集会议,抽调专业骨干组成建设团队启动项目筹备工作。随后的几个月里,便是紧张的方案比选、设计深化、工程招标。到2007年9月份,三个比赛场馆都进入到实质施工阶段。
从接手项目到2009年初竣工落成,国信青岛体育中心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场馆运行整个过程均体现了高标准。体育馆造型取意“宝石”,造型独特,由法国喜邦公司、中国建筑西南院联合设计,成为我国体育建筑领域中西合璧的代表作。游泳跳水馆造型取意“贝壳”,与宝石体育馆形成“宝贝”组合。馆内设标准比赛池、训练池、跳水池各一座,硅藻土水处理系统可与“水立方”相媲美。综合训练馆设的标准固定冰场是一大突出亮点,它的建成为我国体育实施“北冰南展”战略迈出了关键一步。青岛体育中心的实施攻克了一系列施工难题:体育馆网架和游泳跳水馆网壳都是不规则的双曲面屋顶结构,造型国内唯一,来自清华大学在内的业界一流专家亲自参与吊装方案论证。综合训练馆预应力梁跨度达41米,为国内最大,其振动测试及舒适度研究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截至目前,同济大学还在继续此项研究工作。
2009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完美谢幕,青岛体育中心成功经受了大赛考验,在这里共诞生奖牌81枚。全运会的举办大大提升了体育中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体育中心不仅能够承接国内外重大赛事,还是青岛开展全民健身和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
高标准承建青岛大剧院endprint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青岛和国际上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改变青岛市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青岛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青岛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将青岛建设成为现代文化名城和区域性文化中心”。青岛大剧院的建设被提上政府工作日程。
青岛大剧院工程是建筑、美学、声学等十几个学科的高度集成,项目建筑面积87000平方米,主要包括1600座歌剧厅、1200座音乐厅、400座多功能厅、3473平方米艺术交流中心及10881平方米接待中心等综合辅助区域。该项目建设工期历时漫长的5年又2个月,于2010年10月竣工,整个组织过程可以说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德国GMP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麦哈德·冯·格康先生亲自主持了建筑方案设计,来自全国的近40家一流专业队伍参与建设。空间桁架结构设计的屋面格栅铝板,板幅面积、铝板用量、结构复杂程度皆为世界之最。凭借出色的现场组织、高超的施工工艺和一流的质量控制,青岛大剧院工程于2011年荣获我国建筑行业最高质量荣誉一“鲁班奖”。
青岛大剧院已成为青岛名副其实的文化航母,她既能承担高水平赛事和演出,提升着城市的文化水平,又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享受高标准艺术享受和日常休闲锻炼的理想场所,从而给素有体育、艺术优良传统的青岛,增添了高标准的双翼,在蓝天碧海间,翱翔得分外从容矫健。
承建中国蓝色硅谷助推蓝色经济
2011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战略构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岛涉海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快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抢占海洋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开发建设蓝色硅谷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我市当前发展新阶段、突破现在城市空间框架束缚、谋求创新发展蓝色跨越的重大部署。
开发建设蓝色硅谷,关系青岛发展全局和长远,任务繁重,在选定硅谷市场开发主体上,市委市政府又一次将目光投向国信。2012年4月,国信公司授命正式接办开发建设蓝色硅谷事宜。
按照规划,蓝色硅谷涵盖“一区一带一园”,规划陆域总面积35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5平方公里。先期开发内容包括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国家海洋科技示范区、青岛滨海科技新城。拥有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的青岛,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海洋科技的桥头堡、核心区,其中自然凝聚着国信人的奉献和担当、智慧和能量。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务以及几条市政道路,这对于整个蓝色硅谷的开发建设而言,只能算是一个开端。作为青岛国信集团的主要负责人,我深知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决心和我们团队一起,按照中央省市部署,咬定青山,抓铁有痕,奋发向前。
(作者系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