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的大学梦

2014-09-09张扬

商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青岛大学青岛大学

张扬

张承先第二次来青岛,很快同刘鹏谈妥共同筹建青岛大学的基本框架意见。就这样,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青岛市终于拥有了一所新的以自己城市名字命名的大学——青岛大学。

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完成“院系调整”之后,原先设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于1958年迁往省会济南。其海洋、水产等部分专业留在青岛,组建为山东海洋学院(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原山大医学院又独立建院,称青岛医学院(1994年与原青岛大学合并,现为青岛大学医学院)。此后,美丽的黄海明珠——青岛一直在渴盼着能有一所属于自己的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

建校缘起

山东大学(原国立青岛大学)迁往济南后,山东省和青岛市科技、教育界要求在青岛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呼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些教育、科技界的老前辈以及有关领导,更是深切地感到青岛作为工商业发达的沿海城市,又是山东省的龙头城市,很需要建立一所高水平的综合大学,以适应青岛和山东的发展需要。他们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期间,几次向大会提案建立青岛大学,并得到相关领导的支持。

1983年全国人大将这一议题立案之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即安排时任教育部党组书记张承先,来山东商谈创办青岛大学的有关事宜,但双方没有谈成。张承先随即由青岛去了烟台,烟台市领导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与张承先很快谈妥,决定创办烟台大学。万里指示国家有关部委予以大力支持,并邀请北大、清华两校支援创办烟台大学。

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等领导得知此事后,继续向中央申请创办青岛大学。1984年,中央决定将青岛等14个城市列为沿海开放城市。这时,创办青岛大学显得更为必要。

1984年7月,山东省委派省委常委、副省长刘鹏担任青岛市委第一书记。张承先第二次来青岛,很快同刘鹏谈妥共同筹建青岛大学的基本框架意见。就这样,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青岛市终于拥有了一所新的以自己城市名字命名的大学——青岛大学。1984年10月,正在青岛视察的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筹建中的青岛大学题写了校名。

筹建之初,张承先亲自约请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代表来青岛协助创办青岛大学。1984年12月,教育部正式确定由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支援筹建青岛大学。梁步庭又邀请中国科技大学领导帮助创办青大,并派省教育厅厅长高维贞和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涛等去中国科技大学谈妥支援事宜。

1985年6月,山东省委正式批准组建青岛大学党、政领导班子:校长由南开大学有机化学系主任何炳林教授担任,副校长由天津大学的徐乐平、南开大学的陈洪彬、中国科技大学的竺苗龙和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涛担任。我由中科大党委专职分管政工、人事的常委调任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天津大学的印邦炎任党委副书记,与其他几位正、副校长共同组成了青岛大学第一届党委班子。

白手起家

青大校址选在青岛市浮山脚下,占地1000亩。那时的校址距离市区较远,地价便宜,一亩地一万元。那时,那里什么都没有,只是很大的一片山坡,坡地上散落着星星点点的坟茔。远处的浮山植被稀少,周边几乎没有一条交通线路,只在南面的海边上有几个村庄。

青岛大学从规划开始,就按照“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来办。建校方案的确定,采用了当时还不多见的“竞标”方式。当时,共有天津大学、青岛建筑设计院和香港巴马丹拿工程师事务所等多家单位提供的7个设计方案参与竞标,经过严格评选,最后确定采用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的规划方案。

青岛大学不仅在规划上坚持高起点,在方案遴选的方式上不同以往,在办学理念上也透着浓浓的改革开放味道,契合着改革开放的新思路办学。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都是包分配,大学一毕业就是“国家干部”,进了“保险箱”。这样的办学理念、培养方式和分配机制,显然已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青岛大学定位为由省、市双重领导的综合性全日制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开放型人才,分配机制采用学校推荐、市场调节、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的方式,主要面向全省和青岛市的各区、县招生,同时面向全国招生。

经批准,青岛大学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1985年7月6日,青岛大学奠基典礼举行,青大第一座建筑——万(平方)米教学楼同时破土动工。

到8月份,教学大楼主体还没有完工,学生宿舍尚未动工,但招生时节已到。经过各方协商,青岛大学当年先招收应用数学、经济管理、英语等三个专业各1个班,共76名学生。虽说青岛大学第一年招收的学生人数很少,可是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都不低。为了保证新组建的青岛大学能够有一个好的起点,山东省教育厅大力支持,努力协调省招生办公室,从山东各地选取了一些稍稍低于全国名牌重点大学录取标准的考生给青大。所以说,学校建设虽然是“白手起家”,但是生源质量很好,使办学基础得到了加强。

1985年9月,青岛大学正式开学。受校舍建设影响,应用数学、经济管理两个专业的学生临时借用远洋船员学院的教室,由中科大和天津大学轮流派教师来上课。而英语专业的14名学生,则由何炳林校长协调,直接去南开大学报到上课,由南开大学代培。英语班这批学生在南开大学一直呆到毕业,由南开外语系副主任兼青大外语系主任曹琪珍教授负责管理。

渐成雏形

为把青大建成高水平综合大学,山东省委和青岛市委首先聘请了张承先为青岛大学名誉校长。他对于如何建设一所高水平、综合性的青岛大学,有一整套的设想和思路。当时,张承先和山东科技、教育界的一些老前辈均认为,南边有厦门大学,应当争取在不长的时间内,在北边把青岛大学建成与厦门大学齐名的高水平学府。近两万平方米的青大图书馆也应该建成山东、河南和江苏—带的信息交流中心。

山东省把青大定位为省属重点大学,实行省、市双重领导,先是以市为主,后改为以省为主。在办校经费的筹办上,山东省每年拨款七八百万元作为学校的行政经费。青岛市政府除购买大麦岛1000亩土地用作校址外,另外拿出6000万元作为建设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校舍等的基建费,使青岛大学在几年内就能成为初具规模的大学。endprint

那时青岛市年产值虽然有100亿元,可是利税大部分要上缴省里,每年要拿出500万元的基建费是有困难的,但青岛市人民和社会各界对在青岛建立一所高水平的综合大学十分拥护,各大企业每年从产值中拿出百分2:--支援青大的基建经费。当时青岛市银行即赠送青大一辆崭新的皇冠轿车,青岛电视机厂赠送了数台彩色电视机,其他大企业也赠送了一些青大所需要的教学物资。

当时青大没有任何仪器设备,省委也给了青大2000万元仪器设备费。在很快进口了几十台微机和一台中小型计算机,以及部分教学仪器和设备等之后,青大的许多实验室便初步建立起来。

为加强对青大工作的领导,青岛市委还成立了青岛大学校务委员会。

1985年底,青岛大学专业设置学术论证会在青岛黄海饭店召开。经过与会专家充分论证,会议决定青岛大学设置四大学科:文史类暂时设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历史等4个专业;经济类设经济管理、对外贸易等6个专业;工科类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电机等7个专业;理科类设数学、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生物、计算机等8个专业。各院下属的系主任均由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中科大三校教授兼任。

在召开专业设置论证会期间,我请求与会的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科技大学管惟炎校长支援青大一批教师和图书。当时,我们从中科大选调了40多名讲师、副教授,这批年富力强的教学骨干年龄都在三四十岁,而且都是北大、清华和中科大等重点大学毕业的。还选调了为数不多的行政干部,一部分也是北大、清华和中科大等大学毕业。

当我们提出请求支援一部分图书时,负责中科大图书馆工作的尹鸿钧教务长根据校领导的指示当即表态:“凡是科大图书馆藏有两本的图书,都可以给你们一本。”我们派去挑书的工作人员均是刚从中科大调到青岛大学的,一共挑了两火车皮的图书回来。这批图书从青岛火车站拉回青岛大学,足足用了18辆卡车,有几辆卡车还带拖车,很快就把青大图书馆初步武装起来。

挫折起步

1986年初,青岛大学的各项工作刚刚起步,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波折。当时,青岛地方人员要把青岛职业大学合并进青岛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人员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样做将会影响尽快将青大办成高水平大学的初衷,也违背当初达成的协议。最后经山东省委出面协调未果,两校决定将何炳林等领导成员和其他人员全部撤走,终止合作办学关系。

当时,除了由中科大对口援建的理学院及其下属的系科外,青大其他文、经、工三个学院及下属机构完全成了空架子,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在这极为困难的时刻,中科大尹鸿钧教务长代表中科大领导来到青岛,向青岛市有关领导表示:“不管青岛大学碰到什么风风雨雨,中国科技大学支持青大到底。”

在困难面前,我们一方面请求山东省委派省内大学得力的领导干部来充实青大的领导班子,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关系在全国各地“挖”高水平人才。青岛进人是很严的,刘鹏书记对我说:“我把调进青岛大学的人事权交给你,你亲自把关。”当时要求来青岛大学的教师很多,光收到的信函就有100多封,从中只批准了几名重点大学毕业的教授、副教授。

山东省委很快决定,抽调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人员来青岛大学健全学校的领导班子,青大校长由中科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副校长潘承洞教授兼任,教师队伍也不断得到扩充。青大陆续办起了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电机、环境科学、外事管理、外贸、中文、历史、英语、日语、旅游等系科,其中大部分系的系主任是聘请重点大学或研究所的著名学者兼任。除外贸系和外事管理系外,我们还强调其他各系也要强化外语学习以适应对外交往的需要。

1987年年初,我同孙荣文副校长一行去深圳大学、汕头大学和宁波大学,学习沿海新办大学的经验,并建立校际关系(后两所大学均为外商投资);去北京请外交学院帮助建立培养涉外人员的国际关系系;经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大学副校长、著名外贸专家滕茂桐教授介绍,我们去外贸部经贸研究所请朱昂所长帮助筹建国际贸易系并请他兼任青大国贸系主任;朱昂推荐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政教系主任、《资本论》专家王荣庚教授做他的副手,担任青大国贸系副主任。又邀请北京外贸学院(现名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国贸系主任、著名经贸学者薛允久教授来青大兼课,并轮流派该系教师到青大上课,还邀请上海经贸大学著名经贸学者李湘教授来青大兼课。在朱昂主持下,由青岛大学国贸系和中国国际贸易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由中、美、韩三国几十名学者参加的国际经贸学术会议,对青岛大学和青岛市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陈彬副校长通过他的老上级、外交部资深专家介绍我们去找乔冠华的夫人章含之,请她推荐外语教师。章含之推荐了曾同她一起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且成绩优秀的同学、当时在成都科技大学工作的陈佩东和朱家驹两位教授,请他们来青岛大学工作;我们又通过中科院学部委员、中科大副校长钱临照推荐,聘请时任兰州大学材料科学系主任的资深教授张宏图来青岛大学任物理系主任。还聘请了东北师范大学遥感专家张力果教授来青大任旅游系主任,请山东师范大学近代史资深学者胡滨教授来青大工作。

到1986年,青岛大学已经聘请了不少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其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泽厚、庞朴,美国加州大学研究员陈鼓应,山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蔚华,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吴方,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丁夏畦,中国科学院数学家陈景润等。后又聘请了参加制造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朱传渠教授、《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美国驻香港商会会长等为名誉教授。

为了学习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我和孙荣文副校长带一个代表团去美国,先后与康州中央大学、南缅因大学、北缅因大学及加州理工大学长滩分校建立了校际关系,签定了合作协议。特别是还同南缅因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学生的关系,即一、二年级先在青大学习,三、四年级在美国南缅因大学学习,发两校毕业文凭,但后来因故未能实现。之后,同日本下关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

青岛大学应当建设发展为一所国际型大学,这是当时的共识。后来,又相继同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所以,现在青岛大学是山东省招收的留学生最多的大学。

再之后,青岛大学与那些曾大力支援过自己的中国科技大学等院校和研究所的关系,因故中断,这对年轻的青大来说是个不小的损失。

(作者时任青岛大学党委书记)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岛大学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Research 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unds in China
Research on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ower List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明月申牌?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