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的跨越

2014-09-09郭霞

商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八大关青岛大学老城区

郭霞

1891年,青岛建置,此后,这座城市一直在慢慢地成长、变迁。在百余年的风云岁月里,她的容颜与大海的潮涨潮落一起,不断变换。

观察青岛一次次蜕变的轨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这里发生的沧桑巨变,不难发现这座城市的跨越,是从区划调整到产业升级,从地位上升到内涵提高的全方位转型。

1984年5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与其它13个沿海城市为全国首批开放城市。

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下发国函文件,批复青岛实行计划单列。

“国务院决定对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同意在青岛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是1986年国务院下发给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批复文件。

如果说,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对于青岛来说,是一种外部地位的提升,是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重大历史节点,那么,1994年和2012年青岛的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则是从内部进行的改革,这两次行政区划调整,使得“大青岛”的格局一步步从蓝图上凸显出来,成为现实。

当然,“大青岛”不能仅仅通过合并几个区来实现,不同的区域之间以及整个城市与外部之间,只有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强有力的交通框架才能真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施东部开发战略,青岛的形象不再拘泥于逼仄的老城区,从而进发出新的活力;胶州湾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的贯通终结“青黄不接”的历史,为青岛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跨越又注入了一股力量。

经过这一次次大胆突破、勇于创新的改革,如今青岛的模样,已经从最初的规划图中跳脱出来。30年前,青岛的地标可能是八大关、栈桥等这些位于老城区的地方,而30年后的今天,五四广场、奥帆基地等东部新地标已经成了青岛的象征。年轻的青岛,冲出羁绊,在山海之间的土地上,萌发、生长、崛起。

伴随着城市地标的变化,30年的时光,足以令一座城市的脚步沿着蜿蜒的海湾,由西向东,走出一道神奇的轨迹。

跨越的脚步,也会受到阻碍。曾几何时,青岛,这座有着诗意名字的城市,却是一座干涸的城市。工农业发展受到缺水的限制,甚至连生活用水也严重不足。水,成了城市发展最大的瓶颈。1985年5月,就在青岛获批沿海开放城市的第二年,国务院批准引黄济青。这项对青岛意义重大的工程于1986年4月15日开工兴建,1989年11月25日正式通水。青岛,突破了水的束缚。

30年来城市的跨越,同时也不仅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的崛起、桥梁隧道的贯通、经济数据的增长,更体现在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

有人这样形容“软实力”:它不是高楼大厦,但却让钢筋水泥融入了创造的激情、生活的温情;它不是高速公路,但却影响着一个城市奔跑的速度、品质、耐力和安全;它难以体现为指标、数据,但却时时测算着一座城市的魅力、潜力、凝聚力。

的确,一座外表光鲜亮丽的城市,倘若缺少了“软实力”,也会被人称为“文化沙漠”。而“硬实力”与“软实力”往往也是相辅相成的。历史上的青岛大学名师云集,建树颇多,曾经为提升青岛的文化影响力和综合实力做出了贡献。而随着后来迁往济南,青岛便缺少了一座以城市名字命名的综合大学。青岛“硬实力”的提升,催生了青岛大学的重建;而青岛大学也成为青岛的一张文化名片。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青岛如愿成为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从此,青岛又有了一张新的名片——帆船之都。蓝海茫茫,帆影点点,青岛,走向了世界。

跨越,是永不止步的,正如改革从未停止。如今,青岛正在向着蓝色经济领军城市迈进,西海岸经济新区、中国蓝色硅谷如同两只羽翼,在胶州湾畔扇动起新的风潮。

30年前。青岛的地标可能是八大关、栈桥等这些位于老城区的地方。而30年后的今天,五四广场、奥帆基地等东部新地标已经成了青岛的象征。年轻的青岛,冲出羁绊,在山海之间的土地上,萌发、生长、崛起。endprint

猜你喜欢

八大关青岛大学老城区
青岛大学
美术作品
Research 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unds in China
Research on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ower List
游青岛八大关
老城区科技企业上市的促进政策探讨
八大美:冬日不问世事沧桑
调蓄池在新老城区雨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八大关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