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案例的财务分析

2014-09-09底阳阳

商业会计 2014年16期
关键词:并购财务分析

摘要:中国平安集团并购深圳发展银行是目前我国金融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案,是我国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标志性事件,更是保险并购银行的一种新型金融控股集团的勇敢尝试。本文在介绍并购参与双方后对此次并购事件进行了财务指标分析,发现:主并方中国平安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稳健,成长能力增强,被并购方深圳发展银行在保持比较稳健的盈利能力的同时,风险抵御水平上升,偿债能力增强,资本结构趋于合理和稳定,成长能力增强;随后分析了保险并购银行所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所面临的风险以及解决方案;最后通过此次并购交易给我国金融市场上未来的混业并购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中国平安 深发展 并购 财务分析

着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金融业实施混业经营将成为我国乃至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并购是混业经营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给股东带来收益,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带给金融界巨大震撼,本文对此进行财务剖析,探索此次交易给我国金融界并购行为带来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一、并购参与方基本情况简介

(一)并购方:中国平安集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平安,股票代码:601318)于1988年3月在深圳蛇口成立,从事财产保险业务,随后开展人寿保险业务;1996年扩展到投资行业,经营证券信托业务;2003年收购平安银行,进军银行业,初步形成三大业务格局。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增长和业务扩张,中国平安成为集保险、投资、银行三大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二)被并购方: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发展,股票代码:000001)是我国第一家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和上市的商业银行。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深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多家分支机构,并在北京、香港设立代表处。2004年深发展成功引进美国新桥投资集团这个国际战略投资者,成为国内首家外资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

二、并购过程分析

第一阶段: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平安通过寿险产品投资组合,在深发展股票当年季度下跌46%的情况下,果断出手,利用较低成本避开了深发展当年第1季度高达40元/股的股票泡沬。为不暴露并购动机,平安集团在第三季度并未购入深发展股票,而是于第四季度增持3 700万股,此时中国平安持有深发展股票累计达到1.52亿股,悄然成为深发展第二大股东。

第二阶段:2010年5月,为了能够持有深发展5.2亿股股份,中国平安向美国新桥定向发行2.99亿H股,约占深发展股份的16.76%。此时共持有深发展6.66亿股股份,约占深发展当时总股本的21.44%,成为深发展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第三阶段:2010年6月,深发展向平安寿险定向发行3.80亿股股票,平安寿险凭借69.31亿元人民币全部认购。结束认购后,中国平安持有深发展29.99%股份。

第四阶段:2010年9月,深发展发行16.39亿股股份,而中国平安以持有平安银行股份的90.75%以及26.92亿人民币作为对价。此时中国平安共持有深发展52.38%股权,深发展成为中国平安旗下的控股子公司。

第五阶段:2012年1月19日,深发展以3.37元/股的价格收购平安银行9.25%股份,完成合并后,平安银行取消其法人资格,深发展为存续公司,并更名为“平安银行”。

在此次并购交易中,首先,中国平安运用寿险资金进行定向增发,降低了并购带给自身的财务风险,增加了深发展的资本实力;其次,中国平安和美国新桥的过桥融资交易,控制了并购成本,给新桥投资较好的选择权,避免面对市场的负面情绪;而深发展本身拥有充裕的资本补充,可以资源共享;最后,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后,可将利润表合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股东权益。总之,我国资本市场对中国平安进入深发展持欢迎和肯定态度。

三、并购前后财务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长短期债务的能力。为了更直观看出中国平安和深发展并购前后偿债能力的变化情况,这里选取一些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见表1)。

由表1的权益乘数和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我们发现中国平安为并购深发展准备了大量资金,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杠杆比率,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权益乘数每年都有所增加,资产负债率在90%左右波动。由此可知,在金融海啸和并购交易背景下,中国平安不得不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之下,庆幸的是情况并没有恶化。尽管偿债能力下降,但只要并购后整合顺利,改善盈利能力,风险还是可以承受的。

根据表2可知,深发展由于得到中国平安注入的巨额资金,其2008年的EM比2007年明显提高,风险承受能力随之增加。2009-2013年,深发展EM和资产负债率分别下降了11.7%和2.4%,说明深发展盈利能力的提高和资产规模扩大稀释了一定的风险。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5.8%的危险状况,至2013年大幅上升到接近10%的水平。由此可见,并购前后深发展虽面临偿债风险上升的挑战,但由于得到中国平安的帮助,转嫁部分风险,提高了企业成长水平和盈利能力,表现良好。总之,此次并购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平安的风险,降低了深发展风险。

(二)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是经营业绩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最大动力,这里选取2007-2013年七年的指标来分析中国平安与深发展并购前后的盈利情况。

由表3可以发现,2008年中国平安盈利指标大大低于往年水平,这是因为2008年受到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外经济持续下滑,企业亏损,国民购买力不足,导致当时的平安寿险销量急剧下降,再加上平安当时投资富通集团亏损严重,当年中国平安的财务报表数据甚是难堪。进入2009年,中国平安已是深发展第二大股东,其各项盈利指标全面超过2008年水平,证明对于深发展的并购不仅没有影响到其自身业务的发展,反而全方位提升了财务指标。其净资产在并购后几年突飞猛进,不但好于2008年水平,而且大于2007年(由于2007年是经济飞速发展、资本市场异常繁荣的一年,所以并购后几年的数据表现超过2007年就表明此次并购给平安带来正效应)。2009年后盈利指标有持续下降趋势,这是因为扩张后整合需大量资金使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经过三年整合,2013年盈利指标有很大回升,而且我们通过对每股收益的计算(如下页图1),也可以看出中国平安每股收益一直呈上升趋势,盈利能力增长明显,说明通过并购,中国平安的资本结构优化及协同效应优势逐渐显现,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帮助。

由表4可以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使深发展财务数据一片惨淡,盈利状况堪忧。但被并购后各项盈利指标不仅高于2008年水平,也高出经济繁荣的2007年。但净资产收益率在2010年开始下降,这是由于深发展在这期间向平安寿险定向增发股份引起利润下降所致。

总之,我们对比2009-2010年并购前后数据可以发现,此次并购效益显著,给双方都带来了正的财务效应,不仅增强两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而且能够在危机后迅速整合,摆脱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甚至超过了2007年的盈利水平。

(三)成长能力分析。成长能力是企业不断扩大规模、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通过对历年增长率的关键财务指标分析而得。这里我们选取三个主要指标进行分析:

由表5可知,中国平安在金融危机冲击下,2008年净利润增长率出现负增长,总资产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缓慢提高,仅增长8.7%和2.5%。但并购后第一年即2009年,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开始出现逆转。2013年净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达40.4%和18.1%,说明并购使中国平安增长势头稳健,成长能力不断提高。

从表6我们发现,2008年深发展的净利润增长率同样也出现了负增长,2009年深发展的控股股东开始由美国新桥转换为中国平安,在这个动荡的背景下,净利润增长率达719.30%,迅速提高企业成长能力。净利润增长率在2010年急剧下滑,原因是:(1)2010年9月中国平安以其股份和现金作为对价认购深发展定向增发的股份,大量整合成本导致净利润增长率大幅下降。(2)2009年成长能力指标建立在金融危机的2008年,所以指标急剧上升。2011年,深发展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均超过60%,发展态势健康。由此可见,并购提高了参与方的成长水平。

(四)行业净利润对比分析。净利润是企业最终经营成果,下面对我国三家保险业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其中,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和“5·12汶川大地震”特大自然灾害影响,净利润普遍波动剧烈:中国人寿从281.16亿元的净利润跌至100.68亿元,跌幅达64.2%。中国太保净利润从68.93亿元跌至13.39亿元,跌幅达80.6%,而中国平安则从150.86亿元跌至6.62亿元,跌幅最大,达95.6%。这是由于中国平安除受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冲击外,更重要的是对富通投资失败带来惨痛损失。故本文分析时扣除了2008年相对不稳定数据。(数据来源:证券之星)

图2显示,三家上市保险公司业绩均出现下滑。高居中国保险市场份额之首的中国人寿跌幅最为惨重,从2010年336.26亿元的高利润下滑至2012年的110.61亿元,三年来利润跌幅达67.1%,中国太保净利润也呈下滑趋势。唯一亮点在于中国平安,深入研究发现为其净利润保驾护航的是银行业务而非保险业务。因此剔除银行业务对中国平安净利润的贡献,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中国平安保险业务在净利润方面的真实情况。

由表7观察到,2013年银行业务超过中国平安净利润的一半以上。扣除银行业务对净利润贡献后,中国平安每年保持平稳利润水平,业绩良好。中国保险业在金融危机后一直未能扭转颓势,经过多年粗放式发展后,不得不放慢了脚步,所以中国平安为自己选择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力发展银行业务,平衡其投资收益是极其正确的。

(五)小结。通过对上面主要财务指标分析发现,短期内并购交易使中国平安在保持比较稳健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的同时,成长能力也增强;对于深发展在保持较稳健盈利能力的同时,风险抵御能力上升,偿债能力增强,资本结构趋向合理稳定,成长能力提高。不足的是,从并购第三年即2010年由于并购整合用去了大量资金使得双方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开始逐渐递减,偿债风险上升。但从长期看,并购行为所强化的金融控股集团对并购双方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能在并购基础上通过金融集团内部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平安集团以及深发展的发展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面临的风险及解决方案

对于金融史上的最大并购案——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其并购前后在业务整合及整体控制方面的突出表现,将引导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金融控股集团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希望能对金融市场并购提供参考。

(一)面临的风险。首先,监管层面。由于金融控股集团内部业务联系紧密,交叉销售明显,系统性风险较高,而且业务之间关联也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使金融监管很难把握,分业监管无法对其整体风险进行精确测量,仅从各行业把握其风险是不够的,容易忽视金融控股公司内外部复杂关联性所带来的潜在风险隐患。其次,财务杠杆方面。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各子公司资本金均由总公司拨备,子公司之间还存在相互持股,这可能引起资本重复计算,进而导致财务杠杆率过高,风险加大。如果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再将资金注入控股子公司,也会加大财务杠杆率,造成财务风险。第三,内部关联交易方面,一方面金融控股下的各子公司可通过相互担保方式获取银行贷款,进而转移成本,操控利润,以粉饰财务报表。另一方面使各分业监管部门无法得知企业真实的流动性水平,一旦子公司发生危机,极容易引发整个公司的危机。

(二)解决方案。第一,从我国目前金融发展阶段来看,尚未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欠缺,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我们要继续实施分业监管。但不能仅局限于分业监管,对于金融控股集团的业务交叉、内部控制、关联交易等应予以高度重视和识别,设计更为合理的评估机制,防止因快速扩张而导致管理能力、资金不足所带来的风险。第二,对金融控股集团的信息披露要予以严格规定,包括重大资金流动、各子公司资产状况及来源等重大事项的披露。对于金融控股公司不合理的投资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必要时可以分拆。对盈利能力极差,资本严重不足的企业要及时接管,防止危机蔓延,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五、平安并购深发展对我国金融市场并购的启示

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是我国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是保险并购银行的一种新型金融控股集团的尝试。这次交易使中国平安成为我国第一家名副其实的金融控股集团,同时也是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一次有利探索。它给金融市场上实施并购的主体提供了思路,主要有:

(一)金融业并购应注重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效应。中国平安长期战略是通过并购,形成一个包括保险、银行、投资等在内的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平安选择深发展,是因为:(1)深发展股权较分散,拥有其30%的股份就可控制该银行;(2)美国新桥投资控制深发展是为了增加深发展价值,获取高额利润后退出;(3)中国平安与深发展同在深圳,风险控制更强,收购后的整合会更平滑,更容易实现协同效应;(4)最重要的是,并购后保险产品可以和银行产品在销售上相互带来机会,这既满足中国平安战略需求,又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是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成功的关键。

(二)加强金融业并购的风险管理。金融混业经营是把双刃剑,在带来收益、分散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规模不经济。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后,一方面,其旗下平安银行和深发展将会因同业竞争受到监管限制,所以必须对其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势必存在一系列风险;另一方面,中国平安要处理保险、银行等自身业务风险和混合经营管理的特殊风险,这就要求金融控股集团对于并购风险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不断提高和完善管理体系,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通过并购深发展,中国平安现已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经营的银行,国内保险业第一家拥有全国性银行控股权的公司。深发展通过换股方式获得了分享保险业丰厚利润的机会,同时中国平安还可凭借其丰富的个人客户基础帮助深发展开拓零售银行业务,分散经营风险,这对我国金融资源的整合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S

参考文献:

1.陈磊.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绩效的财务数据检验[J].贵州财经大学,2013,(10).

2.宁永忠.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动因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1,(02).

3.徐虔.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尘埃落定[J].银行家,2013,(01).

作者简介:

底阳阳,女,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五、平安并购深发展对我国金融市场并购的启示

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是我国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是保险并购银行的一种新型金融控股集团的尝试。这次交易使中国平安成为我国第一家名副其实的金融控股集团,同时也是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一次有利探索。它给金融市场上实施并购的主体提供了思路,主要有:

(一)金融业并购应注重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效应。中国平安长期战略是通过并购,形成一个包括保险、银行、投资等在内的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平安选择深发展,是因为:(1)深发展股权较分散,拥有其30%的股份就可控制该银行;(2)美国新桥投资控制深发展是为了增加深发展价值,获取高额利润后退出;(3)中国平安与深发展同在深圳,风险控制更强,收购后的整合会更平滑,更容易实现协同效应;(4)最重要的是,并购后保险产品可以和银行产品在销售上相互带来机会,这既满足中国平安战略需求,又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是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成功的关键。

(二)加强金融业并购的风险管理。金融混业经营是把双刃剑,在带来收益、分散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规模不经济。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后,一方面,其旗下平安银行和深发展将会因同业竞争受到监管限制,所以必须对其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势必存在一系列风险;另一方面,中国平安要处理保险、银行等自身业务风险和混合经营管理的特殊风险,这就要求金融控股集团对于并购风险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不断提高和完善管理体系,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通过并购深发展,中国平安现已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经营的银行,国内保险业第一家拥有全国性银行控股权的公司。深发展通过换股方式获得了分享保险业丰厚利润的机会,同时中国平安还可凭借其丰富的个人客户基础帮助深发展开拓零售银行业务,分散经营风险,这对我国金融资源的整合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S

参考文献:

1.陈磊.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绩效的财务数据检验[J].贵州财经大学,2013,(10).

2.宁永忠.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动因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1,(02).

3.徐虔.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尘埃落定[J].银行家,2013,(01).

作者简介:

底阳阳,女,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五、平安并购深发展对我国金融市场并购的启示

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是我国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是保险并购银行的一种新型金融控股集团的尝试。这次交易使中国平安成为我国第一家名副其实的金融控股集团,同时也是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一次有利探索。它给金融市场上实施并购的主体提供了思路,主要有:

(一)金融业并购应注重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效应。中国平安长期战略是通过并购,形成一个包括保险、银行、投资等在内的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平安选择深发展,是因为:(1)深发展股权较分散,拥有其30%的股份就可控制该银行;(2)美国新桥投资控制深发展是为了增加深发展价值,获取高额利润后退出;(3)中国平安与深发展同在深圳,风险控制更强,收购后的整合会更平滑,更容易实现协同效应;(4)最重要的是,并购后保险产品可以和银行产品在销售上相互带来机会,这既满足中国平安战略需求,又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是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成功的关键。

(二)加强金融业并购的风险管理。金融混业经营是把双刃剑,在带来收益、分散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规模不经济。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后,一方面,其旗下平安银行和深发展将会因同业竞争受到监管限制,所以必须对其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势必存在一系列风险;另一方面,中国平安要处理保险、银行等自身业务风险和混合经营管理的特殊风险,这就要求金融控股集团对于并购风险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不断提高和完善管理体系,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通过并购深发展,中国平安现已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经营的银行,国内保险业第一家拥有全国性银行控股权的公司。深发展通过换股方式获得了分享保险业丰厚利润的机会,同时中国平安还可凭借其丰富的个人客户基础帮助深发展开拓零售银行业务,分散经营风险,这对我国金融资源的整合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S

参考文献:

1.陈磊.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绩效的财务数据检验[J].贵州财经大学,2013,(10).

2.宁永忠.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动因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1,(02).

3.徐虔.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尘埃落定[J].银行家,2013,(01).

作者简介:

底阳阳,女,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并购财务分析
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和应对措施
“蛇吞象”并购后弱势企业的营销策略探析
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统计相对数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企业如何实施财务预警分析
试论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陕西煤业偿债能力分析报告
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