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聋校语文教学研究述评
——续2003年《聋校语文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2014-09-08班东杰
班东杰,康 钊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近十年聋校语文教学研究述评
——续2003年《聋校语文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班东杰,康 钊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2003年,谈莠菁教授的《聋校语文教学研究现状分析》一文对1998—2002年间的聋校语文教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细致透彻的分析,并提出三点中肯的建议。时隔十年,我国聋校语文教学现状是否改观,谈教授的建议所起的作用如何,以及存在的不足,聋校语文教学的未来研究趋势是什么。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文对2003—2012年在国内相关期刊上发表的关于聋校语文教学研究的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一一作了解答。
聋校;语文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著名特殊教育专家朴永馨教授说:“培养聋童掌握语言问题,是聋校教育的中心问题。哪个学校的语言问题解决的好,哪个学校的工作水平一定也比较高。”[1]所以语文学科在聋校教学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语文教学水平,是每个聋校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同时,任何教学的实施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聋校语文教学研究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聋校语文教学的水平。
二、研究方法
2003年,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谈莠菁教授在《中国特殊教育》发表《聋校语文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以下简称《分析》),对1998—2002年间的聋校语文教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细致透彻的分析,并提出三点中肯的建议。时隔十年,我们对近十年来关于聋校语文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旨在使广大研究者清楚了解谈教授十年前提出的三点建议有没有得到践行,近十年聋校语文教学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趋势。我们搜集整理了刊登在《中国特殊教育》等相关期刊的249篇文章,并运用归类分析法进行了归类分析。
三、分析与讨论
(一)聋校语文教学研究存在比重失衡和断层现象
通过表1可以看出,十年间聋校语文教学研究仍然偏重于方法的研究,虽然在教学目标1998—2002年仅有三篇的数量上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研究论文的总数来说还是处于劣势状态。教学评价的研究只占1.61%,其所占比例更为微弱。由此,足以看出近十年我国聋校语文教学研究内容的比重失衡。
表1 2003—2012年聋校语文教学研究论文一览表
1.关于教学目标研究的分析
《分析》指出,聋校语文教学研究在理念上是比较落后的,研究者所关注的大多是如何让聋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把聋生当成完整的生命体来看待,而不是简单的认知体。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培养,我们必须去思考把聋生培养成什么样人的问题。[2]由此看来,2003年以后的聋校语文教学研究中应该加大对聋校语文教学目标的研究力度,深入系统的探讨论述我们到底要把聋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但在表1中明显看出关于教学目标的研究论文仅有22篇,只占9.24%,不足10%,聋校语文教育目标的研究虽然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全日制义务教育聋校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的总体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聋生提出了八点培养目标。[3]纵观十年来关于教育目标的研究内容,强调培养聋生的观察能力、语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交往能力等,也有学者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涵盖了《标准》中提到的大部分培养目标,而且《标准》中没有提及的目标也有学者研究。其中,王忠堂、谢梦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2005),林洁、刘凤合《语文教学中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 (2005),周斌《谈聋校语文教学创造性的培养》 (2009),赵俊杰、张树一合著的聋生《看话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2010),薛靓《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011)这些文章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看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标准》中尚未提及的,这是一种进步。就教学目标的研究本身来说,研究者更多的关注聋童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但是《标准》第三条提到的培养聋生的想象力和第五条提到的发展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价能力,背诵能力并没有任何学者在语文教学目标的研究中提到。
《分析》指出,我们提倡把聋生当成一个生命的完整体来对待,要重视对聋童的精神力量的培养。而精神力量是包括思想、文化、信念、志向、气魄等诸要素的一种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中产生出自信、自强的激情与活力,及其与之相对应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这样的力量,是一种稳定的内在的积极品质。这与语文素养有相通的地方,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即人的内在品质,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4]精神力量是人的内在的稳定的积极的品质而语文中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也是指的内在的品质,两者有相通性。而《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条中也提出关注聋生发展,提高其语文素养。可见,早在2003年谈教授就提出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对聋生的内在的精神品质,即人文素养的研究。而经过十年的发展,只有王慧云《语文教学应重视对聋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008)提出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掘人文因素、渗透人文思想、倡导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操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从而提高聋生的人文素养。[5]李文立《做好聋生课外阅读的领路人》 (2008) 提出通过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6]我们可以看出这方面虽有人关注但是毕竟只占少数,明显关注力度不够。
另外,更值得提出的一点是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关注每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者为零,这是聋校语文教学目标研究中出现的一个致命性问题。就教学目标的研究本身而言,存在集中关注、少量关注、忽视不见三种现象。无论是和其他研究方面横向比较,还是自己内部的横向比较,教学目标的研究都存在着比例失衡现象。
2.关于教学内容研究的分析
《分析》指出,聋校语文教学在内容上的研究很不健全,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研究中占了绝大多数,大家都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很少考虑“为什么教”,“怎样算教得好”,而对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却几乎没人去研究。[7]在1998—2002年间只有一篇文章写到教学内容。因此谈教授提出要在今后加大对聋校的课程研究,尤其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研究。
十年来,对于聋校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有所改观,从1.6%提高到12.05%,有一定的进步,而横向比较依然处于劣势。而有的学者已经接受了谈教授的建议,着重研究聋校校本课程的开发。2005年,山东省平度市特教中心承担的山东省“十五”特殊教育研究课题《农村聋哑学校校本教材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编的研究》已通过专家鉴定,并被评为山东省“十五”特殊教育优秀研究课题,在校本课程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就。[8]王丽《“我的图文”伴我成长——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初步探讨》 (2005) 一文,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材”形成图文并茂的有个性色彩的教科书,并形成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过程与终极评价相结合,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样的课程很值得各个特殊教育学校相互借鉴。[9]
在近十年为数不多的教学内容研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丁山燕《聋校新编语文教材之管见》 (2003)建议如若国家新编语文教材将一年级的汉语拼音部分删除或降低难度,将手语作为教学内容编进教材,并从生活中学习语文。[10]在此之后姜丽霞《聋校一年级语文汉语拼音内容不能删》 (2004) 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1]之后吴巧宏《浅谈低年级语文教材的改革》 (2005)也提到了汉语拼音教学有待改进,但没有提出具体可行性策略。此后,张燕《聋校汉语拼音教学的可行之路——对汉语拼音教学之争的思考》 (2005)一文提出改变汉语拼音自成一体的教材模式,将汉语拼音化整为零的融入到低年级的聋校语文教材中,强调换种汉语拼音编排方式的策略。[12]此后就没有学者继续研究如何面对低年级的聋童汉语拼音教材的缺陷。我比较赞同姜丽霞的观点,认为一年级语文汉语拼音内容不能删除,同时对张燕“化整为零”的方案看好,各聋校在编制校本教材时可借鉴这一办法。
另外,有学者系统论述了现行聋校教材的缺陷并提出了改进策略;也有学者提出将聋校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心理健康、情感等内容;还有学者提出聋校语文教材要安排美文;另有学者提出将普小童话引入聋校语文教材中;有学者提出聋校高年级可以使用普校语文教材,这是聋校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进步。聋校目前使用的仍是1995年版语文教材,其缺陷已有学者详细分析过。在国家统编新版聋校教材出版前,研发符合自身实际的校本教材是大势所趋,同时要加快国家统编新版聋校教材研发进度。
纵观聋校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广大研究者集中关注的是现行聋校实验教材的改革和校本教材的编制研究,对与聋校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内容的研究力度不大也不成体系,这是聋校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失衡所在。
3.关于教学评价研究的分析
聋校语文教学评价的研究比重最少。据《分析》中的统计1998—2002年间语文教学评价的研究文章只有5篇,占当时总数的7.8%。而近十年的研究也只有4篇,占总数的1.6%,可见聋校语文教学评价的研究还没有系统深入。
近十年,研究者提出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提出形成性评价,对语文考核进行分项考核、综合评价。有学者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好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王文华、郑启德、王晓玲《形成性评价与聋校语文教学》 (2003) 运用布鲁姆的掌握教学原理,通过制定单元形成性目标,制定单元形成性测验,考察学生的不同层次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且经过实验证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13]李波《分项考核,综合评价聋校考核评估改革试验研究报告》 (2004) 提出在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三项基础上增加汉语拼音、朗读背诵课文、看话和说(写)话四项,进行分项考核,每项独立出现,最后综合评价。[14]高飞《聋校语文分项考试的探索》 (2005)两者都提出将聋校语文试卷分成拼音能力、朗读能力说(看)话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作文能力、修辞能力、文体知识并单独进行考试,取消百分制,用等级制加评语的形式。[15]马丽妃《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评价》(2007)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在生活中,作业中,课堂中,时时刻刻注意对学生学业和能力的评价用语,注意评价的人文性。[16]这些评价方式有的是学者经过实验研究而得,有的是学者课堂教学经验,但无论怎样,可以看出聋校语文教学评价的研究是有进步的。缺点在于,学者们对于评价的研究没有后续的持续研究,这种评价方式能否在今后的长期实践应用中经得起检验,以及在今后的实践中还有什么问题,可见研究有断层现象缺乏系统性。
4.教学方法研究的分析
十年来,教学方法研究的比重最大,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写作、看话教学等各个方面,但大多是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成功教学经验而撰写,同上文提到的教学评价研究一样,欠缺后续研究,纵向来看,缺乏对方法长期的推敲研究,任何方法都不可以说是万能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教师也不要想用一种万能的方法来对付千千万万个学生。”[17]而通过查阅文献,各位研究者在总结成功的实践经验并提出比较合理的方法后就了无下文,没有再提出对方法的深化、提高,这是教学方法研究中的断层现象。
四、结果与建议
(一)《分析》中提到的不足有所改观,建议得到采纳
《分析》一文提到了三点不足,并分别提出了建议。首先,聋校语文教学研究理念比较落后。建议研究者更新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去思考聋校的培养目标,即研究中不仅要关注聋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聋生人格的塑造、精神力量的培养。[18]综上,已有两位研究者开始关注培养聋生人格塑造和精神力量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进步。同时,我们呼吁更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这方面来。其次,《分析》提出加强聋校课程内容的研究。建议研究者进一步探讨研究聋校究竟教学生什么才能为他们踏上社会或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如何编排组织这些内容,如何评价等问题。综上,已有部分研究者开始研究如何编排新版的聋校语文教材。并提倡将聋校语文教学中加入一些其他必要性内容。有些学者开始致力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再次,《分析》中提出聋校语文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不高,提出广大教师要学习科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通过文献分析,发现近十年少数一线教师能根据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如王文华、郑启德、王晓玲《形成性评价与聋校语文教学》(2003)中引用了布鲁姆的掌握教学理论和形成性评价观。但是一线教师还没能将自己的经验系统化、深层次挖掘并提升到理论层次。
(二)研究趋势概述
聋校语文教学今后应加强对教学目标特别是每节课的课时目标如何设置的研究,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研究。还要重视聋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价能力,背诵能力培养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什么”,怎样算“学的好”的研究。校本课程研究必须坚持下去,同时国家统一标准的课程,内容如何编排、如何评价也应进一步研究,使没有能力研发校本课程的学校尽快使用更适合聋生心理特点的国家统一教材。现行的聋校教材缺陷和弊端很多,许多聋校迫不得已使用普校的教材,出版一套更科学合理的新版教材成为聋校语文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另外,提高聋校一线教师的科研水平,并将他们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朴永馨,等.聋童教育概论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39.
[2] [7] [18]谈莠菁.聋校语文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J].中国特殊教育,2003(2):67-70.
[3]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EBOL].20(2004-08-05)http://Ewenki.baiducom/view2a4b9f 5377232f60ddcca121.html.
[4]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5]王慧云.语文教学应重视对聋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J].现代特殊教育,2008(5):22-23.
[6]李文立.做好聋生课外阅读的领路人 [J].现代特殊教育,2008(10):26-27.
[8]山东省平度市特教中心 [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562778.htm.
[9]王丽.“我的图文”伴我成长——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初步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5(1):68-71.
[10]丁山燕.聋校新编语文教材之管见 [J].现代特殊教育,2003(5):15-16.
[11]姜丽霞.聋校一年级语文汉语拼音内容不能删 [J].现代特殊教育,2004(4):15.
[12]张燕.聋校汉语拼音教学的可行之路——对汉语拼音教学之争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05(7-8):42-43.
[13]王文华,郑启德,王晓玲.形成性评价与聋校语文教学 [J].中国特殊教 育,2003(2):72-75.
[14]李波.分项考核,综合评价聋校考核评估改革试验研究报告 [J].现代特殊教育,2004(7-8):81-82.
[15]高飞.聋校语文分项考试的探索 [J].现代特殊教育,2005(11):23-24.
[16]马丽妃.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评价 [J].现代特殊教育,2007(2)21-22.
[17] [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 [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0.
G762.2
A
2302011(2014)02-0020-05
2013-12-17
班东杰 (198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