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及根茎类中药药性浅析
2014-09-08刘阿萍陕西中医学院药学院咸阳712046
刘阿萍 赵 茂 陕西中医学院药学院(咸阳 712046)
植物类中药约占中药的87.5%,对植物类中药的研究也是中药研究的主要内容。同一药用部位中药有相同的形状、颜色、质地,每味中药具有其自身特点,了解不同药用部位的中药学特征对深入研究中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根及根茎类中药药性做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选择 分析样本选自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所载性味归经记载齐全的植物类中药526种[1]。
分析方法 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查得以根或根茎类入药的中药计151种(根及根茎类组),主要分析项目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和主要功能等。以526种中药(对照组)有关特性的比率为标准,与以根及根茎类入药的相同药性的比率进行比较研究[2-3]。
统计学方法 利用样本率和总体率进行统计意义检验。总体率(π):是具有某种特性的个体在总体中占得比例。率的标准误(σp):是衡量样本率变异程度的指标,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
可根据总体率与率的标准误之间的比值来构造统计量μ=π/σp,与不同显著性水平所对应分位数的大小,来判断各研究样本的统计意义,如表1。
表1 μ值和Р值的差别统计意义的关系
结 果 根及根茎类中药四气特点分析 见表2。
表2 根及根茎类中药四气特点分析
根及根茎类中药五味特点分析 见表3。
表3 根及根茎类中药五味特点分析
根及根茎类中药归经特点分析 见表4。
表4 根及根茎组中药归经特点分析
讨 论 中医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是由于药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作用,即药性[4]。
中药药性是源于博物传统的学术知识,强调整体联系,注重综合效应[5]。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其种类繁多,药用部位各异,根及根茎类中药在中药中所占比例最大,在2010版药典中共收载151种,样本数量较大,分析同一药用部位中药药性特点,为深入研究药性理论提供有效数据基础。
结果表明,根及根茎类中药寒性比率高于对照组,凉性中药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Р<0.05);具酸、苦两味统计与总样本有差别,其中苦味药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Р<0.01),具酸味者较少,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归经中归心经、脾经、胆经比率高于对照组。根及根茎类入药的中药中从总体看,苦味药最多(117种),其余依次为甘味(81种)、辛味(49种)、酸味(9种)最少。而果实类中药多属温性,寒性者少,其五味中具酸味者居多[6]。
大多数根及根茎类在土壤中向下生长,质地多坚实,所以其功用通常表现有向内向下的趋势[7],如大黄泻下通便,丹参、赤芍活血化瘀等,这与根及根茎类中药“苦,寒”特性吻合;果实类中药多具有理气,消食功能,其具酸味者居多。由此表明药性与药用部位,功效有其内在规律性,值得深入研究。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陈晓红.茎木类中药药性分析[J].辽宁中医学院院报,2006,(2):105-106.
[3]何 雁,冯志庆.医药数理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9-48.
[4]杨红军,唐仕欢,黄璐琦,等.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3(24):2983-2985.
[5]王 鹏,张永清,商庆新,等.对中药药性科学内涵的再认识[J].陕西中医,2012,33(11):1545-1547.
[6]刘 辉,孙文平,杨 光,等.以果实入药的中药药性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1(12):40-41.
[7]张永清,王振国,滕佳林,等.中药药性影响因素研究-药用部位与中药药性[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26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