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一棵大树的阴凉
——再记中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

2014-09-07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4年13期
关键词:唐山社会学灾害

王子平,中国灾害社会学(及地震社会学)奠基人。河北联合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接上期)我之所以把“再记”二字用在题目上,是因为几年前写过一篇名为《先生之风》的文章,记述了我与王子平教授交往的二三事。那篇文章曾在几家报刊发表,寄给我的样报、样刊都还保存着。一本《创造幸运——我的心灵史》,让我读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王子平教授。那些陌生让熟悉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立体起来。

这是必然要单独列出的一个段落。因为,在王子平的学术研究中,这一段记述的事情至关重要,这就是被称之为“穿越地狱的行旅”——《灾害社会学》的撰写与出版。之所以这样讲,意指它的写作之艰难并不亚于一次灾难似的经历。《灾害社会学》系《中国灾害研究丛书》的12部之一,此丛书被列为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工程,是我国出版界与整个灾害学界的一次规模宏大的重大工程。王子平教授1996年8月开始撰写此书,1998年9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关于《灾害社会学》的写作,王子平教授设定的着眼点及要求是:要写出一部体系完备的原创性的学术著作,要经得住时间或历史的考验,他人可以超越,但无法忽视;要用一种宽阔眼界或胸怀,在环境——灾害——需要三者大背景上,考察思考灾害问题;整部著作要能够容纳下人类面临的全部灾难;以人的生存为主线,揭示出灾害的社会学本质与规律,做一次事实上的哲学探求;最大限度地反映和容纳个人的体验和情感,写出作为学者的良知和智慧。经历了“穿越地狱的行旅”,在他身心的巨大付出之后,以上这些都一一实现了。

《中国灾害研究丛书》2002年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灾害社会学》被称之为“丛书中重中之重的一部著作”,“一部有很高价值之灾害学著作。”台湾学者张晨的《灾害学启示录》指出:《中国灾害研究丛书》,“这中间尤以《灾害社会学》的视角最令人耳目一新。”这部专著让王子平教授攀上了个人学术生涯的新高峰,在全面意义上是到当时为止取得的最高学术成就。就其整体而言,它是作者对灾害的社会学本质、内涵、机制,以及防御策略的全新思考与结构而成,是一项极为重要、非常完整而独立的学术成果。此书确立和阐述了人是灾害问题灵魂的主旨,从而阐释了作者的灾害哲学观念。

2006年7月,在唐山地震30周年前夕,新华社记者对王子平教授作了全面采访。长篇报道《穿越地狱的行旅——记中国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对他及合作者们所做的贡献,对他本人在地震社会学、灾害社会学两个学术领域的地位,做了客观而明确的评述与论断。自此,王子平的“奠基人”地位被媒体、学界及社会有关人士普遍接受,被誉为中国地震社会学第一人。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王子平教授接待了大批媒体记者的采访,广泛传播地震社会学和灾害社会学知识。还将《瞬间与十年》、《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地震社会学初探》编辑在一起,取名《走出废墟——我们怎样应对地震灾害》,正式出版后由唐山市送往地震灾区。

你或许并不一定相信,曾经的迷茫乃至深深的绝望,不止一次地缠绕、伴随着王子平。这也正是我对“忘年交”陌生的一面。好在,王子平教授在《创造命运》一书,把不少类似个人“隐私”的事情,那么坦诚、那么客观、那么平静地记录下来,这就使我对这位“忘年交”的认知,变得立体并且生出更高的敬意。一位名人说过大意这样的话:成功的花,人们只看到它的现实的明艳,却不知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艰辛的雨血和泪泉。多少年来,王子平总是跨过一道道沟壑,这中间除了走出思虑之苦、写作之苦的泥潭,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在王子平上大学期间,由于受到“不公正地对待”,身体明显地受到伤害,血压波动、经常头痛。到了三年级下学期,高压持续保持在160-170、低压持续保持在90-110毫米拱柱水平。他不得不办理了休学一年的手续。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地处天津的河北财经学院任教。1960年春天,王子平头痛失眠接连而至。他的血压忽高忽低,终日疼痛昏晕难耐。“病”成了他最大的“敌人”。在整个国家处于饥荒之中,他不仅和许多人一样忍受饥饿的折磨,还在高血压引起的失眠和头痛的煎熬中挣扎。

剧烈的头痛,严重的失眠……进入1962年,他在坚持治疗和体育锻炼的情况下,战胜了已经开始蔓延的悲观情绪,迎着病痛而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此后5年,没有因为高血压病和头痛而耽误工作,他的抱负和才情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史称浩劫的“文革”风暴中,王子平成了“修正主义苗子、白专道路典型”。1970年6月,他调到开滦马家沟矿工作,结束了多年住集体宿舍的生活,得以与在唐山的妻女团聚。在这期间,他先后教过初、高中语文课,在“马矿721工人大学”教过政治课。当过矿里的“文字勤杂工”(抄抄写写),等等。

在《创造幸运》一书,王子平教授记载了一件“小事”:一天,听说矿医院进了一种治高血压的特效药,他简直是喜出望外,便当即找到大夫,陪笑脸,说好话,大夫最后给他开了药。然而,他却十分惊讶也极为难过,因为只给他开了3天的药量9粒。他得的可是严重的高血压,这是一种非常顽固的慢性病啊。这是对一位新面孔、一位知识分子的歧视和排斥。此书记载:“由1973年到1975年是精神上备受压抑极度不舒畅的时期。由这年开始,高血压病再犯,造成身心濒临崩溃的状况。”1975年夏季,他甚至被临时派到矿“冰棍房”劳动。即使这样,他还是选择了向前,每天坚持跑步数公里,在顽强的锻炼中身体一点点康复……

我一连拿出几个晚上时间,在反复咂摸中正式读完了《创造幸运》。放下书,又一次瞧见窗外那棵遒劲挺拔的大树。真的是时光飞逝,屈指算来,我与王子平教授相识已有20多年。储存在我大脑中的些许交往片段,此时高清图般地展现了出来。我在这里仅记其中的三件事:

其一,为我的书作序。1994年唐山地震18周年前夕,我的《唐山震后重建的哲学思考》一书即将出版,去请王子平教授为之作序,他当即答应并很快将序写好。而在当时,他的腰间盘突出甚是厉害,在我到他那儿取序稿时,他是歪仄着身子与我谈话的……这一细节让我感动。同样让我感动的,是序中对我的鼓励与期望,说我“那有几分瘦弱的躯体里,怎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精力……”“我想说明的是,他走的这种学术道路是实实在在的,而非学术‘小商贩’那种活动。”

“而在我来说,之所以答应为之写序,更重要的是,才实是我所敬重的年轻人,又是我的‘忘年’的朋友。这序与其说是评论书稿,倒不如说是在表述我对一位青年朋友的心愿与期望。”他在序的结尾写道。我那篇《先生之风》曾记述了我俩对这段文字的“商榷”过程。我说,“敬重”一词是否改一下呢?这是我对此序唯一的建议。他向我解释说,朋友之间相互敬重很正常的……。这样,那序的全文就没做任何改动,在几家报刊发表后反响良好。

其二,携我投入研究。多年来我虽供职于政府机关,却始终坚持这样一种理念:政府机关干部也应具备“学者化”的思维,将调查研究、撰写论文成为一种工作自觉。出于兴趣亦是出于某种责任,我也加入了地震灾害研究的行列,并参与王子平教授主编的《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课题研究、著作撰写。这构成了我研究工作的一项特殊内容。

在这其中,《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一书,我与陈非比女士合作完成《顽强生长于废墟之上的简易城市》、《唐山城市十年重建面面观》、《新唐山城市建设的文化审视》三章。《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课题,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与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共同资助项目,我是分课题《唐山重建中的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者之一。尤为骄傲的是,在长达几年的研究与写作中,王子平教授作为课题主持人,一个知名学者,他的思维方式、表达才能,他的一丝不苟的精神,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其三,评介我的散文。离开唐山调到省城工作后,我常把自己工作、写作等情况向他表述,也将陆续出版的散文集寄给他,有《刻在石头上的故事》、《浸透在记忆的土壤》、《面对荷叶上的青蛙》等。他对我的散文作品也很关注。终于有一天,他的《枝叶对根脉的感念——读程才实散文所想到的》一文发到我的邮箱。王子平教授是知名的灾害社会学及地震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他的文学水平竟也非常了得。

这篇长达4000多字的评介文章,将我的作品归结为亲情、乡情、天地情,对三部散文作品予以热情评介。“综观三册散文集,我的一个突出印象是,情感、事项、启迪,才实散文是具有了散文所应具有的这三项要素的,”赞誉“书中朴素无华文字承载了大量文化信息。”此文发表于《河北日报》、《中国建材报》、《唐山晚报》、《河北作家》等多家报刊。一位报社的编辑朋友感慨坦言:“作为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能把你那几本书看完就很不错啦,何况人家写得又是那么认真、那么到位呢?”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我一时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不知如何结尾才好。1998年11月,院领导与王子平教授做退休谈话时这样评价道:“王老师在我院有四个一流:教学质量一流、学术水平一流、社会声望一流、人品堪称一流。”好一棵遒劲挺拔的大树啊,岁月的年轮早已刻满了风霜雨雪。你将年轮无私地展示给人们,你用自己的枝叶洒下一片浓浓的阴凉。作为中国灾害社会学及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教授的这一贡献将是无法被忽视的。

我曾在并不十分浪漫的想象中揣测:也许是过了许久许久吧,人们手捧王子平教授的《灾害社会学》,那感觉应该像阅读和仰视一棵遒劲挺拔的大树呢。(全文完)

猜你喜欢

唐山社会学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唐山香酥饹馇圈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