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埃博拉:从蝙蝠到“丛林肉”
2014-09-06张田勘
张田勘
为了追踪此次埃博拉大规模暴发的起源,由德国柏林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疾病生态学家、流行病学家法比安·伦德茨领导的一个由17名欧洲和非洲的热带病研究人员、生态学家和人类学家组成的小组,花了三周时间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非洲四国进行调查。初步结论显示,此次埃博拉的最初发病,是由一种受感染的蝙蝠咬了一名两岁男孩所致。那个男孩被蝙蝠咬过后,其母亲也被感染,两人都在一周内死亡。此后,该病被参加葬礼的哀悼者传播到各地。
这是研究人员首次确认在2013年12月产生于几内亚东部远郊的梅利扬杜瓦村、并蔓延至今的大规模埃博拉疫情的起源。研究人员在梅利扬杜瓦村附近捕捉到了这种蝙蝠和其他动物。此外,位于中非的刚果共和国日前证实发现埃博拉病例,让其成为继上述四国后,第5个发现埃博拉病人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8月27日表示,刚果暴发的埃博拉病毒,其源头是一名孕妇,她在处理丈夫外出打猎带回的猎物时被感染,并于8月11日丧生。
埃博拉的病原体当然已经确认——即埃博拉病毒。但是,埃博拉的传播源头,以及这种病毒通过什么途径(宿主)传播至人的,一直是个谜。埃博拉的传播源头现在初步认定是动物,且嫌疑范围缩小到蝙蝠,即一种受感染的“稻草色狐蝠”,它们将病毒带到了几内亚。这种哺乳动物能远距离飞行,通常在城市附近的森林里停留。
显然,找到埃博拉的源头和病毒的最初宿主,会给防治埃博拉提供线索,如研发疫苗和药物,而且可以通过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引导和干预来预防埃博拉。不过,伦德茨对于他们的初步结论——狐蝠传播埃博拉——并没有100%的证据,只是说“有可能”。
事实的确如此。对这次埃博拉疫情暴发的认知过程,也符合人们认识传染病的一些基本规律,即从调查、探索、推论到试错和反复验证,最终找到疾病的源头,从而找到防治或控制的有效方法。也许,对此次埃博拉大暴发的调查还会延后到其平息之后的很长时间——2003年SARS在中国的暴发就是如此。
在对非典(SARS)的起源进行探索之时,也曾有过多种假说。当初怀疑的对象有多种鸟类、水禽、蝙蝠、穿山甲、果子狸、狐狸、猕猴、刺猬、田鼠等野生动物和部分家畜。后来认为果子狸是人类SARS病毒重要的动物宿主之一,具有传播SARS病毒的能力。但是,2013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中华菊头蝠才是SARS病毒的源头。从中华菊头蝠分离出的SARS样冠状病毒可以利用人、果子狸和中华菊头蝠ACE2作为其功能受体,并且能感染人、猪、猴以及蝙蝠的多种细胞。
有意思的是,埃博拉和SARS病毒最初的和直接的宿主都涉及蝙蝠,但是,蝙蝠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把埃博拉和SARS病毒传播到人身上的呢?
在SARS的发病原因和病程中看不出蝙蝠咬人的事例,而此次的西非埃博拉暴发则确认是因为几内亚一名2岁男孩被蝙蝠咬过。如此看来,确认与人类并无亲密接触的蝙蝠是埃博拉的源头也许有了依据,但是还需要更多的证据。例如,要从蝙蝠身上分离出埃博拉病毒,并能感染其他动物,甚至人。但是,对人的实验恐怕难以做到。因此确认蝙蝠是埃博拉病毒的源头或直接宿主也还存疑。
不过,其他一些研究也把埃博拉的源头指向动物,但并非狐蝠,而是包括灵长类在内的多种动物。丛林肉,即非洲野味,是人们猎杀的非洲野生动物肉类,也是全世界西非裔群体无法忘怀的家乡味道。这些野味包括蔗鼠、蝙蝠、猴子、黑猩猩甚至狮子等。丛林肉当然是美食,但其中可能暗藏着致命威胁。2007年在美国海关官员以及农业专家中流传的一份内部材料称,丛林肉是猴痘、埃博拉病毒和SARS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潜在媒介和宿主。
而且,丛林肉也频频走私到其他国家。例如,从2009年到2013年,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共没收从“蝙蝠肉干”到“烟熏猴肉”等各类丛林肉制品超过6.9万件。但是,这与最终流入美国的丛林肉相比,仅仅是九牛一毛。据粗略估计,每月非法流入美国的丛林肉约达1.5万磅(约6800千克)。
究竟埃博拉病毒的直接宿主是蝙蝠还是灵长类动物,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受到感染的动物在遭屠宰时血液从猎手或屠夫手上的细小伤口渗入人体。当然,食用受感染的、未经适当处理的肉类也能感染埃博拉病毒。因此,人类无所不吃的习性,尤其是喜食野味的行为暗藏着很大的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