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战后改革与政治制衡

2014-09-06桥本隆则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33期
关键词:内务自由派盟军

桥本隆则

今年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69周年。就像现在中国国内正在反省120年前甲午战争的失败一样,日本国内也会在各个层面反省那场失败的战争:为什么当年自认为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国家会失败?

战前在日本政府内已经有一批希望改革的自由派人士,这些人最初聚集在一起的目的是反对东条英机向英美宣战,当战局不利于日本时,他们已开始筹划战后改革事宜。只不过形势变化太快,美国投下原子弹,苏联出兵,促使裕仁天皇尽快作出了结束战争的决断。

据史料记载,日本并不是被动接受失败,而是有某种停战投降期望。作为战败者,日本政府战后的改革,也不是完全遵照占领军的指示,而是有自主推进的部分。因此很多日本政治家这样评论,盟军到来,帮助日本国内自由派推行了很多制度上的改革,并让自由派掌握了日本国内大权,让他们成为日本战后改革的自主推动力。

日本政府对于GHQ(盟军占领军司令部)的指示唯命是从,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推进了改革的进程。这个结果要比一个国家被四个国家分别占领要好得多。

日本体制内的自由派势力在日本政治史上一直具有连续性。在大正时代,日本的妇女解放运动就曾有过推进,如妇女参政运动在1910年曾达到过高峰。只是当日本进入战争体制后,妇女参政要求才被日本军方利用,表面上是提高妇女地位,让女性进入各种工作场所,实际上是被日本内务省所利用,成立大日本妇女协会,成为举国战争体制的一部分。妇女真正提高地位要到战后,日本政府提出妇女参政时才真正实现。

东条英机等人之所以不受日本民众的欢迎,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为了战争而推进的全民作战体制。这个举国体制需要牺牲一般民众的利益,表面上民众的一切都由国家承担,包括卫生福利,还有不定期地向民众派发大米、酱油等物资,但是民众遭受的战争苦难远远高于那些所谓的配给。

在盟军占领日本以后,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打破这个举国体制,这不仅是盟军的意愿,也是日本国内自由派与民众的意愿,但如何改革是关键。

战后第一次改革,就是占领军明确要求日本政府废除政府机构中的内务省的设置。原因就是举国体制中麻痹民众的国家神道(万民向一),中央集权的警察制度,以及对于舆论控制的检阅制度,都是由内务省一手控制,如果不能根本上废除这个部门,权力也就不能取消与分散,日本改革也将得不到保证。

最初盟军方面并没有注意到内务省的重要,但是盟军在日本推行的各种改革,与日本自由派的各种改革都受到牵制。如当裕仁天皇只身前往盟军最高司令部会谈后,内务省竟然下令不许刊登天皇的照片,原因就是内务省继续对报纸进行舆论控制的检阅制度。麦克阿瑟将军知道后,一怒之下,当即下令取消所有检阅制度。

如何让日本与过去决裂,如何不再让权力独裁,是日本应该思考的问题,但最终却是美国占领军以命令的方式解散内务省,让日本政府组织的中央集权的象征消失。

原来由内务省统管的一部分权力分别分给内阁的其他部门,地方长官(知事)不再是任命,而是由民选产生。与中央首长诞生一样,地方首长的产生也是进行选举,确立了地方的高度自治,防止权力集中在某些人身上。而战前的自由派,也因为自由的思想,以及各种反战的言行,都被各地民众选进了国家权力中心,成为保证民主的一种力量。

此外,还对内务省树立的国家神道、神化天皇、美化军国主义的措施一律废止,明确规定报纸、电台等不再接受官方的检阅,使媒体真正成为监督政府的舆论工具。

在大正时代日本就已经实施了劳动保护法,但战时军方对工人社会地位和权利加以限制。在内务省的权力分割给其他行政部门以后,对于工人的正常要求,日本政府也开始认真面对。为了推动国内市场与消费需要,日本政府就主动提出了建立工会,保护工人合法权利,为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打造了人才的环境。

所以说,日本战后改革的原点就是从废除权力庞大的内务省开始,当媒体被松绑以后,可以对政治进行监督,而民众对地方政治可以参与,以及工会的成立,民力也被释放出来。因此,日本民众对于战后美军的改革是一如既往地支持,美国也给日本民众上了一堂很好的民主课,那些战后由美国扶植的自由派也成为日本政权内部防止激进势力暴走的刹车系统。

猜你喜欢

内务自由派盟军
走亲连心享童年
“豆腐块”成长记
德国外交官改变二战格局
现代阿拉伯诗歌的传承与创新
全球化遭遇冲击
日军步兵第四联队与中国远征军交战始末
我是干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