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经济发展——兼论皖江示范区企业的绿色承接
2014-09-06马自俊
马自俊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经济发展——兼论皖江示范区企业的绿色承接
马自俊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摘要:环境成本控制是基于全球环境恶化、政府和公众关注环保以及国际市场绿色壁垒的背景下逐渐得到重视的。通过对工业企业的分析发现,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弱的正相关关系,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经济相互促进。应从宏观层面不断加强环境监管力度,从微观层面不断完善环境成本控制方式。
关键词:环境成本控制;企业经济发展;皖江示范区;绿色承接
传统的企业成本控制往往将环境成本排除在外,因而难以真正控制好企业的总成本。环境成本控制既是对传统成本控制自身的拓展,也是适应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从单纯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为主体向以注重资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主体转变的需要。本文将从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两者之间内在联系,探讨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在影响因素。
一、环境成本控制的背景
(一)全球环境恶化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空气质量下降、土壤退化、温室效应、物种濒临灭绝、酸雨、光化学烟雾、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环境日益严重的状况,逐渐成为困扰人类、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追本溯源,治理环境,必须从经济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者,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1]要改变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就必须改变企业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加强对环境成本的控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政府重视环保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问题,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实践中我国形成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环境政策。同时政府利用经济手段,按照自愿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通过市场机制,促使经济主体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比如,2002年江苏省太仓市在省环保厅的协助下完成了全国首例异地排污权交易案例,国家环境保护部在2003年6月发布《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国家环境保护部与中国人民银行从2007年4月1日起把环境执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等等。政府的宏观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控制。
(三)社会关注环保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很多民间环保组织,比如,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WBCSD),全球气候协会(GCC),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地球之友(FOEI)。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公众不仅关注自己生存的家园,还开始关注自己及子孙后代生存环境的质量,关注政府定期披露的环境信息,关注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关注企业利润增长是否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关注国民经济的增长是否坚持科学发展观等。[2]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环境成本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使企业意识到自身将会因为那些不利于环境的行为而付出代价。
(四)国际市场压力
目前国际社会对贸易与环境资源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制定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来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即以高环境标准准入条件作为限制进口的手段,形成绿色壁垒。我国企业要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必须顺应国际潮流,以此为发展契机,主动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产品价格之内,使外部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企业需要通过节约利用能源和资源、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改进产品设计、改进工艺过程和技术、妥善处置废弃物、重视环保产品的生产,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等方式,取得市场上的“绿色通行证”。[3]
通过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作为政府,应不断提升环保重视程度,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强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作为社会公众,应不断提升环保意识,自觉抵制企业生产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促进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作为企业,应自觉履行环境责任,减少绿色壁垒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形成环境成本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环境成本控制的途径。
二、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相关性分析
环境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环境管理目标,由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过程中,对各种环境成本的影响因素和条件采取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环境管理目标实现的行为。从内容上看,它属于成本控制的范畴。传统分析中,企业成本控制的优劣常以成本利润率衡量,成本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为取得收益付出的代价越小,盈利能力越强。因此,可以借鉴成本利润率指标。同时,由于工业企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环境政策的实施会首先直接影响其环境成本的增加,因此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工业企业是首要执行者。由此,选择工业企业作为研究主体,可以使用工业污染治理效率作为工业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指标,即:
其中,CGR表示工业污染治理效率,单位取亿元/万元,GDP表示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取亿元,COST表示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单位取万元。
一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是作为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因此,以工业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工业企业经济发展的指标,分析工业污染治理效率与工业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说明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1990年至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搜集、整理和计算出22年间的工业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COST)和工业污染治理效率(CGR)三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得出工业污染治理效率与工业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则:
根据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工业污染治理效率与工业GDP之间呈现弱的正相关关系,即,工业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经济发展具有弱的正相关性。这说明:一方面,工业企业在执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治理和防治污染的过程中,对环境成本实施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工业企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企业会逐渐意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增加对环境的相关支出,并逐渐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实施力度。同时,呈现弱相关性也说明:环境成本控制与工业企业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着其他影响因素。对于工业企业而言,环境成本控制并不是影响工业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并非把环境成本控制放在首位。
(二)趋势分析
根据1990~2011年的工业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工业污染治理效率(CGR)的两组数据,作出其折现图,如图1:
图1 工业GDP与工业污染治理率的折线图
折线图左边坐标轴表示工业污染治理效率,单位为亿元/万元;右边坐标轴表示工业GDP,单位为亿元。从折线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GDP的曲线始终呈显著上升趋势,并且近几年的上升幅度更加明显。而工业污染治理效率曲线呈上下波动状态,但从总体趋势来看,整条曲线则呈缓慢上升趋势。这些说明,虽然我国工业企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但是工业企业在对环境成本控制上,虽然总体是在加强,却出现执行不持续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一方面,近几十年,追求GDP的增长仍然是很多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标,为此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投入的精力就非常有限。相关部门的监管虽然在不断加强,但仍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对国家的相关环保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坚决。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在增强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虽然已经有意识地在加强环境成本控制,但是对于环境成本的形成则采取一种消极处理。也就是说,在监管严厉时,就会增加环境成本的支出,此时环境成本控制必然加强,而当外部监管不到位时,企业将会减少环境成本的支出,此时环境成本控制又变得可有可无。
(三)综合分析
从上述两方面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全社会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企业自身也或多或少地意识到环境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针对性的环境成本控制方式,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过程中,则主要采取减少或忽略环境成本支出等消极处理方法。因此,从国家层面看,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环境政策,同时加强环境政策的执行力度,使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使其在执行环境政策,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环境成本控制对其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企业层面看,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企业必然要增加环境成本的投入,一味的逃避环境预防与治理,必将遭到政府相关部门的严惩。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以及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才能使工业企业真正自愿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同时,学术界应加强理论研究,完善环境成本控制理论框架;有效的环境成本控制才便于企业在实践中运用,这也成为企业自愿执行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
然而从企业角度看,目前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环境成本控制手段单一。大多数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范围仅限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如排污费、绿化费),而没有考虑材料采购阶段、产品售后使用阶段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由于环境成本隐藏在其他成本费用账户中,既不能看出企业的环境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也不能看出企业环境控制的绩效。因缺乏有效的环境成本信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既无法预测环境成本的数额,又缺乏合理的财务评估方法,使得项目决策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目前国内企业设立环境管理部门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以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由于没有健全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经营者不会对环境问题真正关心,也很难从环境保护角度去考虑企业的发展。企业由于未建立有效的内部环境控制机构和环境成本信息管理系统,导致企业内部环境管理部门不能给会计部门提供明确的环境成本分析数据,致使企业环境成本数据的可靠性不强。
因此,应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研究,从理论上规范环境成本控制,并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运用。目前理论界对于环境成本控制主要有三种方式:事后处理、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4]笔者认为:环境成本控制应主要采取事前规划。在环保法规日益完善的今天,如果企业被确定为某一环境领域的可追溯的主要责任者,对环境资源的事后处理方式往往会使企业陷入巨额的环境支出困境。事前规划应注重从产品设计开始,直至最后废弃物处理,都采取对环境带来最小负荷的控制方案,注重对产品寿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事前规划通过资源能源减量消耗、资源能源节约与循环、废弃物再利用并资源化、污染物排放的抑减和无害化等方式,能有效地优化成本的结构,扩大环保效果和效益,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与环境协调发展。企业通过事前规划方式控制环境成本,可以谋求环保效果和效益最优化,进而提高企业绿色形象,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皖江示范区企业的绿色承接
随着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按照规划要求,皖江示范区在产业承接中应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主要包括: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根据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有相当一部分为制造类和加工类的企业,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地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
目前,皖江示范区作为全国唯一的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其战略定位之一是要建立成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因此,皖江示范区的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需要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管理的范围内,促进节能减排,推行清洁生产,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然而,这一过程必将增加企业投入,扩大企业总成本的范围和数额,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根据前述理论,皖江示范区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中,应积极采取事前规划方式。具体而言:在产业承接之时,就应注重绿色承接,对于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排污设施不健全、以往有过污染事件的企业应坚决不予批准进入。应要求企业从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始终贯彻绿色承接的理念,并将其写入批准文件,作为产业承接的一项承诺。同时地方政府也应为绿色承接给予有效的舆论宣传、政策扶持和税收减免,增加企业环境效益的产出。另一方面,企业在投产之后,应按照产业承接的承诺,执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环境成本控制。企业应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不断壮大企业规模,优化和降低企业环境成本。同时,要结合舆论导向,不断宣传企业绿色承接、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的理念,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Carlo Carraroh, Marzio Galeotti.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 &D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with the Warm Model [J].EnergyEconomics, 1997(19): 2-28.
[2] Zsolt I. Reverse Logistics and Management of End-of-Life Electric Products[C]∥IEEE, 2000: 15-19.
[3] 刘丽敏.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2-15.
[4] 徐玖平,蒋洪强.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机理与模式[J].管理世界,2003(4):96-102.
(责任编辑汪继友)
OntheEnvironmentCostControlandEnterpriseEconomicDevelopmentwithConcurrentDiscussionofGreenUndertakingforDemonstrationDistrictEnterprisesinWanjiangCityBeltIndustrialTransfer
MAZi-jun
(School of Business,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Abstract:The importance is gradually attached to the environment cost control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the attention paid to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y governments and publics and the green barrier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It is found in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that there exists weakly the positive correl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cost control and enterpris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a mutual promotion.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it is necessary gradually to enhance the environment supervision macroscopically and make improvement on the method of environment cost control microscopically.
Key words:environment cost control; enterprise economic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District in Wanjiang City Belt Industrial Transfer; green undertaking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14)06-0026-03
作者简介:马自俊(1980-),男,回族,安徽安庆人,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项究项目: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SK2013B090)
收稿日期: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