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变译理论对功能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014-09-05李华丽
李华丽
【摘要】变译理论填补了我国译论研究的空白,它根植于本土的译事,但与功能翻译理论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两者都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突出翻译翻译目的与译文读者的重要性,同时都以“合适”为翻译标准。但变译理论区分了全译和变译,将翻译研究从语内扩展到语外。同时,变译理论更注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可以说变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功能翻译理论一脉相承,但又有所突破。
【关键词】变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继承突破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变译理论框架下的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翻译研究——基于当代大学生阅读需求模式的调查”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C077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47-01
一、引言
变译理论作为中国本土的翻译理论,具有非同寻常的创新意识。但有学者说它是国外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版。对此问题,变译理论的创建者黄忠廉先生在他为变译理论下定义的时说“试比较本书提出的系统观点,就会不正自明。当然,彼此间的联系是割不断的。”(2001:32)本文就是寻着“割不断”这三个字,在变译理论和功能翻译理论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中,理清思路,探索变译理论和功能翻译理论的共同点与差异所在。
二、变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国内外翻译研究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有一共同前提,针对的都是全译,只是没有人明确提出来。黄忠廉研究变译是从翻译事实中开始的。最开始他将之命名为翻译变体是在他1999年的论文《变译(翻译变体)论》中出现,在同一年他和刘丽芬共同在《中国科技翻译》上发表《变译研究:时代的召唤》一文,变译这个词条才开始出现。2001年,黄忠廉出版专著《变译理论》,这标志着变译正式立名,并把变译和全译做为相对的两个概念,来补全翻译研究的不足,变译理论也逐渐步入了正规研究之道。如果要用简短的话来概括黄忠廉先生创建的变译理论,那便是:“因读者而变,由译者来变,对原作施变”。这三句话非常精辟地概括了读者,译者,原作与变译的关系,同时阐述了读者,译者在变译理论中的中心地位。
“因读者而变”突出了读者在变译理论中的主体地位。变译理论的发展是以变译读者为中心的,译文读者是变译活动的起点也是终点。因此可以说,译文读者是变译理论的灵魂,缺少了译文读者这一主体,变译活动无从开展,变译理论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依据。
按照传统的观点,译者不是要“忠实”,就是要“传神”,顶多也就灵活到让译作取得“功能对等”,总之是跳舞的时候要带着镣铐,不自由。解构主义解构了终极意义,因此开始了译者的解放之路。而在这条道路上,变译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读者和译者是变译中的两个主体,占有者主导地位,决定着变译的种类,方法与方向。
三、变译理论渊源
渊源一:变译事实
变译理论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变”字。为何要强调“变”字?究其缘由,恐怕可以用“21世纪,快节奏,信息需求”等字眼来概括。时代的进步,节奏的加快,经济的发展无不要求“高速,高效”地进行文化信息的交流。所以也就出现了大量的变译事实。
渊源二:功能翻译理论
1.变译理论对功能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延续
变译理论主要在三方面继承和延续了功能翻译理论。首先是对读者和翻译目的的注重,其次是对归化策略的采纳,然后是都采用“合适”作为翻译标准。
变译理论注重读者,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变译之变是“因读者而变”。
2.变译理论对功能翻译理论的突破与扩展
变译理论对功能翻译理论的突破与扩展体现在两方面:变译理论对全译和变译的概念区分以及变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凸显。
功能翻译理论的前提是全译,而变译理论的前提是变译,它针对的是使翻译变得完整的变译事实,这是一种理念的突破。根据黄忠廉的定义,全译又称窄式翻译。在这个定义中,翻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风格极似的思维活动与语言活动。而变译被称为宽式翻译,在这个定义中,翻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以满足读者特定需求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划分全译与变译的新标准是看对原作的保留程度,力求保全的是全译,有所取舍与改造的是变译。
“由译者来变”充分了显示了在变译理论中译者是多么的重要。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功能翻译理论虽然在强调客户需求和翻译目的的时候,译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原文加以改变,体现了译者对原文一定的操作。但如果翻译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原文的修辞与韵味,译者也就得亦步亦趋。变译中的译者则可以大刀阔斧,对原作进行增、减、编、述、缩、并、改等操作来摄取原作内容精华,达到高效传播信息的目的。因为变译理论的一个中心就是变,不论是七种变通手段还是十一种变译方法都在一个变字。这种变不是语内做词类转换或者减词加词一类的微调,而是基于对信息的猎取和交际需求的综述、浓缩、取舍甚至可能在内容上前后倒置,改变整个篇章结构。
四、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变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功能翻译理论的继承,但它又提出了变译这个新词,为之做出合理的阐释,是拥有了一套包含变译实质,变译系统,变通手段,变译方法,变译体系,变译单位,变译章法,变译过程,变译机制,变译规律,变译标准,变译范围,变译价值,变译读者论,变译译者论和变译客体论等在内的完整而系统的理论。而功能理论论述的对象是与变译相对的全译,译者主体性发挥上也受到更多的限制。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3]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周觉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述评[J]. 求索,2006, (1):193-194.
[5]潘文国.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 中国翻译. 2002, (2):31-34.
[6]周兆祥.翻译与人生[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32-35.
[7]杨英明.论功能翻译理论[J]. 中国翻译, 2001, (6).
[8]张美芳.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J]. 外国语, 2005, (1).
[9]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 (3):47-49.
[10]楼红燕,郑维南.对变译理论和目的论的比较研究[J]. 高教与经济, 2007, (1): 61-6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