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国智库专家谈丝绸之路

2014-09-05

中国经济报告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亚经济带经济

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成为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大动脉,同时将成为和平发展的新纽带、世界体系的新重心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这个概念可以把从历史到未来、从东方到西方的文明交往与经济合作包括进来。中国有一句古话,“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广泛地开展智慧交流,群策群力,才能周全地规划深远的合作蓝图。2014年6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在京举办。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中亚五国、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的40多名政、商、学各界人士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诸多议题进行了坦诚交流与闭门研讨。

就地理范围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比世界上正在推动的几个跨大洋、跨大洲的自由贸易区框架要小;但就合作潜力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近30亿人口,像一条金线把世界上大多数政治自信、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和富有国力的国家串联起来。巨大的经济体量,再加上最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成为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大动脉,同时将成为和平发展的新纽带、世界体系的新重心。

重提丝绸之路的背景

中国驻伊朗前大使华黎明从中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角度出发,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主要的开放方向也是面向海洋,主要的贸易伙伴也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而中国西部发展滞后,欧亚大陆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也略逊于太平洋区域。中国西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定会带动中国西部经济的发展,而西部的发展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日显重要。此外,美国实施太平洋战略,中国受到了美国的压制。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打开欧亚大门,发展自己的战略空间,既是中国与东西亚地区的利益所在,也是中国东西两翼战略的再平衡。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陈玉荣和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助理鲍里斯·古斯列多夫则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出发,认为这已经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在这个主流趋势推动下各种多边经济合作机制不断涌现,各种跨境、跨区域的合作也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在欧亚地区,类似的这种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更是不断涌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应运而生。丝绸之路经济带连着两个发达经济圈,一个是亚太发达经济圈,一个是欧洲圈,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间部位是中亚地区,相对是一个腰线地区,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使中亚经济潜力得到挖掘和体现。

陈玉荣和鲍里斯·古斯列多夫还考虑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冲击。他们认为,近些年各国经济出现了增长,但毕竟还是一种低速增长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各国要寻求尽快发展和提升本国经济的路径,那就是加入各种多边区域合作机制,扩大同相关国家的合作,以此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也为加快中亚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此外,陈玉荣还认为,中亚各国目前都处于经济转型重要时期,各国都先后出台了本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各国实施经济规划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参与多边经济合作进程。从地理角度考虑,中亚国家都是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长期以来,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是因为交通不便利而受到极大的限制。由于远离世界主要交通要道和主要干线,严重缺乏现代化公路和铁路系统的支撑,中亚的交通成本始终居高不下,交通的困境也制约了各国经济发展,因此,在各国经济发展规划中,都是把优先发展交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然也为各国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

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研究员曹占忠从发展的角度谈到这一背景,认为丝绸之路沿线包括中亚地区有很多需要激发的地方,在中国和欧洲呈哑铃状的格局下,中亚必须发展,如果没有中亚地区的发展,就没有中国和欧洲更进一步的繁荣。

丝绸之路经济带到底是什么

伊朗大使马赫迪·萨法里说,古老的丝绸之路源于中国的长安(今西安),一路向西一直蔓延到罗马帝国,它是当时全球贸易的大动脉。他将现在的丝绸之路看作一条道路——一个多方的经济商贸路线,在这条路线两边逐渐结出硕果,而且慢慢要求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区域。他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西部开始,一路向西延伸到中亚各个国家,往下延展到伊朗的领土。美国独立学者胡晓波认为,新丝绸之路就是从北向南,从塔吉克斯坦到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到印度。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路,而且是向不同方向蔓延开的。对于美国提出建立一个新丝绸之路的概念,俄罗斯外交学院亚历山大·卢金教授表示,这与美国提出的大中亚战略是密不可分的,它的目的就是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之后保持整个中亚地区的稳定。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詹妮斯·坎巴耶夫教授指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不是偶然的一个提法。他从名字出发,认为这个概念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路,一个是经济带,就是要在欧亚之间打造这样一条丝绸之路,并且建立一个经济带,同时在一些国家之间建立经济联盟,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纽带。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许勤华用提交官方的说法界定这一概念,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指涵盖中国西部、中亚五国,并延伸到俄罗斯和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处于中西经济圈之间,是欧亚连接段,也是欧亚合作的重要区域,是促进中亚经济发展和开放的核心区域。并重点强调这一概念的基础是能源合作,从目前来看能源合作除了油气之外还延伸到下游石化、电力和新能源等众多领域,合作面非常广泛。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本质,众说纷纭。胡晓波认为丝绸之路就是一条通商路,它运送着文明和产品。曹占忠则认为,丝绸之路最原始的概念是一种文明的精神,它是一种精神的统领,我们希望用这种精神的统领焕发起现代、当前、全球尤其是欧亚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迸发力。而陈玉荣则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新型的、中国提出的多边合作的形式。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华黎明则认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实际上是为中国确定了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的战略方向。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和宗旨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认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目标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可以提炼出来。习近平主席指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做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畅通(后文简称“五通”),这就是分别从治理、交通、制度、金融和文化角度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基本目标。具体而言就是:首先,在治理机制方面,政策沟通应基于理念共识、决策共商。其次,在交通网络方面,道路联通应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第三,在制度设计方面,贸易畅通应推动关税共同、规则共议。除了贸易协定之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各方还应就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共同商议,增加区域经济的“正外溢”,实现互利共赢。第四,在金融合作方面,货币流通应规划汇率共浮、信息共享。在构建金融合作框架方面,可以引入“大金融”思想,形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的国家禀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结构,构建积极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实现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的本币兑换、结算。第五,在文化交流方面,应追求文化共存、价值共惠。

陈玉荣认同陈雨露的看法,她认为中国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思路是“五通”,是各国发展多边双边区域合作机制的核心内容。中国倡议的目的在于实现欧亚地区所有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各国人民谋求共同福祉,中国希望通过经济带的构建与各国分享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各国经济的成长联动。中方倡议的宗旨在于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的精髓,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深入,贸易空间更广阔,民众往来更便利。

鲍里斯·古斯列多夫谈到中国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计划,并不是建立新的地区合作组织或机制,而是为了共同发展和繁荣,切实促进本地区各个国家的互利合作。中国政府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立场并不是一个政治抱负的体现,而是中国改革进程的和谐推进。巴基斯坦大使马苏德·哈立德认为,丝绸之路的概念存在于史料、寓言和童话中,如今的目标已演变成重要的政策工具,能够让我们实现区域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他相信古今两条丝绸之路的特色就是开放与包容。

周边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看法

马苏德·哈立德谈到,巴基斯坦认识到中国这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红利,无论是从规模、潜力还是愿景上来说都是无与伦比的。巴基斯坦政府正在寻求进一步加强治理并制定稳健的经济政策,为丝绸之路的重建打好自身基础。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能够增加丝绸之路的潜力,并且能够使丝绸之路在未来更加可持续发展。巴基斯坦的水流流经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脉,穿越印度大平原,将波斯湾的水域连接起来。巴基斯坦位居中国、欧亚大陆架和中东交汇地,这使巴基斯坦能够通往包括中国、中亚和中东在内的三方经济走廊。

俄罗斯外交学院教授亚历山大·卢金将重建丝绸之路看作两国的一个重要机遇,可借此巩固俄中双边合作,尤其是在中亚、西亚地区。中国是俄罗斯的重要邻国,历史上虽然有过困难时期和一些冲突,但没有爆发大的战争。俄罗斯与中亚在历史上也一直有着非常紧密的往来。俄中两国都认可多极化的世界,两国都不希望看到一极世界。俄罗斯和中国都反对外部力量对一国内政的干涉,并且在与分裂主义的斗争中相互支持。在经济领域,中国同样是俄罗斯的重要伙伴之一,中国对俄罗斯在地缘政治、经济合作方面同样有着浓厚兴趣。俄罗斯一直将中亚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此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也将使俄罗斯与中亚的合作继续在在互利合作基础上更深入地进行。

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叶弗哥尼·霍说,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版图最大的国家,在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倡议实施当中必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中方牵头的这样一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政治、经济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在该计划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很多其他方面能否成功,也都取决于这个基础。

伊朗驻华使馆首席研究顾问阿里·比尼亚兹提到丝绸之路中有两个最关键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伊朗。中国和伊朗之间是互补关系,中国是伊朗工业制造的一个纽带,整个伊朗制造业的通道是由中国来支撑的;伊朗对中国来说则意味着能源帝国。他还谈到中国对伊朗意味着一个非常谦逊的崛起的力量,而美国则太过傲慢。

塔吉克斯坦经贸部经济学研究所宏观经济系主任乌马罗夫提出一个有趣的说法,他建议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所涉及的国家分成两个小组——经济收入相对低的国家和收入相对高的国家。他觉得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之间应该是一种经济互补的关系,应该聚在一起,更多地互通有无。并认为经济带的发展首先应该涵盖到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发展互通,以及南亚之间的互通。他对这个项目更多看重经济方面的一些效应,同时还希望塔吉克斯坦可以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来获得一些更先进的科技技术,获得一个通向世界市场的通道。

土库曼斯坦定量经济分析部宏观经济学分析师马拉尔·梅列多娃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土库曼斯坦来说相当具有吸引力,建设通过土库曼斯坦的一些经济走廊、交通走廊,可以把土库曼斯坦的一些产品运送到其他市场。同时,这种交通互连的合作可以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对土库曼斯坦非常有利。他还谈到土库曼斯坦的经济总量也许并不算非常大,但却拥有非常巨大的能源资源,相信这一合作必定可以取得双赢的好结果。

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难点

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孙壮志和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冯维江把建设丝绸之路的障碍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经济和有关制度上的障碍,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资源禀赋不同,所以要建立一种合作关系需要经济上有更多的共识。第二,观念者意识形态层次上的障碍,需要更多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能够有更多的信任。第三,政治和利益层面的障碍上,就是在政策上要达成更多的共识,相互之间给一些互惠,只有在政策上相互能够采取一些合作的态度才有可能创造条件。

人民日报内参部主编辛本健的观点与以上两位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辛本健将安全风险列为最大的困难,包括恐怖主义、毒品走私等。其次是是经济困难,他着重考虑的经济风险是中、西亚基础设施相对还比较落后,如果仅靠中国一国投资,即使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也无法支撑这么大的投资量。此外,辛本健还提到,中国的产业能否成功转型到中亚、西亚去投资,也是一大困难。

提到了安全问题、并认为这是当前最紧迫、最需要考虑的,也是经济带建设现在会面临的最大现实难题的,还有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米尔左吉德·拉希莫夫教授、伊朗国家权益委员会战略研究中心国际关系主任阿巴斯·马莱基、印度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中国问题研究教授谢刚以及许勤华、孙壮志等。他们提到伊斯兰地区的发展方式,困扰地区安全、阻碍地区发展的恐怖分子,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有的国家还遭遇着政治和经济上的不稳定等,这些都不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米尔左吉德·拉希莫夫教授还认为,在亚洲大陆上,还没有那么多有效的工具来讨论这一议题,需要建立更多更好的机制去讨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问题。此外,许勤华还特别指出要关注,当这个区域内各个经济体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时,是否会产生越多的矛盾。

前述米尔左吉德·拉希莫夫教授、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林民旺教授、伊朗国家权益委员会战略研究中心国际关系主任阿巴斯·马莱基则从国家关系和大国政治的角度来谈丝绸之路建设的困难之处。拉希莫夫认为中亚是很多大国角逐的地方,中亚是各方都关注的非常重要的博弈焦点,而现在这个角色的分量逐渐加重。与此同时,很多国家想介入丝绸之路地区,美国、日本也提出自己有关中亚的倡议。一些大国都希望能够利用丝绸之路的倡议更好地融入这个地区,这其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冲突和矛盾,需要很好地解决。林民旺也认为,政治因素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要障碍,而在政治因素中,俄罗斯是最大障碍。他分析道,所有的经济建设,包括一体化建设,很多时候面临的最大困难根本不是经济因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完全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更多问题是政治障碍。比如,在贸易合作、交通等问题上,如果俄罗斯反对的话,丝绸之路经济带基本上可能会无所作为。阿巴斯v马莱基认为,供需双方要求不同的矛盾也是一大问题,其中还包括来自第三方的影响。像美国和欧洲这样的国家,绝对不会袖手旁观。阿巴斯·马莱基还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质疑,比如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会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也会改变他们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那这些地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何在?

如何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线,伊朗大使马赫迪·萨法里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应从中国西部开始,一路向西延伸到中亚各个国家,可以向以下三个方向延伸:第一个延展方向是向南覆盖波斯湾各个国家,经过公海一直延伸到欧洲、非洲、拉美以及北美等疆域;第二个延展方向是从伊朗领土一直向西到伊拉克、叙利亚,一直到地中海,最终到包括欧洲各国的整个大区域;第三个延展方向是从伊朗开始,一路向东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和南亚,与从中国西部过来的这条路线互补,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小这一地区安全上的一些风险。对于上文提到过的中、美、俄三国提出的不同丝绸之路的构建,阿富汗大学经济学教授瓦赫杜拉·瓦希瓦指出,该构建可以是东西向的走廊,也可以是南北向的走廊。这是一个多边性的文化思维,不是一个对抗性的问题。重点在于,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不仅要追求经济上的目标,更要聚焦于实现稳定、安全、长期的发展和经济繁荣。

冯维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提出三项原则。一是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二是坚持在机制或制度上做“减法”,但是在功能和效率上做“加法”的原则,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来分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的成本。三是大国责任原则,大国要多创造互利共赢的机会。

辛本健从实际出发,提出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败的六大关键所在:第一,既然是一个倡议,就要把它落到实处,不能雷声大雨点小。第二,要充分发挥中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第三,要充分利用中国现有比较充足的金融资本,来对丝绸之路经济建设进行投资。第四,经济合作是开放式的,不是排他式的,不是要削弱和损害俄罗斯的影响力。第五,要充分评估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风险。第六,一定要加强中亚和西亚的文化合作和公共外交。

马苏德·哈立德和胡晓波都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出发,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开展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马苏德·哈立德认为,丝路经济带建设要建立在五大要素基础上。一是倡导相互了解、合作和友善,惠及相关国家,复兴丝绸之路将需要相关国家和地区互惠合作,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环境。二是倡导区域协调,引入有凝聚力的法律法规,涵盖人员和商品往来,税收政策及关税、非关税壁垒。三是改善区域基础设施,促进互联互通,建设更好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线。四是放宽货币可兑换,促进基层的交流。第五,要建设有效的丝绸之路,就必须投资于和平和预防性外交,必须加强双边和多变机制,通过和平方式来消除突出的分歧。

胡晓波对各国合作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建议所有的丝绸之路国家谋求和平发展,通过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来实现发展。第二,建议所有沿岸国家能够开展合作,实现丝绸之路现代化,使用一切可能的技术化手段,使用当地的资源,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和高速公路建设。第三,建议中国能够采取一些倡议,能够和相关国家分享资源,同时也欢迎其他国家来投资,包括区域外国家开展投资。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应该取代其他的贸易合作,不应由某个单独国家来垄断。

俄罗斯—塔吉克大学地缘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古萨勒·玛耶蒂诺娃认为,在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所有实践活动中,都需要上海合作组织的推进。上合组织有助于寻找各方更多的利益共同点,将其他各国的利益诉求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上合组织作用有待于增强,而且,上合组织有助于解决中亚的一些安全稳定的问题,包括阿富汗危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光对中国很重要,也对和中亚相关的其他一些项目有相互的交叉渗透作用。针对中亚地区的一些项目不能离开俄罗斯、中国的作用,也不能离开上合组织框架下的一些协作,上合组织能够让丝绸之路经济带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左吉德·拉希莫夫则重点谈到安全层面的合作对话。他指出,中亚地区面临安全上的挑战,这是跨国的挑战,也是国际层面的问题。比如恐怖主义,这不仅是某一个国家比如阿富汗的责任,而应该是整个亚欧大陆和各个地区的责任。一些必要的对话应该开展,对话不仅仅限于中亚本身,还要把一些更广泛的国际社会纳入进来。

林民旺着重从国家实力角度出发考虑这一计划,并提出:第一,缓解俄罗斯的担忧。丝绸之路经济带要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要接纳俄罗斯参与。第二,中亚五国有差别,要区别对待。第三,应该以伊朗和土耳其作为重点。第四,保持美国在中亚的适度存在其实对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绝对有益。

俄罗斯塔吉克大学地缘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古萨勒·玛耶蒂诺娃和兰州大学教授杨恕从地缘政治专业角度分析道,不能忽略一些地区外重要国家的影响。中国、美国以及俄罗斯三大国的一些政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亚地缘政治环境,以上几个国家所提供的一体化模式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他们有一些共同点,就是把中亚打造成一个地缘政治上具有完整性、独立性的区域,并且加强中亚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协作。这些一体化的模式都应为中亚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并且能够帮助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

陈玉荣和杨恕都从时间轴概念出发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新的战略构想还是一个长远规划,是欧亚大陆地区跨区域合作的一个长远目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任重道远。杨恕还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至少要以三十年为期,不能少于三十年,更不能是三、五年的时期。第一个十年,重点应放在中国西北;第二个十年,重点应放在中亚;第三个十年,重点应放在中亚、西亚和欧洲之间。

针对各方提出的思路和意见,伊朗驻华使馆首席研究顾问阿里·比尼亚兹指出,这是思维模式碰撞的结果。不同的思维模式放到对中亚地区的分析时,也形成了中国和各国不同的观点。我们不能简单说哪个观点是好的或者是坏的,我们的观点是,应该以趋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在丝路经济带建设上,需要协同效应,需要共同面对,需要相互协作。

猜你喜欢

中亚经济带经济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中亚速览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