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某县空巢老人生活状态及心理社会情况调查
2014-09-05周子嘉张琴刘勇
周子嘉,张琴,刘勇
(长沙医学院 护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湖南省某县空巢老人生活状态及心理社会情况调查
周子嘉,张琴,刘勇
(长沙医学院 护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目的了解空巢老人生活状态及心理社会情况。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湖南省某县9个区206名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及心理社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空巢老人中,男性的负性情绪高于女性(P<0.05),年龄大者心理需求更明显(P<0.05),文化程度高者生活状态较好、自我认知能力较强、社会交往更广泛(P<0.05)。结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均呈下降趋势,家属和社会应重视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提供情感支持及帮助,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空巢老人;生活状态;情绪
[Nurs J Chin PLA,2014,31(11):32-34]
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且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人(包括与子女分开住的老人和无子女的老人)[1]。在我国1.67亿老人中,空巢老人约占了一半[2],而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其生活状态及心理健康社会状况等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因此,笔者对湖南省长沙市某县206名空巢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其生活状态及心理社会情况,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湖南省长沙市某县9个区共206名空巢老人进行调查。本研究的入选对象为:年龄≥60岁的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包括丧偶独居或住敬老院的老人),经研究者说明目的后,意识清楚、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且愿意配合者。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研究人员自行设计空巢老人生活状态及心理社会情况调查表,经数名老年学专家和护理专家修改,并经预调查后修改而成。调查表由两部分组成:(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养老形式、所患疾病、生活来源等;(2)生活状态及心理社会情况问卷,由5个维度35个条目组成,其中生活状态12个条目,心理需求10个条目、自我认知4个条目、情绪情感6个条目、社会交往3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法,为非常符合(5分)、符合(4分)、一般(3分)、不符合(2分)、非常不符合(1分)。每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生活状态越差,心理需求更多,自我认知欠佳,情绪情感空虚,社会交往越少。该问卷信度Cronbach α系数为0.79,重测信度系数为0.85。
1.2.2 调查方法 应用问卷调查法,采用入户一对一调查,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使用统一指导语,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对填写有困难的被调查者,由调查人员根据被调查者口述代为填写,填写结束时,当场检查有无遗漏,及时提醒被调查者完善调查表。共发放问卷209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有效回收率为98.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等统计方法,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研究对象共206人,其中男97人(47.1%)、女109人(52.9%);年龄:平均年龄(70.2±4.6)岁,60~64岁68人(33.0%),65~69岁45人(21.8%),≥70岁93人(45.2%);文化程度:初高中41人(19.9%),小学116人(56.3%),文盲49人(23.8%);婚姻状况:已婚149人(72.3%),未婚2人(1%),丧偶54人(26.2%),离异1人(0.5%);职业:农民127人(61.7%),退休干部、军人12人(5.8%),退休工人43人(20.9%),无工作16人(7.8%),其他8人(3.8%);健康状况:身体健康74人(35.9%),患高血压或冠心病或糖尿病等疾病132人(64.1%);生活来源:自行种地68人(33.0%),政府补贴51人(24.8%),退休工资50人(24.3%),靠子女供养25人(12.1%),其他方式供养12人(5.8%)。
2.2 不同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空巢老人生活状态及心理社会情况的比较 本次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状况、职业、健康状况、生活来源等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及心理社会情况得分相差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空巢老人在生活状态、自我认知、心理需求3个维度方面的得分相差不大,但男性空巢老人在情绪情感、社会交往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空巢老人在生活状态、心理需求、情绪情感、社会交往上的得分差异较大,年龄越大者其生活状态越差,心理需求更明显,负性情绪越强,社会交往也更少;而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在生活状态、自我认知、社会交往上的得分与文化程度低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空巢老人生活状态及心理社会情况的比较分)
a:P<0.05,与第1层比较
3 讨论
3.1 不同性别空巢老人情绪情感和社会交往明显不同 空巢症的核心是缺乏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爱,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3]。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记忆力逐渐减退,睡眠质量下降,社会交往方式逐渐单一化,生活态度也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老年人的情绪情感。表1显示,不同性别的空巢老人情绪情感明显不同,其负性情绪主要为被遗忘感、烦闷感、失落感、孤独感、压抑感、拖累感、无助感、无望感等[4],男性空巢老人的烦闷、孤独程度显著高于女性,这与王玲风[5]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多数男性对妻子和儿女的情感依赖性较强。许多男性空巢老人认为,男性寿命短于女性,总是担心自己会先老伴而去,使他们萌生焦虑不安情绪。而失去老伴的男性老人,在社会交往中不同于女性易于表露个人情感,加之缺少子女关怀,他们比女性更易产生悲观失落、惆怅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而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这些信息提示,空巢老人迫切地希望获得家人或朋友情感支持,希望他们多关心和陪伴自己,与余昌妹等[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3.2 不同年龄的空巢老人生活状态、心理需求、情绪情感和社会交往有所不同 表2显示,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生活状态欠佳,心理需求更明显。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种生理功能、代谢及形态结构逐渐衰退,患病率会逐步增高,年龄偏大的空巢老人更易受到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如生病时子女未能及时照顾,由于体力不支和行动不便将导致自我护理能力下降,更需要获得精神慰藉,其心理需求也越明显。另外,表2还可见,相比65岁以上者,65岁以下的空巢老人情绪情感控制较好,社会交往活动更广泛。可能是因为年龄越大的空巢老人,丧偶率越高,配偶去世的沉重打击对空巢老人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产生孤寂、抑郁、苦闷情绪,他们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参加一些娱乐文化活动,同时,高龄老人的身体状况也使他们的一些行动受到了限制,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减少。因此,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家人应尽量给予老人情感支持和照顾,社会也应为他们提供一些与同龄人交流沟通的机会,让他们正确认识生存的价值,提高生活质量。
3.3 不同文化程度空巢老人的自我认知、生活状态和社会交往不同 王彦茹等[7]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自我认知能力与文化程度有关,积极的脑力活动和良好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延缓认知功能的减退。表3显示,文盲空巢老人的自我认知能力低于受过教育者。可能是由于受教育者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他们对自身及社会都具有一定认知度和期望值,离退休后大多老年人仍继续读书、学习、看报,能够通过较广泛的途径获得有关生活方式、生活质量、饮食习惯、睡眠质量、运动情况的知识,拥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保持着良好的认知能力[8],从而使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更愿意去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和社会交往。而对于多数文化程度低的空巢老人而言,获得各类知识的途径相对闭塞,对生活期望值较低,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就感到知足,其生活状态也差于文化程度高者。文化程度越高的空巢老人,自我认知能力越高,生活状态越好,社会交往也更广泛。因此,要鼓励老年人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种花、养鸟、下棋、书法、绘画、打太极拳等,参与各类活动的学习,实现健康、积极的老龄化。
本研究发现,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及心理社会情况影响较大,而婚姻状况、职业、生活来源、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其影响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度提高,政府对农村的经济补贴力度加大,老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不管是退休工人还是农民,其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 虽然良好的婚姻、伴侣的支持对老人的生活及心理状态有影响,但是因为社区对居民思想方面的教育力度加大,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子女不再干涉父母婚姻,阻碍老人再婚,这使得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美满。另外, 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传统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除此之外,社区护理的逐渐完善,可以使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得到社会的照顾,又有子孙绕膝,能够满足老人居家照顾的生活、心理需要。这与陈文芳等[9]的观点一致。
综上所述,关爱空巢老人,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要从心理角度出发,向空巢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建议子女多关心父母,丰富空巢老人的生活,鼓励参加社会活动。同时,政府也应予以财政支持、社会援助等多方面的配合,建立完善的空巢老人服务体系,以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1] 王庆华,段晓明,宋荣荣,等.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0A):5-8.
[2] Anon.中国“空巢老人”问题凸显,破解困境遇三大挑战[EB/OL].[2011-02-10].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2/10/c12160383.htm.
[3] 王艳梅,李萍,张丽娟,等.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2):490-492.
[4] 田君叶,刘均娥,岳鹏,等.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内心感受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31-34.
[5] 王玲凤.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2):2932-2935.
[6] 余昌妹,吴永琴,杨晔琴,等.温州市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465-467.
[7] 王彦茹,郑玉建,梁芳.乌鲁木齐市空巢老人认知功能状况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2-18.
[8] 于淼,刘晓虹.老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A):30-32.
[9] 陈文芳,游睿芳,曾桂群.吉安市市区老年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09,7(1):1-3.
(本文编辑:沈园园)
InvestigationofLivingConditionsandPsychologicalandSocialSituationofEmptyNestEldersinaCountyinHunanProvince
Zhou Zijia,Zhang Qin,Liu Yong
Corresponding(School of Nursing,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19,Hunan Province,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u Yong,E-mail:liuyong0733@163.com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ituation of empty nest elders.Methods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206 empty nest elders in a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ResultsAmong the empty nest elders,negative emotion of male was higher than female (P<0.05);the psychological needs were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older (P<0.05);living conditions were better in well-educated population who have stronger self cognitive ability and widely social intercourse (P<0.05).ConclusionEmpty nester’s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were decreased,so families and societ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fe status of empty nesters and provide emotional support and help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empty nest elders;living conditions;emotion
2013-07-20
2014-02-26
长沙医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214)
周子嘉,本科在读,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刘勇,E-mail:liuyong0733@163.com
10.3969/j.issn.1008-9993.2014.11.009
R197.323
A
1008-9993(2014)11-0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