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辩证的思想品味公开课

2014-09-05王兆跃

文教资料 2014年11期
关键词:公开课教研新课程

王兆跃

(章丘市绣水中学,山东 章丘 250200)

公开课不但是一种重要的教研形式,还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能力的绝佳方式。因此,教师无不希望自己讲的公开课取得成功。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公开课的开设既产生了许多积极作用,又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讲课者广邀同行参与其中,“试讲——修改——再试讲——再修改”……如此反复,直至磨出“精品课”。有的教师在讲公开课前把自己搜集整理后的所谓“学案”及相关学习资料发给学生,让他们预先熟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扩展性材料,并点拨学生。有的教师明确告诉学生课堂提问的问题与答案,以防冷场。课前的教师是导演,课中的教师与学生一同当演员,这种“演戏”式的“公开课”让人相当反感,故对“公开课”的批评之音此起彼伏。公开课的利弊众说纷纭,让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辩证思想细细品味“公开课”。

一、公开课的积极意义与作用

公开课在正式开课前一次又一次的“试讲”,其实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可以肯定地说,充分准备公开课,精益求精,好处着实不少。

1.有利于讲课教师继续学习,符合终身学习理念。现在我们已进入终身学习时代,都知道继续学习的重要性,但在缺乏足够动力的情况下,这种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思想阶段,而难以进入有效的行动阶段。可是,在准备公开课的时候,由于责任及利益的驱使,情况就不一样了。在全面落实新课改的形势下,要讲出一堂好课并非易事。于是,当执教者一旦接受了要上一节公开课的“任务”后,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新课程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一次又一次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保证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公开课所起的作用便凸显出来:它促进教师自觉、自愿地学习业务。

2.有利于教师间的真诚交流,促进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新课改下,听课教师特别希望见到“创新”式讲课,但任何执教教师都难以凭一己之力设计出一堂好课。这时,执教者会虚心向人请教,哪怕是资深教师也会“不耻下问”,请教立足讲台未稳的青年教师。同时,公开课的成败还关系学校的声誉,其他教师也会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之间会毫无保留地探讨、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出独特的见解,共同出谋划策解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浓厚的教研气氛油然而生。这种交流是发自内心的,不会敷衍了事,处处体现着真诚与无私、合作与学习。而且研究的问题具有针对性,解决问题时不会轻易偏离主题,教研效率大大提高,成为一次“主题教研”活动。此外,在反复试讲中,会不断发现新问题,教师也会不断用集体智慧解决,这对以后的教学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效的积累。

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产生教学效益。“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反复打磨的公开课,即使不能称为“精品课”,但必定浓缩了集体的智慧,对于参与其中的教师,尤其是执教教师,在有限的准备时间内,可以充分认识教材、了解学生、把握教学规律、推行新课程理念,效果远胜于一次或几次任务式的“专项”学习。对于听课教师而言,通过一次公开课,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有所领悟,体现出一种“课堂效益”。如果能借此引发听课、评课者的讨论,效果远比组织一次大规模的专题学习要有用得多。这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无形之中会收到明显的社会效益。

二、目前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及消极作用

然而,由于虚荣、功利心的作祟,目前有些公开课的确变了味,出现了一些作秀或者作假现象,使公开课的课堂缺少了“真、善、美”。这种课不是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的,教师不是主导,学生不是主体,大家都是演员,都在演戏。这样的公开课成了公“演”课甚至是“假课”: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1.有损讲课教师的自身形象。广大听课教师本来是怀着崇敬之情聆听讲课的,他们对于讲课教师的举手投足,甚至讲课过程中的每一微小细节,都会处处留心、细细体会,不肯轻易放过任何一个亮点。当遇到一堂“完美”的公开课时,听课教师还会处处与自己的课堂对照,努力寻找自身的缺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之路。但是,如果得知这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是“演”给大家看的,他们会对讲课教师嗤之以鼻,对“完美”的公开课会不以为然,甚至还会影响对该校的评价,打击听课者探索新课程教学的信心。

2.贻误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可塑性强,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若引导不当,后果可想而知。用作秀、作假方式“锤炼”学生,会导致青少年不能正确分辨“真”与“假”、“美”与“丑”。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书育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如果对“弄虚作假”的教师置之不理,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探求真理的动力,失去诚信。试想,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诚实守信”,另一方面又迫使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作假,这让学生如何明辨是非。

3.阻碍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把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在各学科的教育过程中重视挖掘课程本身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这种作假的公开课如何能做到这一切?不但无法对新课程产生推进作用,还会成为阻碍新课程全面推进的巨大障碍。新课程突出“科学探究”,强调这一点是立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的亲身体验的。“假课”中的一切都是教师课前直接预设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丝毫没有涉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公开课中产生虚假现象的社会背景

公开课为何要如此“打磨”,甚至“弄虚作假”?细细想来,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1.功利之心。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不但能换来同行的赞誉,还会换来领导的赏识,得到不小的经济回报,谁还能让自己失败呢?

2.盲目跟风。在新课改全面推行的今天,涌现了许多生动活泼、注重探究、形式多样的成功课例。但是部分教师不从学生、教学出发,盲目跟风,套用别人的“模式”。一旦问题解决不了,便动歪脑子,弄虚作假。何况“花俏课”喜欢者居多,“平实课”追捧者少。新课改似乎已被某些人错误地理解为:彻底抛弃旧课程、旧教法,必须改头换面,否则就有“应试”的嫌疑。

3.缺乏公正、科学的评价。公开课应重在“研讨”,通过师生的教学行为,探讨其中的是非曲直,探讨其中的成败得失。公开课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核心在于探讨学生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在于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但是,对于公开课的评价却很少从这几方面入手,几乎所有评课都有一份评分标准与打分表,似乎只有符合表中的要求才是“完美”的,殊不知那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正是扼杀教师创新的魔咒。

如何让公开课成为一片净土?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拿出勇气,彻底改进公开课的评价模式及方式,彻底解除功利观念对公开课的束缚。无论是组织者,还是执教者、观课者,都不要惧怕在公开课上出现所谓的“课堂意外”,应努力呈现真实的课堂,生动体现师生互动过程,还公开课“研讨”的本来面目。

猜你喜欢

公开课教研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