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思考
2014-09-05庄燕青
庄燕青
(常州工学院 团委,江苏 常州 213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是高校的扩招和收费制度的改革,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教育的同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迅速扩大。据统计,在中国普通高校中,有约50%的学生来自农村,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约为25%,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比例近10%。农、林、师范类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更高,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就是所谓的“贫困生”。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政府提出“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每年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方式下拨专项资助金;高校通过学校奖学金、联系社会助学金等各种形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补助,对特殊困难的学生实行减免学费等政策;一些社会团体或个人,在学校设立专项基金或其他资助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这些贫困生中,部分学生能够对国家、社会、学校的帮助心存感激并铭记于心,有的还会在自己有能力之后以实际行动回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者遇到同样需要帮助的人,也能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以另一种形式回报社会、回报他人。不可否认,还有一部分接受资助过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家庭贫困,就应该得到资助,对国家、社会的资助有严重的依赖性,有的贫困生还会因为抢夺有限的资助名额而大打出手,有的贫困生嫌资助金额太少而怨声载道,还有某些贫困生在获得资助后不能把钱用于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是请客吃饭、挥霍浪费。
为什么在国家和社会关心下成长起来的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如此薄弱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点:(1)社会原因:转型期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使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模式等受到冲击,导致一些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经常有负面事件的新闻报道,比如一些资助行为沦为作秀表演,成为某些人获取政治资本、社会公益形象的行为工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置身于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难免受到不良影响,不知恩、感恩。(2)学校、家庭原因: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学校教育更多关注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样,在家庭教育中,尤其是一些贫困家庭,认为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在生活上大包大揽,从不要求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艰辛和爱,也从不要求子女的回报。这种一味付出的教育无形中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3)心理原因:物质条件匮乏,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往时会产生自卑心理和不平衡心态。一些贫困生认为别人帮助自己只是出于同情和怜悯,自己迫不得已接受资助已经很伤自尊和体面,内心当然不会产生感恩的想法。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应该重视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这对于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增强社会的责任感有重要作用。
1.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贫困生有了感恩的意识,说明他们从别人的帮助中得到了心理满足,具备了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这有助于贫困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克服自卑、嫉妒、无望的不良心理和仇视、敌意、隔阂、怨恨、冷漠的心理情绪,从而真正激发他们胸怀感恩之情,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本领,自立自强、奋发成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2.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宝贵人才,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对于能否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有重要影响。高校可以通过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具备和谐的思想、健全的人格,怀感恩之心,做诚信的人,学会感恩、学会回报。这些对于提高贫困生的道德修养,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个愿意帮助他人的人,除了出于对弱者本能的同情之外,还会有一种非常朴素的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同样,被帮助者所应有的感恩意识,绝不仅是简单的报恩意识,更是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懂得感恩,就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对社会、对他人负有责任;不懂得感恩,就难以承担责任、奉献社会。开展感恩教育,可以从亲情教育入手,营造感恩的氛围,唤醒大学生的感恩之心。在高校感恩教育中与爱国主义教育、就业等工作密切结合,教育学生审视自己的社会角色、青春价值、家庭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用积极的生活与工作态度,感谢学校、家庭和社会,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主要途径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得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感恩的心、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感恩行为内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这样培养的人才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才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总的来讲,感恩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化教育工程。
1.通过学校教育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培养感恩意识的重要方法。目前高校感恩教育方法单一,手段陈旧,一味采取说教方式已经过时,大学生需要用更多样化的手段和现代化的方式说服他们,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一是感恩教育常态化。通过课堂教育,将感恩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中心课程,让学生对何谓“感恩”有理论化、系统化的认识。二是感恩教育细腻化。教师在贫困生工作中,要提供人文关怀与温暖,以情感激励为切入点。首先,引导贫困生正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对事情的理解片面化、绝对化。比如在对待家庭贫困及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时,要引导他们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为父母的无能或社会的原因,甚至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产生仇富心理,应该看到很多问题都有历史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三是感恩教育实践化:加强贫困生的感恩实践活动,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减轻心理负担和自卑感,进一步加深对“感恩”的认识,促使感恩行为内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四是感恩教育手段多样化。可以通过专题系列讲座、心理辅导、主题讨论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进行信念教育、理想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把握人生;可以采用典型案例教育、正面事迹宣传等方式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认真学习,为将来而努力。同时,可以鼓励贫困生多参加各种文体、公益活动,以此激发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学校的关心,从而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家庭教育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天下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越是贫困的家庭,父母承担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就越大,其养育子女成人的过程就越艰辛。尤其是在子女考上大学以后,他们面临更大的经济负担,“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些贫困生父母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深刻。因此,作为子女,贫困生理应更加体谅、帮助和关爱父母。父母不能一味付出、不讲回报,而要教育子女认识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求他们勤俭节约,力所能及地参加生产劳动,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一定的家庭责任。同时,父母要注意言传身教。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深刻影响。因此,父母可以教育子女从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父母要多给子女树立正面榜样,引导子女以辩证的态度看待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理解社会、感恩社会、奉献社会。
3.通过社会教育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正面的社会舆论宣传力度不够是社会感恩氛围缺乏的重要因素。媒体作为公共政府的喉舌,要更多地宣传正面事迹,努力营造感恩教育大环境,激发社会正能量。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意识到,个人成才之路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才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才会学会包容,赢得尊重;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通过正面的媒体宣传教育,可以唤醒人们的感恩意识和爱的意识。在施恩与感恩中会体会到奉献的价值和乐趣,使人生变得快乐美好,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杨博惠.人文关怀视域下感恩教育使高校贫困生走出综合困境.科教导刊,2012.8(上).
[2]姚之彦.我国高校贫困生感恩现状分析.科教文汇,2008.3(中).
[3]刘凤.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科技创新导报,2010.2.
[4]刁艳红,高小华.关于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培养的思考.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5]张海彦,王艳平.关于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
[6]兰军瑞.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中州学刊,2006.3.
[7]杜德省,何世新,徐海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对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