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略”下基于“三个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建设
2014-09-05任丽芳
任丽芳
(河南理工大学 图书馆,河南 焦作 454000)
伴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知识的数字化、网络化高速推进,读者不用到图书馆就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因此,有人质疑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那么,作为高校文化传承基地、文献信息中心、求知第二课堂的图书馆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是高校图书馆人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坚持服务立馆、人才强馆、特色兴馆“三大战略”,建设文化传承、思想交流、知识服务“三个中心”,在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上发挥生力军作用。
一、坚持“三大战略”
1.坚持服务立馆战略。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曾说:“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图书馆服务“三最原则”: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图书为最多的读者服务。因此,服务是立馆之本,是高校图书馆的生命和灵魂。离开服务,高校图书馆将失去存在价值和发展动力。高校图书馆要支持学校实现办学目标和增强自身活力,就要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服务理念,切实把实现好和维护好读者利益摆在工作的第一位置,切实把读者的呼声和意愿作为指导工作的第一信号,把读者的评判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第一尺度[1],竭诚为广大读者开展服务。要实行“藏、借、阅、咨”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开展入馆教育培训、编印读者指南和数字化献资源利用指南、开设《信息检索》课等,引导读者迅速、准确地利用馆藏资源;开发“馆藏图书书配光盘网络发布系统”,方便师生下载利用;开展科技查新、文献传递、新书介绍服务等。要根据学校发展现状、学科设置、学科优势等,进一步拓展服务思路,完善服务体制,创新服务举措,强化服务特色,为广大读者构建一个集个性化、精品化、特色化、远程化于一体的优质服务体系,达到“资料随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间,咨询无处不在、馆员走进学科,人才支撑服务、特色推动发展”的服务目标。
2.坚持人才强馆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强馆之基。革命导师列宁曾说:“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著名图书馆学家俞爽迷曾说:“馆员是图书馆的动力,是图书馆的生命,是读者的导师。”因此,高校图书馆树立人才资源意识,走人才强馆之路,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图书馆员队伍,是图书馆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图书馆要以“六精六细”(精神、精髓、精华、精品、精通、精密;细分需求、细定职责、细化任务、细求措施、细查效果、细控成本)为抓手,培养图书馆员“四心”(公心、细心、热心、耐心)、“五爱”(爱馆、爱岗、爱书、爱人、爱学)和“六业”(敬业、爱业、乐业、勤业、精业、兴业)的“图书馆员职业精神”,使图书馆员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掌握服务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自行组织培训、外送学习培训、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或开办短期研修班等多种方式,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层次提高培训、技能强化培训,切实提高馆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要以科学管理为主导、目标管理为核心、过程管理为基础、制度管理为保证,实行图书馆员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和考核评聘制为主体的科学管理体系,坚持定量考评和定性评估相结合,既重过程投入又重成果效益,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2]。
3.坚持特色兴馆战略。特色是兴馆之要。高校图书馆的特色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显著的实践性、科学的创造性、体系的开放性、智慧的集体性等。特色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即特色的藏书体系、特色的数据库系统、特色的信息服务、特色的管理手段。这“四特色”就构成了特色馆[3]。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崇尚特色、追求特色、铸就特色,围绕高校性质和培养目标、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国家经济建设和当地资源优势等抓特色建设。200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苏州大学、中山大学、河南大学等12家高校图书馆入选首批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对于这些高校图书馆来说,古籍资源是它们的特色,是它们的优势和品牌。自2000年以来,受CALIS中心委托,全国各高校图书馆开始建设专题特色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具有鲜明的专业学科特色和地区特色,以崭新的形式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英美政府外交档案的缩微胶卷和胶片》、《台湾文献》、《欧盟文献》、《古文献资源库》等[4],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保钓”资料》、《工艺美术特色资源》、《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等[5]。但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参差不齐,有许多地方性高校图书馆没有建立特色数据库,没有把本校的特色充分挖掘和展现出来,这是下一步高校图书馆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建设“三个中心”
1.建设文化传承中心。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淀。著名图书馆学家于鸣镝先生曾说:“图书馆是资讯集合场,图书馆是知力供应站,图书馆是知识贮存库,图书馆是文化有机体。”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组织,处于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之下,不仅是一座建筑、一种服务,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由过去、现在、未来三者递进、传承而发展,由物、人、神三者融合、辉映而拱立。建设书香中国,图书馆要做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公益服务的先行者、全民阅读的领航者和优质资源的建设者。高校图书馆最关键的,是要服务于高校,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汲取知识营养,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为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同时,也要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制定图书期刊采访原则和数字文献资源采访原则,坚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文献资源建设原则,构建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馆藏体系,为学校文化建设夯实基础。
2.建设思想交流中心。图书馆是人类的“思想天堂”。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说:“图书馆代表着一种人生境界,她好像是精神的乌托邦。”高校图书馆琳琅满目、浩如烟海的图书期刊为思想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门类众多、载体各异的电子文献为思想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汇通四海、连接世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思想交流搭建快捷平台。高校图书馆在与读者思想交流过程中要遵循尊重原则、互动原则和情感原则,以至于产生心灵的呼唤、思想的共鸣。高校图书馆与读者思想交流可分为直接模式和间接模式。直接模式,即设立“读者咨询室”或“心理咨询室”,与读者面对面的交流,有针对性地为读者解除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疑惑;通过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学生图书信息员制度、教师选书员制度等,深入院系征求意见和建议,召开读者座谈会等,加强与他们的思想交流,更好地服务师生员工和教学科研。间接模式,即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设立意见箱、各书库和阅览室设置意见簿、开通馆长信箱、开通读者留言系统等方式多渠道、近距离地倾听读者心声,架起沟通桥梁,拓展交流渠道;开展大学生读书征文活动,把获奖征文印刷成册,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3.建设知识服务中心。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谁引领先进知识,谁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谁最先掌握先进知识,谁就能获得良好发展机遇。美国学者克劳福德指出:“图书馆是保存、传播、利用记录在各种媒体上的知识的场所,是为人们获取广而深的知识服务的。”图书馆界著名学者蒋永福先生曾说:“图书馆是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公共场所。”高校图书馆是一所高校的心脏,如何激活这一巨大的知识宝库为高校进行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必须加以重视的重大时代课题。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期刊馆藏量还不丰富,数据库的建设还比较落后,并且在服务层次上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主要停留在信息服务上,知识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如数字参考咨询、学科馆员、科技查新、文献传递等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My Library和馆际互借等服务有待进一步开展。因此,利用知识资源,推进知识服务,促进高校又好又快地发展,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图书馆应在科学的迷宫里为读者构建一个“按图索骥”的标识体系,在知识的海洋里为读者指路导航,成为高校腾飞的“助推器”。
三、结语
高校图书馆是文化的宝库、信息的中心、人类的学林、学问的渊薮、知识的摇篮,绵延文化,传播智慧,繁衍学术,增值文化。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布克曾说:“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图书馆,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办好大学图书馆就等于办好了大学的一半。”高校图书馆只要牢记“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服务宗旨,坚持“服务立馆、人才强馆、特色兴馆”的发展战略,围绕“拓宽思路谋发展、文化建设抓内涵、突出特色勤提炼、提升服务谱新篇”的工作思路,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和服务方式、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服务水平”为工作重点,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作为,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力求新突破,就一定能把图书馆建设成为文化的圣地、精神的家园和知识的殿堂。
[1]金建军.播撒大爱享受服务[J].网络财富,2008(7):168.
[2]金建军.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和谐图书馆[J].网络财富,2008(5):169.
[3]王娟.论专业院校图书馆的“四大特色”[J].图书馆学刊,1999(2):56.
[4]北京大学图书馆[EB/OL].[2014-4-30].http://www.lib.pku.edu.cn/portal/index.jsp.
[5]清华大学图书馆[EB/OL].[2014-4-30].http://www.lib.tsinghua.edu.cn/databa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