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疗效观察
2014-09-05肖少明
肖少明
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疗效观察
肖少明
目的 研究探讨肠梗阻导管在临床治疗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78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胃肠减压治疗, 观察组患者行肠梗阻导管植入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主要观察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 观察组患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肠梗阻导管植入术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有效率高, 操作简便, 经济性好, 安全性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肠梗阻导管;肠梗阻;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78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9例。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及CT检查确诊, 并明确了肿块的位置。观察组患者中, 男21例, 女18例, 年龄30~74岁, 平均年龄(63.5±3.4)岁;其中高位梗阻和低位梗阻分别有11例和28例;属于肿瘤性梗阻的患者9例, 连续性梗阻的患者23例, 其他原因所致肠梗阻7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0例, 女19例, 年龄32~75岁, 平均年龄(64.7±3.8)岁;其中高位梗阻和低位梗阻分别有9例和30例;属于肿瘤性梗阻的患者9例, 连续性梗阻的患者24例, 其他原因所致肠梗阻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肠梗阻导管置管治疗。治疗前先将患者的胃内容物充分吸出, 然后使用利多卡因对咽部进行局部麻醉, 行肠镜检查并确认狭窄的存在, 在X线透视下确认梗阻位置, 拉直肠镜, 导丝引导置入造影导管造影, 导管置管结束之后, 可以将10~15 ml灭菌后的蒸馏水注入到前端气囊中。气囊充盈之前可以利用肠管蠕动作用将导管引导至梗阻近端。患者回到病房行低负压吸引减压, 最终完成送管。导管置入后使用温的生理盐水对导管冲洗2~3次, 保证畅通后给予电解质、酸碱失衡的纠正治疗, 抗感染治疗, 营养补充治疗, 向导管内交替注入抗生素、蓖麻油, 并要求患者适当运动, 促进导管的运行。当患者的腹痛腹胀症状有所减轻, 且无腹膜炎体征时, 可以在负压吸引口注入泛影葡胺(浓度为76%), 封管,拍摄腹部平片后开放, 观察患者的导管位置及肠管扩张等情况。
对于大肠癌所导致的急性大肠梗阻要联合经肛门肠梗阻导管来进行治疗。
结合患者的全身状况、导管治疗的临床效果, 判断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的缓解时间,肛门的排气与排便时间, 腹立位平片液气平面消失时间以及腹围缩小程度, 胃肠减压情况等[1]。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和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x-±s), %]
2.2 观察组手术患者无一例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情况。对照组13例手术患者, 有3例出现出血情况, 并发症发生率为23.1%。
3 讨论
针对肠梗阻的发病原因, 目前最有效的内科治疗方法就是通过胃肠减压来实现减少肠道内容物、降低内压力、促进肠壁血液循环恢复的目的。本文对照组患者采用的传统插管胃肠减压方式, 减压管无法到达梗阻位置[2], 因而不能对肠管内容物进行充分的吸出, 梗阻位置的减压效果欠佳。但是利用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来进行治疗, 不仅可以利用导管的气囊设计通过造影确认梗阻位置, 还能避免梗阻液反流, 吸引梗阻近端的液体, 同时具备了防导管附壁的功能, 使得导管能随肠道蠕动不断向前, 持续引流。本文通过实验, 对采用常规胃肠减压和肠梗阻导管置入术胃肠减压后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行手术治疗的人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结果显示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效果均显著优于常规方法。综上所述, 使用肠梗阻导管植入术治疗肠梗阻的引流量大, 时间短, 操作简便, 安全性佳, 减少了开腹手术的人数,术后的临床效果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张庆尧, 王敬东.经胃镜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疗效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27):6562-6563.
[2] 闫保功.84例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6):93-94.
2014-07-29]
353200 福建省顺昌县医院外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