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测绘地理信息:打造智慧基础平台

2014-09-05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4年5期
关键词:测绘智慧体系

徐永清,男,汉族,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编辑,中国测绘报社编辑、社长助理、副社长,中国测绘宣传中心副主任;现任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建设要坚持需求牵引+市场调节、产业推进+政府支持、项目推动+强化应用的总体发展路径。

2月14日,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2014年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分析了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中国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提出了构建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的思路、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

“测绘地理信息是智慧中国建设的重要信息资源,‘3S’技术是智慧中国建设的重要建设手段,测绘地理信息科学是智慧中国建设的重要科学,地理空间框架是智慧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中国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永清说。

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测绘地理信息系统适应国内外“智慧地球”建设的最新趋势,实施“构建智慧中国”战略,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从务虚到落地、从概念到试点,推动智慧中国、智慧城市、智慧行业建设。

“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将‘构建智慧中国’作为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重点。”徐永清说。2012年年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战略调整为“构建智慧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壮大地信产业、建设测绘强国”。构建智慧中国是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生产与服务方式转变、增强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能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目前,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效显著,并在中央、省、市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徐永清介绍了国家级、省区级以及市(县)级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情况。

国家级地理空间框架基本建成。主要依托国家现代测绘基准工程、西部测图工程、1∶5万数据库更新工程、“天地图”等重大工程实施,实现测绘基准现代化、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快速化、公共服务网络化。测绘基准建设方面,以现代测绘新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通过新建、改建和利用的方式建立地基稳定、分布合理、利于长期保存的基础设施,形成覆盖我国全部陆海国土的高精度、三维、动态以及几何基准与物理基准一体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制和更新方面,西部测图工程实现了约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20%的1∶5万地形图的“从无到有”;而1∶5万数据库更新工程则实现了约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80%的已有1∶5万地形图数据的“从有到优、从旧到新”。两个工程的全面竣工,实现了1∶5万地形图对我国全部陆地国土的全覆盖。从2012年开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每年对全国1∶5万数据库重点要素更新1次、发布1版;到2015年,全国1∶5万数据库完成1次全面更新。这项工作的开展,使我国数据成果综合水平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省区级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实施。在测绘基准建设方面,24个省(区、市)开展了实时定位精度达厘米级的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建设,建成1244座基准站;25个省(区、市)开展了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其中23个精度达厘米级。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1∶1万地形图陆地覆盖率达43.8%、1∶1万数字正射影像图覆盖率达40.3%、1∶1万数字高程模型覆盖率达40.1%,17个省(区、市)实现了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区域覆盖。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已有30个省(区、市)完成了天地图省级节点建设,实现了与“天地图”国家节点的互联互通。

市(县)级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绩显著。2006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明确了“一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一平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3~5个典型示范应用和一套更新维护推广长效机制”的建设内容。截至2013年底,地级市累计立项321个,完成建设190个,开发应用系统逾2500个,县级市已立项建设260个,应用涉及国土、规划、公安、房产、环保、消防、卫生等领域,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项工作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亿元,地方财政投入约60亿元,拉动服务产值300亿元,由于在很多方面实现了科学高效管理,避免重复建设,节约资金达100亿元。

构建地理空间智能体系

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是以海量地理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新一代互联网络为支撑,以物联网、感知网为骨架,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血液,实现地理信息的集成服务和智慧化应用,为经济社会提供市场化服务的体系。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的组成结构主要有测绘地理信息的“大数据”、测绘地理信息传感网、测绘地理信息智慧服务,以及相应的政策标准体系、安全运行环境、人力资源保障等几部分。

徐永清告诉记者,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建设在顶层设计层面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推进并重,政府引导主要是关键基础设施、基础资源建设与服务、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关键技术突破等外部环境营造。企业推进主要是数据资源建设、专业性的传感网建设、应用性的设施装备、推进智慧应用方面。

“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建设对于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来说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不仅要求显著提升测绘地理信息生产力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要极大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效能,更加强调站在促进各行各业智慧运行与管理的角度上,构建适应‘智慧中国’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地理空间智能体系。”徐永清说,“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建设要坚持需求牵引+市场调节、产业推进+政府支持、项目推动+强化应用的总体发展路径。

徐永清介绍,地理空间智能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大数据”建设方面达到更全、更细、更精、更新;在科技创新方面,核心支撑技术创新、与相关技术的融合发展;在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方面,测绘地理信息云计算中心、测绘地理信息智能传感装备、测绘地理信息传感网等;在智慧应用方面,完善智慧时代的测绘地理信息产品体系,打造网络化的测绘地理信息产品分发服务,深化专业领域的智慧应用;在深化专业领域的智慧应用方面,应急救急中的智慧应用、环境监测中的智慧应用、智能交通建设中的智慧应用、城市管理中的智慧应用等。

据了解,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将在2015年全面完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转型升级,走向智慧城市发展。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主导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广泛应用,为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升级奠定了信息资源、技术装备和人才储备等基础。

建设试点智慧城市

徐永清介绍,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建设推进有以下思路:一方面是开展试点和推广应用。2014~2020年 开 展 试 点;2020~2030年全面铺开。其二是建设测绘地理信息云。2014~2015年建设国家中心地理信息云;2015~2018年建设省级中心地理信息云;2014~2020年私有云并网。其三是组建测绘地理信息传感网。2014~2020年数据获取装备智能化;2014~2020年CORS组网;2015~2020年组建传感网。其四是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建设。2014~2015年按要素动态更新;2015~2020年地理信息数据库创新;2014~2020年地理信息资源全覆盖;2015~2020年行业地理信息资源集成。

为顺利实施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建设,保障措施必不可少。在配套政策方面,完善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研究制定系列支持政策。在标准支撑方面,调整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标准;提高技术标准的现势性;创新标准制定的工作新机制。在创新机制方面,形成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建设机制;建立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新机制;“借力引智”推动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发;创新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新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树立“大测绘”人才理念;加强行业内人才的培养;重视行业外人才的使用。

为加快实施“构建智慧中国”的战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决定从2013年起,每年选择10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以此作为突破口,为实现网格化、可视化、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运营提供重要支撑。2013年初,发布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技术指南》,开展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与试点工作,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升级转型以及全面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积累经验。目前,太原、广州、徐州、临沂、郑州、重庆、武汉、无锡、淄博、宁波等10个列入试点的城市已初步完成项目设计,正在进行设计论证和基础设施完善等工作。其中,试点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时空信息数据库。在已建成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上,通过数据扩充、添加时间属性以及数据重组,实现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到时空信息数据的升级;二是构建时空信息云平台。以直观表达的时空信息为基础,接入物联网实时感知信息,面向各种应用环境按需提供智能化的时空信息服务;三是开展应用示范。在时空信息云平台基础上,开发更加智能、高效的应用系统。

“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建设目标是,到2030年,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服务高效、安全可控的“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智能体系。”徐永清说。

猜你喜欢

测绘智慧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