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个观点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2014-09-05李军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4年19期
关键词:银山绿水青山总书记

文|李军

我们必须高举法律的旗帜,切实强化立法、执法等各个环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形成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犯罪的浓厚氛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深刻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有五个重要观点需要牢记和实践。

一、认识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

这个观点,凸现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极端严峻性。多年来,我国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但从现实情况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决定》顺应民意,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实际上是要出重拳、用重典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其次,揭示了我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特殊艰巨性。一方面,西方国家几百年发展过程中逐步显露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聚产生,呈现出压缩型、复合型等特点,解决起来难度的确不小;另一方面,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有1.28亿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在观念、技术、管理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双赢”确实不容易。再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发出了深刻警醒。

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对于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为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总书记还形象地把两者的关系比喻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强调的三句话值得我们牢牢记住。

一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做到了既有生态美,又有百姓富,既有环境好,又有经济兴。以贵阳市为例,2007年至2012年,GDP总量增长1.3倍,速度年均增长14.9%;2013年前三季度,增速达到16.2%,位列全国省会城市首位。那生态遭到破坏了吗?没有。2007年至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从34.7%提升到43.2%,2012年饮用水源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95%以上。贵阳的老百姓既没有因为只顾发展、不顾环境而被“毒死”,也没有因为只顾环境、不顾发展而被“饿死”!杭州就做得更好了,近年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不仅经济发展很快,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3.98亿元,增长9%;而且生态环境很好,2012年森林覆盖率达64.77%,完全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而有之,是最佳选择。但从局部来看,当二者冲突时,究竟怎样取舍?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三个决不”: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用后代人的幸福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幸福。

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生态带来好发展。生态环境越好,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聚集等的吸引力就越强,印度的班加罗尔就是实例。而且,一些地方,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明媚的阳光卖出了好价钱。这几年,贵阳市旅游业以年均50%左右的速度增长,会展业发展也很快,靠的就是“卖”良好的生态。

三、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对物质文化产品需求继续增长的同时,对生态产品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甚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因为生态问题引起。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与时俱进,突破只涉及物质、文化产品的局限,将满足生态需求和供给生态产品的内涵纳入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既顺应了民意,又是对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笔者认为,现在,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是最重要、最普惠、最急需的生态产品。从水的状况来看,由于流域跨行政区域等原因,目前水污染防治理整体形势还不容乐观。古代地方官员名垂青史的,往往就是三件事,治水、修路、办学。古代的治水主要是兴建水利工程,而现在的治水还需要在治理水污染上下更大的功夫。从气的状况看,食品污染、水污染影响的可能是局部,而空气流动性大,影响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不确定因素更多,治理起来更难。在环保部的强力推动下,京津冀地区正在联手解决首都的雾霾问题,如果单靠哪一家,是不可能解决的。从食品的状况看,一些地方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严重,种出来的大米是有毒大米,其他农作物也会致病甚至致癌。

如何增加生态产品,提供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从根本性上讲,要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抓好几个环节。第一步,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滩涂等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普查,摸清底数,统一确权登记。第二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用途管制,保住环境容量。第三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确保开发活动不增加生态赤字、保持生态盈余;同时,严格实行有偿使用、损害赔偿和生态补偿制度,运用经济手段保证生态产品供给。

四、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革命。思想上的“雾霾”不消,环境中的雾霾难除。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核心是彻底摒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观念和行为,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来一场敬畏自然的“绿色革命”和思想风暴,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教育,努力把生态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营造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贵阳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先后编辑出版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干部读本、市民读本、学生读本,开设生态文明课程和生态道德讲堂,引导市民践行简约、自然、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生态文化具体地渗透到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的方方面面。

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现在,一些地方之所以抓生态文明建设不力,要害在于“GDP至上”的考核体系,不丢掉GDP“指挥棒”,不改善现行考评体系,各级干部就很难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考评体系,再也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三中全会也明确“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些都是“釜底抽薪”的根本性举措。随着这些要求和措施的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盲目追求GDP的冲动会逐步得到遏制,重速度轻质量、重开发轻环保的做法会逐步得到改变。

同时,一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之所以得不到有效制止,有的甚至达到肆意妄为的程度,症结在于法律法规偏软、惩处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实行最严密的法治。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们必须高举法律的旗帜,切实强化立法、执法等各个环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形成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犯罪的浓厚氛围。一方面,要完善法规体系。包括系统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湿地保护等专项法律法规,都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贵阳市进行了一些探索,2009年制定了国内第一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2013年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了修订。另一方面,要创新司法体系,健全公、检、法、司的生态保护机构,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贵阳市2007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环保审判庭、环保法庭,十八大后更名为生态保护法庭,并成立了生态保护检察院、生态保护公安分局。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司法机构,有的比贵阳做得更好,对生态环境领域的违法犯罪形成强大震慑。

猜你喜欢

银山绿水青山总书记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