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行业使命 加速本地化进程
2014-09-05
如果要想将BIM更好地应用在中国,就需要相关BIM软件供应商更好地与中国工程建设行业的文化特征和管理特点等进行融合,才能开发出符合中国国情的BIM应用软件,一起真正形成一种协同,一种共识的力量,来实现行业里面BIM的高效利用,实现BIM更广泛的价值,推动BIM在中国的应用发展。
自BIM技术被明确写入《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来,BIM在国内的发展日趋成熟,这对于工程建设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BIM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方式,由平面绘图模式进入到以模型设计模式,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协同设计阶段,协同设计可以把所涉及的十几个专业在同一个平台进行协同设计,真正实现数据贯通的数字化设计。实际上,如果将BIM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对于工程建设行业来说极具颠覆性作用。BIM技术可以把原先粗糙的生产方式逐步转为精细化建造,向工厂化生产方式过渡。
“流动”的价值
BIM的应用在中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一直是设计行业在率先使用,随着越来越多建筑施工企业对BIM认识的加深,BIM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设计阶段,在施工阶段应用BIM已经成为行业当下热议的话题。BIM真正的强大之处在于精细化建造,如果在虚拟施工和真实建造应用BIM的话,再把它过渡到运维阶段乃至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时,它显现出的能量是巨大的。北京市建谊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张鸣表示:“BIM技术如果只是应用在设计或者施工单一阶段的话是不对的,同样的,如果BIM不能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应用,并加上有效的管理、系统的推动,它的功能也是一般的。BIM只有在全生命周期应用,同时加上了管理,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对于整个行业的变革才会产生。”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建谊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所有员工目前都应用BIM进行工作。BIM的应用在虚拟施工阶段完善了在图纸阶段和施工阶段的弊端,使它能够以更简单的形式在工地上进行有效的组装。张鸣认为:“如果BIM应用到了一定程度,工厂化的加工将占比80%,工地仅有20%,速度会提升一半以上。比如建造一栋100米高的大楼,在没有应用BIM时大概需要用两年左右的时间甚至更多,未来BIM应用到一定程度后,建造时间将不超过一年,并且能够实现系统的管理体系。”
当然,BIM的应用离不开一些必备因素,包括数据、信息模型以及好的移动信息平台。眼下,移动应用和数据集成正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炙手可热的热点之一。众所周知,数据库只有真正流动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因此,对于项目全生命周期来说每一个阶段的数据流动都很重要。关于数据互用性,通过Bentley的 i-model来提升不同格式数据的集成互用,保障数据在全生命周期每一个阶段的流动至关重要。i-model 对基础设施信息进行开放式交换的载体,利用 i-model,项目团队可以在多组织、多学科、多阶段基础设施项目中交换和分发信息包,以实现工作流的持续进行。
未来建筑的信息模型应该是几何模型、物理模型、时间模型、成本模型和交验模型,这个模型都是在一个平台、一组数据、一个模型上实现的。“比如设计好一个大楼后,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到各个政府机关去进行审批,过去的方式可能是拿一堆图纸,如果把模型都集成在一个平台上,那么相关政府机关可以直接在集成好的模型中查看。”张鸣举例到。
当BIM真正融入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中时,像之前的传统工作方式,在设计阶段不去考虑施工,施工阶段不过问运维的现象就会不复存在。BIM将会使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三者成为一个共同体,各个阶段通过BIM结合的更为紧密,真正实现信息流的互通共享。
BIM为行业发展注入活力
BIM的出现,真正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串联,对于企业来说,BIM不只是一种信息化技术,它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个工作流程,并对企业的管理起到变革作用。以往的直线管理变为现在的弯曲管理,以往需要相互交错的信息,现在可以直观提取。张鸣向记者介绍到:“我们在应用BIM以后,在管理公司的组织架构上发生了变化。组织架构原来都是矩阵式,现在是圆桌式、直线传导。同时,在数据的传递和流动上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从信息平台上直接提取。一个企业从项目级底层管理到集团的各级应用,都可以在数据库里操作,因此,企业的管理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岗位设置、工作描述、部门职责也都在发生变化。企业通过全信息化,使各种技术软件和管理软件有效沟通,利用数据平台,大家可以同时获取信息。通过关联二字的实现,可以无限关联,穿透各种数据去查找。”
BIM是一项先进的技术,如果要真正发挥他的价值,需要将技术和管理相结合,形成一个数据互通的平台。如果要想把它用得好,一定是以三维数据为中心,建立这样一个管理性的平台,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因此这些东西不可能是某一个设计师或某一个人应用就能展示功能,它是全员的。
BIM融合管理将更好的为整个行业服务。目前的施工方案大多数以成本、进度这两方面作为主线,如果将BIM应用到施工阶段,就可以以BIM为核心,成本、进度为主线为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BIM作为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借助模型中的相关信息为企业提供准确数字,包括价格信息、数量信息等,这些都将在BIM中体现出来。当企业需要这些信息,比如一周之内的具体施工情况,产生的成本等都可以利用BIM得到。甚至于进行更专业的对比,这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成本分析更加重要,对于更好地管控项目成本,产生巨大作用。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目前,国内工程建设行业的管理现状是各个阶段是脱离的,设计师只关注自己负责的一部分,到施工环节并不太关注也不太了解施工;同时,施工环节也没有参与到企业的设计当中来,包括运维阶段这些都是彼此独立的。这就造成了项目的前期和后期实际脱节,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全局问题。
对此,Bentley大中华区总裁刘德盛表示:“为了将BIM真正应用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Bentley也将往更宽广的领域去推广。实际上,我们的用户正在发生转变,以前可能只是涉及到设计,现在增加了施工,变成一个总承包单位来进行一体化管理。我们一直在强调BIM不只是应用在设计阶段,它要应用于项目的生生命周期中,所以我们也会越来越多的提供建造和运营方面的方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这需要行业内各方的共同努力。”
如果要想将BIM更好地应用在中国,就需要相关BIM软件供应商更好地与中国工程建设行业的文化特征和管理特点等进行融合,才能开发出符合中国国情的BIM应用软件,从而推动BIM在中国的应用发展。Bentley建筑、电力及工厂行业全球副总裁 Ken Adamson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积极推动Bentley在中国的本地化发展。Ken Adamson对记者介绍说:“我在中国的任务非常简单,就是把我们在美国总部开发的工具或技术,确保它能够适用于中国。这个简单的任务背后其实包含着非常复杂艰巨的内容。从去年开始,我们组建了一个团队,专门针对中国进行本地化的定制和开发,我们经过这一年的努力,专门针对中国用户的需求,开发并交付了很多在全球软件之上的插件和模块。我们的角色也不仅仅局限于只是去开发中国模块,更关键的一点是,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中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工作模式。只有深入了解了这些之间的差异和功能之后才能为中国找到一种特有的发展战略。”
不可否认,信息移动化、信息的交换、分享和流动机制等都是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只有将这些趋势和中国工程建设行业特有的工作机制进行整合、梳理,才能将这些信息技术发挥真正价值。在这个进程当中,很多东西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各国政府都在对BIM技术进行积极推广,这些国家对BIM技术的推动方案和动力有相似之处,但在推广力度和推广范围上也存在不同的差异。
因此,对于Ken Adamson来说,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国际趋势与国际最新技术、理念带到中国,不仅让中国的用户了解这些内容,试着去利用这些功能和技术,同时也要把这些来自于中国市场、用户的第一手反馈资料带到公司总部,并以此来制订一个针对中国的战略。“哪些是可以在中国直接采纳和运行使用的,哪些是需要进行调整才能使用的,哪些是完全在中国现阶段暂时无法被用户所接纳的一些解决方案。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把中国的反馈带给国际的开发团队,并希望在开发的过程当中,从长远需求的角度来制定适用于中国的软件架构,并加入针对中国特质化的开发以及定制的东西,这是一种长效机制。”Ken Adamson说到。
中国的基础设施行业正在以奔跑的速度发展,用户的需求也在升级。BIM应用在中国本地化的进程不能仅仅依靠Bentley一方来完成,更重要的是需要借助中国本土合作伙伴的协助,多方努力共同来完成,从而真正做到适用于中国工程建设行业的未来发展和用户需求。Bentley 高级产品经理李翔认为:“中国确实有一些独特的工作习惯、工作流程,在完善本地化的过程中,协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行业来说,协同不仅仅是指用户的协同,我们不仅要联合我们的用户,了解行业的需要,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也要联合二次开发的合作伙伴,一起真正形成一种协同、一种共识的力量,来实现全行业BIM的高效利用,实现BIM更广泛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