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之我见

2014-09-05顾晓宁

图书馆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保护图书馆

[摘要]民国文献数量众多,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通过对图书馆民国文献馆藏现况调查,分析民国文献破损的原因,阐述开展民国文献保护的必要性,图书馆民国文献如何保护展开思考。

[关键词]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

1图书馆民国文献馆藏现状

据国家图书馆提供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国内民国时期文献数量超过存世数千年的古籍总量,在构成民国文献收藏主体的公共图书馆中,国家图书馆收藏约12万种88万余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25万册、重庆图书馆馆藏17万余册、浙江图书馆馆藏约165 886册、湖北省图书馆16万册、四川省图书馆15万册、上海图书馆48万册[2]。此外,一些高校图书馆和私人藏家手中以及国家档案馆、博物馆民国文献也有相当规模的藏量。

1.1 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是我国民国文献保存的重要基地。目前馆藏民国初年的文献破损率达100%,其中严重破损的占54.78%,已经不具备阅读的功能。其中码放在书架上的一册册图书,纸质已由淡黄转为暗黄,不少已经呈现为褐色,一些书页布满虫蛀的小孔,字迹消失,只能靠猜测来衔接上下文[3]。

1.2 重庆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是国内收集二战时期图书、期刊和报纸最齐全的图书馆之一。但这些资料纸质较差,加上重庆气候潮湿、闷热,使得这部分文献出现严重的粉碎、掉渣,抽样调查,民国文献特别是抗战文献,破损率达90%[4]。

1.3 南京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近70万册,是目前国内保存民国文献资料最为完整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馆藏民国文献的现状,2012年南图将馆藏1911年至1949年民国文献分类,按照文献类型抽样做测酸试验[5]。在抽样检测的12 796种图书中(包括图书、报纸、期刊),每册书分别测试书籍封面、中间页的中间部位和书籍前后5页的边缘部位,结果显示民国文献的pH均值为3.954(见图1);按照图书纸张类型和装帧形式的抽样数量(见图2),机械纸图书、手工纸图书、精装图书、平装和线装图书的pH均值都偏低(见图3)[6]。

图1馆藏民国时期抽样图书pH均值

图2不同纸张类型图书(种)、不同装帧形式图书抽样数量及比例图3机械纸图书、手工纸图书、精装图书、平装和线装图书的pH均值

此外,天津图书馆所藏民国文献中文书籍的破损率也在2/3以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破损率已达到80%-90%,纸张普遍发脆[7];馆藏48万余册的上海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的民国文献都面临纸张酸化、老化严重、缺乏韧性,大量图书变碎掉渣的情况[1]。

参照国家图书馆2004年“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报告,通常认定,纸张的pH值低于5.0即被视为严重酸化;纸张的pH 值低于6.0,75 年后耐久性会降低50%;pH 值低于5.0,75 年后几乎完全脆化变质。纸张的pH 值每降低1个数值,其寿命就会降低2-5 倍,甚至更多[8]。

2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破损原因

2.1 战争破坏,民国文献破损严重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中国经历了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特别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使公共图书馆事业遭到严重浩劫,众多图书馆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据统计,因日寇侵华,全国共损失图书馆2 118所,民众教育图书馆839所,藏书损失总数在1 500万册以上[9]。如在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沦陷期间,中山大学成了日军指挥部驻地,图书馆留在校内的20几万册文献或被日军抢掠,或四处失散,中大图书馆在抗日战争期间损失图书20.4万册,对比原馆藏30万册,损失了约2/3[10]。战争使得大量民国文献分散在世界各个角落,还有很多流入了民间,战争成为民国文献破损的重要因素。

2.2 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业界都比较重视古籍保护,政府对于文献保护的有限投入主要用于古籍方面,忽略了对民国文献项目和资金的支持。此外,单位在制定借阅、存放制度时,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工作人员对民国文献流通、复印、存放都比较随意,对这部分记载着洋务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建设与发展壮大的珍贵资料,造成了人为损坏。特别是有些文献甚至是孤本,其思想文化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着实可惜。

2.3 客观上,纸质酸性太强、装帧技术粗糙

传统古籍所用纸张选取植物韧皮纤维用手工工艺制成,纸张呈中性偏碱性,在制作时还考虑到了防虫、防蛀等问题,加入了中草药成分,成书一般还有函套在外保护,保存期可达百至上千年,因而有“纸寿千年”之说。而民国文献在用纸上,大都采用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导致纸张酸性强质量差;另一方面由于印刷技术不成熟、在印刷过程中采用酸性或含氟化物的油墨、墨水、颜料进行印刷和书写,造成纸张进一步酸化;此外,文献的装帧多为简装。这些因素共同加速了民国文献老化、破损、掉页,甚至消失的局面。

2.4 馆藏硬件条件跟不上

通过几家图书馆对馆藏民国文献的调研,民国文献大部分仍裸露放置在非恒温恒湿、不避光、不防尘的地上书库中,与当代普通图书“享受同等待遇”。在一些革命老区和基层的图书馆里,保管条件甚至更差。其中国家图书馆的民国文献除少量收藏在环境较好的地下书库外,80%均存放在地上书库的普通书架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民国文献同样如此[11];天津图书馆的书库条件则更差一些,这个位于图书馆四层的书库,不仅非恒温恒湿,甚至连暖气、空调也没有,大批的民国书籍就直接裸露放置在铁质的书架上;历来因名人藏书而闻名的南开大学图书馆,也有不少民国文献,这些文献也是在非恒温恒湿的普通书库中裸露保存[9]。

3开展民国文献保护工作的必要性

3.1 民国文献纸质酸化结果,揭示开展民国文献保护的现实性

国家图书馆2004年“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1919年-1949年,中文图书文献纸张主要为机制纸,属不耐久纸,民国图书,pH 值接近4.0,已经极度酸化,50 年代以前的民国图书纸张已经严重变色和老化破损,中度和严重老化的比例达到90%,其中严重老化破损的比例分别为100%、73%、79%、和53%;2012年南京图书馆将馆藏1911年至1949年民国文献分类,按照文献类型抽样做测酸试验。在抽样检测的12 796种图书中(包括图书、报纸、期刊),每册书分别测试书籍封面、中间页的中间部位和书籍前后5页的边缘部位,结果显示民国文献的pH均值为3.954;纸张的pH值低于5.0即被视为严重酸化。由于民国时期普通报纸的寿命一般在50年至100年,民国图书的保存寿命为100至200年的事实,民国文献保护迫在眉睫。

3.2 媒体报道文献即将消失,变成粉末现象,揭示民国文献急需保护的紧迫性

从2005年起,多家媒体对民国文献的现状进行采访,在百度网站“结果中找”,通过关键字“2005年至2013民国文献保护报道”进行检索,显示出了约846篇相关网页。其中包括:2005年作者江河在《北京档案》第五期发表《国图民国文献面临消失殆尽的危险》、2007年11月21日光明日报刊登《南京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享受“超标待遇”凸显抢救急迫》、2011年3月12日中国文化报刊登《周和平委员:民国文献抢救保护刻不容缓》、2011年5月17日中国文化报头版登出《专家研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2011年9月1日北京日报刊登《民国文献:使用与保护的博弈》、以及2012年6月19日刊登《民国时期文献亟待保护》。透过媒体不断报道,刻不容缓地折射出目前民国文献绝大部分受损、即将消亡的现状。

3.3 民国文献蕴含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凸显开展民国文献保护的重要性

民国时期,中国经历着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抗日战争一系列重要的事件,民国文献成为记载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重大变革的载体,记录着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振兴的光辉历史,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变化,蕴含的珍贵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如,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立中央图书馆在重庆设立中央图书馆阅览室,使得重庆图书馆馆藏大量抗战时期文献;南京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包括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公报、会议纪要、法令法规、国民党党务方面的重要文献;国民党政界、军界要人的传记资料等。

综上所述,如果对民国文献不加以保护并付诸行动,这部分珍贵的资料就会逐步消失,民国时期这段历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就不可避免呈现出“历史断层”的后果。为了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传承,我们必须正视民国文献的保护和抢救工作。

4图书馆开展民国文献保护的思考

4.1 发挥平台作用,对民国文献保护工作统一部署

以 2011年9月,国家图书馆在业务管理处设立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为平台。各大公共图书馆在此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有步骤、科学的开展民国文献保护,通过制定的统一规章制度,统筹协调各阶段的工作内容、进度;在每一阶段工作中,“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对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定期开展业务交流、研讨座谈会,切实解决民国文献保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提升实战能力,促进了优秀典籍与文化的传承。

4.2 依托“e线图情”专业网站,通过专家博客、论坛指导工作

“e线图情”是面向图情界、图情理论界、图情教学界、图情协会界以及图情企业界和个人提供集数据库服务、深度研究、专业咨询于一体的专业网站[12]。该网站密切关注并报道图书馆事业最新理论、最新技术和最新实践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我们通过此平台可以了解到民国文献保护方面的最新动态、科研成果等,使得对民国文献的保护与世界图书馆高端保持同步。此外该网站汇集图书馆学、档案学、新闻学等领域专家、学者,通过专家们在“e线图情”网站下设“e线博客”“e线论坛”和“e线博客聚合”等栏目,了解专家对民国文献保护的独特观点;在与专家互动中,对民国文献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专家请教,通过相互讨论、切磋,以及专家对民国文献保护的探讨,直接指导我们的工作。

4.3 积极踏实展开馆藏民国文献普查工作

书目数据是读者查询馆藏的钥匙,在图书馆各个工作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图书馆界先辈柳诒徵先生,担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前身)馆长期间,就充分认识到书目的重要性,面对馆藏混乱局面,延请范希曾、汪调之等人重新编订馆藏书目,力排众难,经历数年寒暑,终于将全部20万册馆藏一一编定,形成当时全国唯一的图书馆总数书目[13]。当代图书馆人应遵循柳诒徵等图书馆先辈们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摸清馆藏民国文献的确切数字、对整体馆藏家底开展细致的普查,建立馆藏民国文献图书总目。

4.4 根据《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改善馆藏条件,实现对文献的原生性保护

根据《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民国文献书库对建筑结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要求、光照和紫外线以及防虫侵入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14],应通过硬件条件的改善,实现对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南京图书馆2007年迁入现代化书库,民国文献即享受着与古籍善本的同等待遇,书库由钢筋混凝土整铸而成,具有优良的密封性和保湿隔热、防盗防震功能;先进的密集式书架,不仅防止灰尘、光污染、节省空间,还具有阻燃作用,书架间置放的樟木板,很好的起到了防虫防霉的功效[15],通过改善书库环境实现了对民国文献原生性的保护。

4.5 多学科合作,攻克纸张脱酸、加固和修复难题,实现文献原生性保护

民国文献纸张酸化、破损严重,这是馆藏民国文献机构最为棘手、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但纸张脱酸技术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并不顺利,要解决文献纸张的脱酸问题,只限于自身馆的力量,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知识、学科结构构成上,都难以完成。在实际工作中应扬长避短,集各自优势资源进行合作,加快研制出适合我国纸质类型、成本低廉、便于推广应用的脱酸技术,解决民国文献酸化破损的状况[16]。

4.6 通过缩微、数字化加工以及影印出版,推动民国文献再生性保护

借鉴“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经验,对民国文献积极开展文献的整理、出版、数字化、缩微等方式,延续文献的使用寿命,拓展文献的传播范围和利用空间,实现对民国文献的再生性保护,从而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目标。

4.7 加强合作与交流,最大限度整合民国文献资源

4.7.1 馆际合作,依托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整合民国文献资源。作为收藏民国文献的主体,首先要做好公共图书馆和各大高校馆藏民国文献的整合。通过各馆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开发与利用,避免资源重复开发,依托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加快民国文献全文数字化工作,实现海量资源的异地存取,共同完善民国文献数据库,从而实现合作馆的双赢局面。

4.7.2 加强与档案馆、私人藏家以及海峡两岸合作。民国文献还有很大一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收藏在各地档案馆、个人手中。如,中国第二档案馆是国内民国文献存放最集中、内容最丰富地方,完整收藏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档案文献[17];此外,国民党移往台湾时,将国民党党史会的档案全部带入台湾,这部分档案收藏在台湾的“国史馆”“国民党党史馆”[18],另外还有一部分民国文献收藏在个人手中。

4.7.3 加强与海外机构交流

由于历史原因,还有很多民国文献流入海外。大批的民国名人函件及口述史料等,保存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宋子文的全部个人档案,收录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胡汉民往来信函稿约2500多件,保存在哈弗大学燕京图书馆等等[18]。

民国文献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拓展合作伙伴,才能最大程度的整合、保护民国文献,才能更好地将近代史比较完整地传递给后人。

4.8 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民国文献保护涉及的脱酸、修复和加固,需要配备一支专业的队伍。1)在各馆开展民国文献保护工作中,成立专家小组,工作中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专业、高效地开展保护工作;2)依托“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为馆内职工提供业务学习和深造机会,培养一支专业能力强的工作队伍;3)加强业界交流,期邀请专家授课,召开经验交流研讨会;4)与高校联合,定向培养民国文献保护专业学生;5)在单位招聘时,招聘民国文献保护专业人才。

5结语

民国文献记录着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变化,是古今、中外思潮交汇的碰撞、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抗日战争一系列重要事件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记录,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民国时期文献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负责。我们应严格参照国家图书馆策划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克服困难,以实际行动着实推进民国文献保护与抢救工作,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阮素雯.试论民国文献损毁的原因:山西档案[J].问题研究,2010(6):18—19.

[2] 中国文明网.民国文献:使用与保护的博弈[EB/OL]. [2011-09-01].http://www.wenming.cn/wmzh_pd/ws/wwkg/201109/t20110901_305980.shtml.

[3] 湖北省图书馆网.汤旭岩馆长出席全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EB/OL]. [2011-05-20].http://www.library.hb.cn/index/libdongtai/201105/t20110525_35235.shtml.

[4] 许彤.民国文献的修护与保护:图书馆永远的痛[J].历史长廊,2010(9):107.

[5] 中国纸业网.开展文献纸张脱酸关键技术研究迫在眉睫[EB/OL]. [2010-11-30].http://news.chinapaper.net/html/57/n-33857.html.

[6] 陈绪军.南京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酸化情况调研:数字与缩微影像[J].应用技术研究,2013(3):6.

[7] 张玉文.民国文献的价值[J].图书馆学刊,2012(6):65.

[8] 国家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课题组.“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OL].[2005-11-22].

http://srsp.nlc.gov.cn/download/ProdDoc200511223823112451.pdf.

[9] 中国新闻网.民国文献何以成最“脆弱”馆藏[EB/OL].[2011-03-21].

http://roll.sohu.com/20110321/n304652326.shtml.

[10] 黎洁华.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图书馆遭劫记[J].广东党史,2006(6):46—47.

[11] 吴小兰.民国文献保护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8):76.

[12] E线图情网站.E线图情简介[EB/OL].http://www.chinalibs.net/

[13] 徐昕.国学图书馆始末[J].钟山风雨,200(5):54.

[14] 周崇润.关于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的要求[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3):27—28.

[15] 全勤.呵护文化典籍守望历史文明——南京图书馆古籍书库建设[EB/OL]. [2012-06-12]. http://news.dahe.cn/2012/06-12/101336297.html

[16] 中国纸业网.开展文献纸张脱酸关键技术研究迫在眉睫[EB/OL]. [2010-11-30].http://news.chinapaper.net/html/57/n-33857.html.

[17] 赵伯兴,郑春汛,谢萍.民国文献合作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8(4):73.

[18] 张宪文.民国历史档案的研究与利用[J].民国档案,2000(1):67—69.

[收稿日期]2014-12-16

[作者简介]顾晓宁(1978—),女,硕士,副研究馆员,南京图书馆。

猜你喜欢

保护图书馆
图书馆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