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光线里,其实有政治
2014-09-04秦筱
壹读 2014年16期
秦筱
携新作《电影政治》做客腾讯书院,同著名导演王小帅、演员王宏伟进行了一番对话的影评人王小鲁将1993年独立电影的诞生视作分水岭。在这之前,中国电影的基本定位是宣传教育;而随着第六代导演携独立电影登场,根据个人的社会观念和生活经验来创造作品,中国的电影史也从“政治电影”变成了“电影政治”。
前者是中国人熟悉的政治: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权力分配;后者则更接近古希腊城邦的“政治”:人们在公共空间里,通过言说和行动塑造他们的生活、管理他们的社会。王小鲁的“电影政治”所强调的,正是这种个人表达权。
王小帅提到了张艺谋在《黄土地》中的农民形象,“把镜头直接放在窑洞里面,直接对着一个老农民,灯光非常暗,这样的表述实际上暗含着一种进步。”
“光线里面其实是有政治的。1949年以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农民形象都出现在艳阳天下,非常明亮、有力,怎么可能如此苦闷?”王小鲁补充道。
有人提起旧事,说导演张元曾在与王小鲁的对话中质疑“电影为什么要承载这么多社会功能”,后者直言“这是一个伪问题”,“很多人说现在的电影是娱乐,但《私人订制》里涉及对腐败的态度、对环境污染的分析,你觉得它是纯粹娱乐吗?不可能。它有它的观点,它有它的态度。”
王小帅接过话茬,说:“现在的大环境是充分娱乐化、充分市场化,但你可以通过它来推断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而这,也属于“电影政治”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