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脸色解读孔乙己悲剧形象的塑造

2014-09-04蒋武林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脸色孔乙己悲剧

蒋武林

摘要:《孔乙己》是鲁迅先生非常著名的一篇小说,文章字斟句酌,寥寥数千字就将孔乙己的窘迫形象以及当时社会的病入膏肓呈现给读者,让读者笑着流泪,让读者为之心灵震颤。文章中,作者可谓是字斟句酌,每个字眼都透着悲凉,文章将通过对孔乙己脸色的描述,来解读作者塑造的这一悲剧形象。

关键词:脸色;孔乙己;悲剧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弃医从文,促使他弃医从文的原因正如其在《呐喊·自序》中所述一般:“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示出麻木的神情。”幻灯片事件让鲁迅看到了精神病危的中国人,在亲人逝世后立志学医治病救人的鲁迅毅然放弃医学,开始了他文学救国的路程。《孔乙己》是鲁迅一篇著名的白话文小说,其中所描述的故事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醉心科举,但因科场落第而屡次被人奚落的一个人。一个本应传授知识和精神于国人的文人,就在科举的奋斗途中屡次受挫,颓然落魄,读书人尚且这样于国于家无望,更何论普通百姓,正是在这样一种普遍的现状下,鲁迅创作了《孔乙己》,文中的孔乙己无疑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形象,其悲剧表现在多个方面。文章将从作品中的“脸色”为出发点,解读人物的悲剧性。

从脸色中可见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在文中第四段第一句描写孔乙己出场的话语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青白脸色可见孔乙己的生活方面十分拮据,在日常饮食方面也应该是不能温饱的,更不论其中的营养搭配之类的了。孔乙己是一个读书考取功名的书生,在考取功名过程中,自然需要很大开支,但是这样的支出依然不能使他博个秀才之类的名头,因此就落了个“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的结果,这样窘迫的生存状况让他只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即便穷困潦倒,他也是穿着长衫喝酒的唯一的人,即使长衫上打了无数补丁。从中可见知识分子的清高如此,但是这种清高却不能使他有一口饭吃,其中的悲情可见一斑。

从脸色中可见孔乙己的矛盾交织。依然是在文章第四段中,当酒店里的人嚷嚷说孔乙己偷东西时,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其中可见他内心的不堪,从孔乙己的穿着可见,他是非常清高和要面子的一个人,当中被揭穿是小偷,自然内心是十分难堪的,他追求清白的内心,但是同时他又承认自己是窃了别人的书,虽然他咬文嚼字,理论“偷”和“窃”的区别,在他的心中,书是纯净的,读书人应该是清白的,但是他自己站在读书人的角度,却做了偷的勾当。在过程中,相信他必然做过内心善与恶的斗争。最终,恶战胜了善,他确实有过偷窃的行为,这种内心撕扯后刚恢复平静,又被人当众揭穿,对他而言又是奇耻大辱。

从脸色可见社会的病态心理。文中写道,在孔乙己喝了半碗酒之后,脸色渐渐复原,人们问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的立刻变得神气起来,因为对他而言,他是高于这些不识字的人的,他在内心是十分清高的。在当时的社会,不识字的人居多数,但是人们在问孔乙己识字的同时,不是敬佩和艳羡,而是抱着一种看好戏的态度,可悲的是孔乙己自己却全然不知,也许他正在准备接受夸赞,但迎来的却是下一轮的嘲讽。一个读书人,在苦读诗书后,非但没有捞得功名,改善自己的生活境遇,反而更加穷困,甚至到了要饭和偷窃的地步,非但这样,孔乙己依然坚持自己考科举的致富之路,这是一种可悲的心态,一种病态的心情。同时,周围的人及社会也都是冷漠和自私的。看到周遭生活穷困的人,人们不是同情或是帮助,而是围观和嘲弄,他们以嘲弄他人博取笑声,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只有孔乙己到店后,店里才会有些笑声。人们不关注社会,对他人的遭遇毫不关心,拿他人的悲惨当做笑料,这就使当时的社会,一个充满自私和冷漠的病态的社会。

从脸色中可见孔乙己已并入膏肓。当被人们嘲讽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时候,孔乙己的脸上蒙上了一层灰色。众所周知,在文字表述上,灰是象征着灭亡,象征着死亡,也经常和死字一起搭配,构成“死灰”二字来用。经历过无数次科举后,孔乙己依旧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对于他而言,科举之路已经是非常昏暗的一条道路了,对他而言,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他自己也是非常清楚这个事实的,只是虽然绝望,但从不死心,不停止奋斗的脚步。此时,他用之乎者也来应答别人的发文,别人以哄笑回应,充满了嘲讽色彩。在这里,孔乙己的应答是显得非常迂腐不堪,也从一个侧面透露出此人已无药可救,同时从他人的哄笑也更加显出世态炎凉。即便是反复地被人嘲弄,孔乙己依旧认为自己是高于周围人的,他认为自己是个读书人,为了显出自己的清高,他还拷问“我”茴字的写法,全然不知在众人眼里,自己是非常落魄不堪的,这种身处困境而全然不知的人,无疑已经丧失了对自我的认知,是非常可悲的,同时也是病入膏肓的。孔乙己的这种病态在当时的文人中应该是非常普遍的,富有代表性的,但是这一切不是他们自身造成的,而是当时可悲的科举制度引发的文人悲剧。

从脸色中可见孔乙己的苟延残喘。中秋过后,许久没来酒馆的孔乙己又来到了酒馆,这时他的脸是“黑而瘦”的,这其间看出他的窘迫和苟延残喘,他的生命就像是风中的油灯一样,随时可能熄灭。此时的孔乙己是爬着来酒馆的,他也不顾自己的窘迫爬来了酒馆,对他而言,他的形象已经不再重要,此时的他对于“偷”这个字也不再激辩,而是恳求掌柜的不要再提。这时的他腿被人打断,期中所受的苦痛自然不必言说,对于他人的嘲弄他也没有精力再去争辩是非,这时候的孔乙己给人一种气若游丝的感觉,隐约间透露出他命将休矣的信息。

一篇《孔乙己》,短短数千字,却从一个人的脸色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文人的一种病态,以及整个社会的一种病态。但是不可置否,这种病态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而是几千年的封建教化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强加于他们的,让笑的人在其间沦陷,让被笑的人在其间死亡,这样的社会于国于家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社会也注定了国将不国,正是这样的社会深深刺痛了鲁迅,让他毅然弃医从文,拯救自己的国家和国人。

参考文献:

[1]郑新丽. 三只眼睛细看《孔乙己》——《孔乙己》一文中蕴含的“三”浅析[J]. 语文学刊,2009(04)

[2] 李伟. 见微知著——略谈鲁迅小说《孔乙己》的“露”与“藏”[J]. 作文教学研究,2009(03)endprint

猜你喜欢

脸色孔乙己悲剧
伟大的悲剧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脸色暗黄用桂花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你有没有发现父母开始看你脸色了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杞人忧天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