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开展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2014-09-04魏桦
魏桦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结合盲校实际情况,盲校开展化学教学,除了要加强兴趣培养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根据视障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多地结合实际生活,充分地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盲生真正学有所用。
关键词: 高校 化学教学 教学方法
新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对盲校学生来说,由于视觉障碍,其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生产和生活的观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对客观事物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盲校化学教学除了要加强兴趣培养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根据视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和缺陷补偿。下面介绍一些我在化学教学方面做的探索。
一、语言直观是盲校教师都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语言直观应随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严谨有条理,形象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应是比较普遍的。比如在说明原子中原子核所占的体积非常小时,如果只说“原子核的半径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那么原子核究竟有多小,在盲生模糊的空间概念里,是不清楚的。教学中,我是这样用对比描述的,假设原子有堆放的十个大西瓜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只有一粒芝麻的大小,学生就能想象出,在原子内部还存在很大空间。在教学中,我体会到盲生缺乏感性认识,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恰当运用类比和对比,有助于突破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二、恰当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入理解知识
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盲生亲自参与实验的机会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成了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
1.在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
生活中蕴含丰富的化学素材,应注意从盲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在学习元素概念时,我没有空洞地讲解概念,而是先请低视力生通过辨识饮料与药品等包装,带领他们了解元素组成;再让低视力生从饮料和药品包装袋上寻找这些元素的书写方式;最后让低视力生了解不同元素之间的差异。这样不仅调动了盲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而且有助于培养盲生学会从化学视角观察、研究自然与生活。
2.利用生活用具揭开化学实验的神秘面纱
盲生的观察能力较弱,动手能力也很差,而化学知识往往是通过实验探索得出的。面对许多化学实验器材,如酒精灯等加热仪器,学生都害怕在实验过程中伤着自己。为了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锻炼他们实验的灵活性,我与盲生一起走进厨房,用生活中的杯、瓶、碗、筷、匙及食冰糖、水等多次练习固、液体药品的取用,这样他们熟练准确地进行了实验操作,真切感受到了化学就在身边。
3.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化学知识
化学知识往往很抽象,特别是牵涉微观领域的知识,比如“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粒子之间有间隙”,盲生对此不易理解。虽然教学中可以帮助盲生建立原子结构的简单模型,帮助他们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但对于盲生而言,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对于粒子之间有间隙总是很难信服。为便于盲生理解,我让低视力生将100毫升的水与100毫升的酒精混合,观察总体积小于200毫升后,引导盲生思考分析。
三、课上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实验教学
盲校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信息的主要媒介是声音,这种刺激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厌倦。实验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参与某一实验越多,对这一实验有关知识的记忆就越牢固。比如学习溶液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让学生自己调配不同浓度的果汁,亲自体会不同浓度的溶液变化,更好地理解溶液、溶剂、溶质之间的关系。
四、发挥学生想象力,适时开展“想象试验”,对学生进行缺陷补偿
这里所说的想象试验,一般适用于那些有一定危险的、条件不具备的试验,是盲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对预定的操作和现象进行设计和想象的教学方法。比如化学学科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试验,我们学校不具备实验条件,同时这个试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试验的基本要求,然后让学生讨论所需的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等。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种方法要建立在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效果才好。
五、制作盲文凸图,辅助实验教学
大多数实验装置较复杂、现象较不明显的演示实验,不能拿到盲校课堂上,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制成简易的盲文凸图分发给学生。如氧气、冶炼的实验室操作过程等。我利用盲文凸图为学生画出整个流程图,方便对试验操作过程的讲解,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指导学生摸读,配合教师的讲解,教学中也能够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在化学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缺陷补偿,可以提高学生自信,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对盲校的化学教学,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以实现经验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