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导”的策略,提升“问”的能力

2014-09-04曹星海

考试周刊 2014年55期
关键词:新课标情境数学

曹星海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突出了问题解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课标强调,问题解决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是“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各个学段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问题解决”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探索方法、优化策略等方面都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发展过程。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提高学生“问”的能力,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这项目标呢?

一、营造宽松氛围,萌发“问”的欲望

叶澜教授指出:“活泼、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与水。”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才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013年,我到农村支教,任教四、六年级的数学课,其中,四年级只有15名学生。上课时,一间宽大的教室,稀疏地摆放着几张课桌。课堂上,学生总是沉默,逼着老师“一言堂”的现象,更让我感到无法适应。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有的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是挺感兴趣的,常会把小手抖抖索索地举起来,然后用眼睛环顾一周,再回答。此时,有的同学在别人发言时,总是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发言的同学或低下头,笑个不停。这时,发言的同学声音越来越弱,有时索性停下不说了,赶紧坐下。如果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问题情境或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那更是“难于蜀道之行”。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从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心理压力入手。首先,每节课课前几分钟,给他们讲一个有关数学的笑话或小故事,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不知不觉被引入新课学习。其次,当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回答问题时,无论表现如何,我都要求其他同学用掌声作为奖励。在热烈的掌声中,他们想表现的意识越来越强。经过近半个学期的努力,我的数学课堂上终于有了孩子们提问或回答问题的声音,课堂成了培养他们问题意识的乐园。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爱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萌发猜想,爱上问个“为什么”。

比如,我在课堂上经常使用以下的语言:“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谁还能提出问题?”“真的没有问题了吗?”……这样的询问,时时提醒学生:还要思考、思考、再思考……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围绕问题展开追问:“你认为这个问题属于哪个方面的?”“它涉及了哪些知识?”“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置身于“问题”课堂中,逐步学会了如何发问。在老师“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的问题更有价值”的激励中,逐渐养成了“爱问”的习惯,并始终把自己置于“学习的主人”的地位。

三、密切联系生活,使学生“能问”

在新课标分段目标中,第一学段提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第二学段提出: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作为学生在不同学段的问题解决的基本目标。这样的阐述为师生的教与学指明了方向,强调了问题来自于“日常生活”。

数学是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教学中切忌数学教学与生活现实脱离,形成“纯数学”的教学。应当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设计了“妈妈陪我逛超市”活动,利用校讯通向各位妈妈提出具体要求。晚上,“妈妈们”就发回了很多的宝宝提出的问题,让我非常吃惊: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为什么用“元、角、分”做人民币的单位?还有比100元“更大”的钱吗?1元中有几个1角,1角是多少个1分?为什么买7角的冰棒,给她1元,找回了3角?……孩子们的问题告诉我们:生活是孕育数学问题的温床。让学生走进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在真切感受的同时,培养学生“能问”的品质。

四、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善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体现在会问、善问。就是面对现有的信息或情境,能提出合适的问题,特别是与当前所学知识相关、符合现实情形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能力相当薄弱。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课时,学生面对“垃圾分类情况统计图”一直迟疑着,似乎无从下手。从学生反馈的问题来看,大部分学生只能提出了“两种垃圾或三种垃圾一共是多少”,其他相关、有效的问题几乎没有。这也是教师的困惑之处:“为什么学生都不善问?”

教学这节课时,我改变了原有的方式,隐藏了其中一个信息,从培养他们有序思考开始,设计如下问题:1.你能选择其中两个数据,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2.你能根据其中的三个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吗?3.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反馈出的问题有:求两个数的和或差、求三个数的和、求食物残渣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同时还知道在解决最后一个问题时,理解“1”的真正含义。这样的设计,就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逐级往上梯子,使他们的思维由浅入深,得出有价值的、符合学习实际的问题,使学生从“能问”逐步向“善问”迈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实践证明,学生的问题意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大合唱”。课堂教学只有学生具备了问题意识,学生能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理念得以体现。

猜你喜欢

新课标情境数学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