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春秋战国龙纹铜镜
2014-09-04柳君君
柳君君
(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 735100)
龙与春秋战国龙纹铜镜
柳君君
(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 735100)
龙在我国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关于龙的起源有爬虫起源说、龙卷风起源说和自然崇拜起源说等几种说法。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龙已经有了一个较成熟的认识,认为龙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对龙崇拜是很普遍的。人们把龙纹饰铸造在铜镜之上,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
龙 春秋战国 龙纹铜镜 研究
现代汉语字典对龙的解释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1]龙在古代被视为神物而崇拜。它是古代社会人们想像中的保护神,经过形象的演化逐渐形成。对古人来说,龙是一种吉祥的动物,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兴云作雨,降伏妖魔,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象征。
古代龙的种类很多,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广雅》记载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关于龙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普遍认为龙是由爬行的鳄鱼、蛇、蜥蜴等逐渐演变的。该说法认为龙是由原始人类对某些动物形象比如鳄鱼、蜥蜴、蛇等,通过描绘、组合而形成。早期的龙,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勾型玉龙饰,西坪遗址出土的鲵鱼纹陶瓶中的鲵鱼纹,陶寺龙山遗址出土的蟠龙纹彩陶盘等,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有的像鳄鱼,有的像蛇,还有的像鲵鱼。这时期的龙以各式形态并行和共存,经夏、商延续改进后才逐渐形成有角、眼、嘴、鼻、脚的龙纹。春秋战国龙纹在夏商龙纹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其龙纹造型开始出现明显的角、脚、爪、鼻,并向图案化、抽象化等多种形式发展,形成曲身、长脚、昂首向上、矫健奔腾的形象,同时具有一定的神力。《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2],这里说的 “龙”应该是鳄鱼之类的“蛟龙”;夏朝传说的“刘累御龙”也应该为鳄鱼之类的蛟龙等。到了后来《礼记·礼运》:“鳞凤龟龙谓之四灵”[3]《庄子·列御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4]《左传·昭十九年》: “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这里的龙已经神化了,已经不是早先的爬行的龙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龙是龙卷风的演变与发展,最后因为美化而形成龙。在古代人们对龙卷风了解甚少,对于水龙卷和旱龙卷以及电闪雷鸣困惑而害怕。龙卷风的样子和爬行动物比较像,而且威力巨大,于是把龙卷风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爬行动物——龙。同时由于龙卷风出现的时候往往雷雨交加、电闪雷鸣,水龙卷能从水面带走大量的水,甚至是鱼虾等其他东西,当时人们会误认为龙的力量巨大能裹雷携电甚至带走大量水和鱼虾。旱地龙卷破坏力也是巨大的,于是人们认为龙的力量很大,能大能小,能上天能潜渊,能裹雷携雨。龙卷风和雷雨天气多发生在春夏,而冬季雷雨和龙卷风较少,于是人们认为龙是春分登天,入秋潜渊。《说文解字》中对龙的解释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5]。同时从传说中看龙的颜色多为为深色的和浅色的,比如说青龙、白龙,这些颜色与水龙卷的颜色比较像,黑龙和大雷雨时乌云的颜色像,黄龙则和陆地龙卷风比较像,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有一定的来源。所以在龙中基本没有红龙、绿龙、紫龙等。
根据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所说,龙实际上是龙蛇,中国的龙是由爬蛇逐渐演化的。李泽厚先生指出:在古代人们自然崇拜的阶段,各种动物崇拜都有,蛇的巨大能力以及与之有点类似的鳄鱼则是人们崇拜的一个重要对象,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娲和伏羲则是典型的人首蛇身,古代很多的神都是人面蛇身的,比如说共工、盘古等,在《山海经》中还有很多的动物都是人面蛇身,还有烛龙、烛阴等。李先生还指出:可能是以蛇为图腾的这华夏部落不断战胜周围部落不断合并其他部落,这时期的各种图腾不断合并其它图腾,最终成为威力巨大的神灵。女娲、伏羲是蛇,共工也是,盘古也沿袭人首蛇身说法,还有烛龙都是蛇的样子。也就说,蛇可能是华夏族的主要图腾,在以后的征战中,以蛇为图腾的华夏族不断战胜其他图腾的部落,于是,图腾也不断的融合其它的图腾并最终成为龙的样子,具有了各种无边的威力[6]。
龙纹铜镜是春秋战国铜镜中数量较多的一类。龙纹数量和种类多,有的已经图案化了,分辨不出其形貌,只能隐隐约约看出是龙的变形。下面列举几面春秋战国的龙纹铜镜见图1至图4。
图1 三龙镜
图2 内向连弧三龙镜
图3 四龙镜
图4 内向连弧四龙镜
在春秋战国时代,龙的形状已成熟,知道龙能登天,见于庄子一书《庄子·天运》记载:“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7]龙能潜水见于《左传》一书,《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龙,水物也”[8],也就是说在最迟在春秋人们已经知道龙的特征和能力。人们已经知道龙的神秘与威力,对龙崇拜是很普遍的,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龙是一种吉祥的动物。《礼记·礼运》:“鳞凤龟龙谓之四灵”[9]《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乘鸾路,驾苍龙。”。《楚辞·惜誓》:“苍龙蚴虬于左骖,白虎骋而为右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龙的喜爱,认为龙是灵运动物见到它是吉祥的征兆,龙是神秘、力量的象征。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国不仅不服从天子的命令,有的甚至侵占周王室的土地,政治上的尊卑等级界限被打破。原来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实际上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战国时候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从宫廷到贵族再到一般的老百姓也可以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追求自己的审美,而没有很多的社会约束力,当时的社会思想大解放,没有王宫用龙的专利。社会经济得到普遍发展,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其重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以及生产者生产经验的增加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工具的进步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生产出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和生活必需品,活跃了商品经济。货币也成为普遍的流通物,同时与农工商有关的交通道路有了很大发展,社会以经济为重点开始繁荣起来。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土地所有制和赋役制度发生了变化,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当时社会上也有能够提供需要的大量人员,工匠数量多已经能够满足社会需要,这些人员的来源是什么?他们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逃亡的奴隶工匠,也就是公家工匠;一类是民间工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工匠大量逃亡。逃走的工匠利用当时的社会条件很容易将自己变成平民工匠。大量的逃亡工匠,将宫廷的审美、技艺带到民间,从而使得民间工匠的技艺更加丰富和高超,能够满足社会需要。《考工记》就记载着当时的社会上三十多个工种“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这样龙纹铜镜的生产成为可能。人们对龙的崇拜和敬重,使之物化于铜镜之上,于是龙纹铜镜大量出现。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3.730.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90.1500.
[3][9]马辛民.礼记译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517.
[4]庄子.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07.1036.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 1963.684.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16.
[7]庄子.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07.493.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90.1503.
(责任编辑陈平生)
2014-04-22
柳君君(1983-),女,硕士,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K 875.2
A
1673-4580(2014)02-0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