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生动物欣赏》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2014-09-04杨林元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动物学野生动物动物

杨林元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0)

《野生动物欣赏》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杨林元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0)

针对高校大学生生命科学人文素养偏低,动物保护意识比较淡薄的状况,在高校开设《野生动物欣赏》公选课,通过精选内容构建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釆取课堂讨论、课外读书活动、小专题讲座、参观调查实践活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水平和陶冶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生命科学文化素养和动物保护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野生动物欣赏,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实践

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对大自然的破坏、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的污染、外来种的引入等,使物种的生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乃至濒于灭绝的危险境地,野生动物资源状况令人担忧。与此同时,发生在大学校园以及在社会上虐待动物,伤害动物的事件时有发生。高等院校非生物专业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相关课程,希望能通过在全校开设公选课的形式,让有兴趣并想了解动物学知识的同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欣赏奇异的野生动物的同时比较系统地了解动物和动物保护的意义,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和陶冶性情,提高动物保护的意识有较大作用。笔者于2006年至2013年在九江学院开设《野生动物欣赏》公选课,选课学生达到1000人。在公选课的教学中釆取的一些做法,探究在高校开设《野生动物欣赏》公选课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1《野生动物欣赏》公选课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

1.1教学目的

《野生动物欣赏》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一门公共选修课。《野生动物欣赏》课程是应用动物学、美学原理探究野生动物的鉴别方法、实用及仿生学价值、观赏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生态美学价值、医药保健价值等的一门实用技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动物的自然美了解动物的观赏价值,生态美学价值、可以陶冶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学素质。了解动物的实用及仿生学价值,还包括动物相关的文化内涵即文化艺术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的动物资源现状,提高学生对珍贵动物的鉴赏能力,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及保护途径,提高学生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1.2教学内容

《野生动物欣赏》公选课学生来源于多专业、不同学科,有着不同需求爱好和个性特质。公选课的授课对象均非生物专业学生,他们对生物学知识了解不多,因此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但又要有知识系统性[1]。《野生动物欣赏》课程开设至今已有8年,每次课程开讲都要与学生真诚沟通和交流,充分考虑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程序等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通过八年的探索和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适合非生物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体系(见表1)。《野生动物欣赏》课程主要内容:介绍中国的动物资源现状,重点介绍中国珍贵稀有的野生动物,分析造成动物濒危的原因,讲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维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介绍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工作和成就;介绍主要观赏动物,并配有不少精彩的动物视频供欣赏。将野生动物欣赏与动物的文化艺术价值相结合,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科学文化素养。

表1 《野生动物欣赏》公选课教学内容与计划安排

2 教学方法与考核

教学中主要参照朱曦主编的《观赏动物学》和陆承平主编的《动物保护概论》来展开[2-3],同时釆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结合视频影像、动物标本、野外观察等形式讲授动物学基本知识,直观、形象、生动,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动物的鉴赏水平和动物保护意识。

2.1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4]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动物学的成就和动物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翻阅历代遗留的典籍,从史前至19世纪我国动物学的发展,关于动物学的知识首推《三海经》(公元前30-2世纪),记录东亚的动物近300种,比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公元前382—322年)还要早。魏、晋、南北朝(约220—580年)时,已开始编撰动、植物图谱,张华著的《博物志》中有不少动物方面的记述及养蜂方法的详细叙述,稽含著的《南方草木状》记载有广东柑农利用黄惊蚁扑灭柑橘害虫的事例等。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天敌扑灭害虫的典范。歌谣《诗经》(公元前1100年)提到鸟类77次,如鸠、鸡、鹭、鹤、鹳、鸳鸯等,为最早记载鸟类的古籍。《尔雅》是出自秦和西汉时期(约在公元前1027)的辞典性著作,精辟定义鸟兽等动物,如“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可算是动物研究的最早记录。《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1518—1593年)列有动物400种,分隶于虫、鳞、介、禽、兽等类型,素有“天下第一药典”之称,该书驰名中外,被国外译成多种文字,直到现在仍有参考价值。通过史料介绍,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貌有了初步的认识,我国古代动物学的发展较国外为早。通过中国古代动物学史足以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古代动物学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巨大,更加激励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向前人学习,不断探索动物科学,无愧于华夏文明。

2.2以小专题和课堂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学

介绍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的特点、濒危原因、种群现状及保护对策,如大熊猫专题和老虎专题等[1]。资料详实,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直观易理解。尽管授课对象是非生物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觉得很轻松,有趣又有味[1]。

课堂上适当釆用专题讨论的形式,如开展大学生能为动物保护做些什么的大讨论,要求学生査阅资料充分准备。课堂讨论中同学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诸多方面达成共识如:不吃野味、不买动物皮毛制品,尽可能釆用环保的,绿色的,简朴的生活,这样也是间接的保护野生动物,做的人多了,比直接去救助力量还要大,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通过课堂讨论活跃气氛,打破传统的老师主宰课堂,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被动局面[1],让学生成为主体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更有成就感,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的效果[1]

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视频和电影的播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的效果。如在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教学中,播放电影《可可西里》,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一百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随着欧美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导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中国境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猎杀羚羊。短短几年间,百万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现在可可西里大约只残存有不到两万只藏羚羊。可可西里巡山队八个队员进山,只有四个人活着出来,他们与盗猎分子作战,与环境作战,与贫穷作战,场面令人震撼,同学们感触很深。看后及时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同学们深入思考写感想。

利用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绿色空间》《走近科学》等栏目视频为教学服务,增强同学们的知识面和动物保护意识。精选了麋鹿、大熊猫繁育、哭泣的野骆驼、拯救中国虎、探秘金丝猴、中华秋沙鸭、小天鹅的迁徙、猛禽的救助、丹顶鹤的故事等视频,通过鲜活的实例向同学们介绍这些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让同学们懂得任何动物都有它生存的理由,人类更应当很好地保护它。

2.4通过参观动物园、自然保护区和生物标本馆,发挥综合效应

通过实物观察特别是结合标本的讲解,使抽象的东西更具体形象化,加强了对珍稀野生动物的识别能力。结合本地的实际,利用本地自然资源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系列参观学习活动。如参观鄱阳湖国家级候鸟保护区和彭泽县桃红岭国家级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等,让同学们加深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的理解。同学们看到在保护区的珍禽快乐自由地生活,感受到大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领悟大自然,更热爱大自然。领会自然保护区建设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作用,这是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同学们都觉得收获很大,受益匪浅。

2.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通过校园社团组织如九江学院方舟生态协会开展“爱鸟周”等实践活动。整个活动共分为知识讲解、观看宣传影片、知识提问、绘画比赛、问卷调查等环节。活动中给学生们分发了宣传画,并由会员讲解相关的动物知识;播放宣传短片等;就动物知识在同学们中间进行知识问答;鼓励学生们学画各种动物;分发有关人与动物关系等问题的调查问卷,并进行讲解。此活动寓知识趣味于一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既定的活动和教育目的,并充分彰显了方舟学会会员的风采与活力。

2.6野生动物欣赏与动物的文化艺术价值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和综合素质

在介绍野生动物的生物学特征时,结合诗词歌赋让同学在欣赏动物自然美的同时受到一些文学艺术的薰陶。如介绍鱼类多样性时结合毛泽东同志所作的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名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少年时代所作《咏蛙》: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诗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少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博大的胸怀。在讲解鸟类的迁徙时,选取六朝诗人庾信《咏雁》“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稻粱均可恋,飞去复飞还”。刘禹锡《乌衣巷》“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赞美鹤的诗词如白居易《池鹤》《感鹤》;崔颢《黄鹤楼》;苏轼《鹤欢》等。使同学既理解了专业知识,又受到人文的熏陶。

通过动物名字由来了解中国文字的变迁从而认识中国文字的慱大精深。“鸟”字的形成、“鸟”字的发音,鸟字的演变经历由实物—图画—文字三个重要阶段。扬子鳄别名 中华鼍,鼍也是一种象形文字;结合动物相关的成语如一琴一鹤、鹤鹿同春、一品当朝、龟鹤齐龄等的词义了解动物的习性特点。通过动物的自然现象如鳄鱼的眼泪,鸵鸟政策,鹊巢鸠占,杜鹃的巢寄生现象,丹顶鹤的“一夫一妻”的单配制,探究动物世界的奥秘。通过动物的美丽传说如中国大鲵送儿之鱼的故事,百鸟朝凤、劳燕分飞、鹊桥相会、精卫填海、凤凰涅槃、杜鹃啼血等了解生命科学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在鸟类欣赏部分,结合鸟禽文化欣赏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感觉到人们爱鸟,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快感;同时,人们也发现仅仅停留在观赏的小天地里,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还应该借助于鸟文化的精神载体,由一般观赏升华到鉴赏的品位上去,形成对观赏性鸟类的鉴赏艺术。一只观赏鸟,若羽色、鸣声、形态、动作俱佳,人们在赏鸟中撷取鸟类习性,能激发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联想,如鸽的温情平和,鹰的锐利进取,天鹅的专一情爱,鹤的高风亮节,鹭的高雅玉洁……有这样诗情画意的景色呈现在游览者面前,能使人赏心悦目,振奋不已。构成中国鸟文化的,有许多著名的鸟禽。最享有盛名的名鸟,如形态殊异的中华秋沙鸭、相亲相爱的鸳鸯、风姿飘逸的“仙鹤”的丹顶鹤、稀世珍禽朱寰、巧舌艳丽的鹦鹉、报春布谷的杜鹃、驰名歌星百灵、喜鸣善斗的画眉、莺歌如梭的黄鹂、举世闻名的褐马鸡等。这些鸟禽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吉祥如意的象征。古往今来,历代诗词大家,有许多赞美鸟的优秀诗词名篇佳作,它会引发人们从审美的角度来认识鸟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高尚的心灵感应[4],或者说获得最富有诗意的怡情遣兴,在精神上获得享受。参加这种鉴赏游乐活动,需要掌握一些鸟类的基本知识和有关鸟禽的诗词典故等,以丰富鉴赏知识,提高欣赏水平,从而增强对各种鸟禽品位的欣赏兴趣与弘扬国粹的志趣和热情。

2.7考核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缺课5次以上取消选课资格,学期中不定期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到课率和平时成绩作为选修课最终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学期末要求同学们上交课堂笔记和有关读书笔记或课程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一种形式[1],可以避免传统的为考试而学习的弊端。

3《野生动物欣赏》公选课的教学效果与思考

在学期初第一节课问了同学们3个问题:你为什么选这门公选课?你对珍稀野生动物了解多少?野生动物保护离你有多远?有同学说因为对动物的兴趣,想更多了解动物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面;有同学说认为这门课学起来轻松又容易过关好拿学分;野生动物知道得不多,只是从动物园和电视中了解一些,动物保护似乎很遥远,不关自己的事。学期课程结束时,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当问到同学们上完公选课有哪些收获时,有些同学认为受益匪浅,收获很大。普遍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了奇异的动物世界,珍稀动物需要得到保护,动物保护意识普遍提高。有一位同学写到“保护今天的动物,就是保护明天的人类,它们这么可爱,怎么忍心去伤害它们呢”;还有同学这样写到“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了解了不少的野生动物,有的是耳熟能详的,有的闻所未闻,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原来人和动物是可以和谐相处的,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们。”“我认为这门课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对动物有全新的认识,保护动物从我做起,希望有更多的人来选这门课”。可以看出,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从最初的不了解到有了全新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野生动物欣赏》作为高校公共选修课,积极引导高校大学生学习相关动物保护知识,提高动物保护意识,自觉加入到动物保护行列中来非常有意义。动物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责无旁贷[1]。

[1]杨林元.“动物保护学”公选课与大学生动物保护教育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1,27(5):107.

[2]朱曦,观赏动物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

[3]陆承平.动物保护概论(第2版)[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

[4]杨林元.中国动物学发展史在动物学教学中的作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10):10.

(责任编辑李平)

2011年九江学院动物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子项目成果之一。

2014-1-6

杨林元,yangly1964@163.com。

G 642.4

A

1674-9545(2014)02-0120-(05)

猜你喜欢

动物学野生动物动物
浅谈大学动物学与初中生物教学能力要求的衔接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动物学
动物学
动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