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二氧化碳在水平井钻井中的携岩规律研究
2014-09-04霍洪俊王瑞和倪红坚赵焕省宋维强
霍洪俊, 王瑞和, 倪红坚, 赵焕省, 宋维强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2.中国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山东青岛 266000)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简写为 SC-CO2)流体具有低黏度、易扩散、溶解溶质性好等特点,同时具有超强的流动、渗透和传递性能,用于石油钻井可显著提高钻井速度、保护储层、提高油气开发效率,在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方面优势明显,受到了国内外石油工程界的广泛重视[1-4]。
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在对使用 SC-CO2进行欠平衡钻井作业的可行性研究时发现,井底条件下有利于实现CO2的超临界状态,在欠平衡钻井中应用 SC-CO2的效果比氮气好。美国Tempress公司提出了 SC-CO2连续油管钻井专利,2000年,在55~193 MPa射流压力下,对坚硬页岩进行的室内破岩试验,结果表明,SC-CO2射流破岩的门限压力较低,相比于水射流能获得更好的破岩效果。国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单位也筹建了相应的实验室,对 SC-CO2钻井的井筒流动特性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5-9]。
虽然,国内外已开展了 SC-CO2钻井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但结合石油钻井的实际过程,SC-CO2用于实际钻井作业仍需开展大量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其中 SC-CO2携岩机理是重点之一。笔者针对 SC-CO2钻井过程中水平井段的携岩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各典型因素对 SC-CO2水平井段携岩特性的影响,获得了较为系统的 SC-CO2在水平井段的携岩规律,对于分析 SC-CO2携岩机理,促进 SC-CO2钻井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数值模拟
环空井筒内的流场是超临界相和固相的两相流场,可以看作液-固两相流场,因此采用DPM模型分析环空中 SC-CO2的携岩性能[10]。
1.1 控制方程
质量守恒方程:
(1)
(2)
动量守恒方程:
ρf(1-φ)B+ρf(1-φ)Fpf
(3)
式中:ρf为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密度,kg/m3;φ为岩屑颗粒所占体积分数;vf为流体速度矢量,m/s;t为运动时间,s;ρp为岩屑颗粒密度,kg/m3;vp为岩屑速度矢量,m/s;p为流体的压力张量,Pa;B为通过体积力作用对单位质量控制体流体的动量,kg·m/s;Fpf为岩屑对单位质量流体的作用力,m/s2。
1.2 基本假设
实际钻井过程中,钻柱结构较为复杂,为便于对环空进行数值计算,做如下简化和假设:1)钻柱和井筒均为光滑的圆筒;2)SC-CO2流体在环空流动中有连续的速度和压力分布;3) SC-CO2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4)岩屑为球形颗粒,并且岩屑与 SC-CO2流体之间没有热量交换;5)因水平段温度、压力变化不大,设定 SC-CO2流体物性参数为常数。
1.3 物理模型
水平井环空井筒的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其钻杆外径为0.06 m,井筒直径为0.10 m,长度为6.00 m。
图1 水平井环空物理模型Fig.1 Physical model for annulus of horizontal wells
钻杆偏心度的定义为:
(5)
式中:ε为钻杆偏心度;e为钻杆轴线偏离井筒轴线的距离,m;Dh为井筒直径,m;Ds为钻杆外径,m。
1.4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定
1.4.1 入口边界
环空入口边界设定为速度入口(velocity inlet),环空出口边界设定为自由出流边界(outflow),壁面处采用无滑移边界条件。
SC-CO2流体的物理性质是随温度、压力的变化不断变化的。但笔者以6 m长的水平井段为研究对象,在6 m长的水平井段中,压力、温度变化不大。因此,为简化计算,将 SC-CO2的密度、黏度等参数看作常数,在模拟过程中按照模拟的温度、压力,采用PRSV模型计算 SC-CO2的密度,采用Chung模型计算 SC-CO2的黏度[11-12]。
以井深1 500.00 m为例进行分析,环空温度为320 K,环空压力根据井口回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SC-CO2的密度和黏度参数可根据PRSV模型和Chung模型分别计算,结果见表1。
Table1DensityandviscosityofsupercriticalCO2underdiffidentpressuresat320K
温度/K压力/MPa密度/(kg·L-1)黏度/(μPa·s)32070.178 718.97690.313 424.052110.515 339.645130.621 748.867150.685 555.794
根据最小携岩动能准则和表1中 SC-CO2流体物性,可计算得到不同条件下环空 SC-CO2流体的最小返速为0.6~1.5 m/s[9],因此本次模拟时取1.5 m/s作为速度入口。
1.4.3 岩屑
SC-CO2钻井与气体钻井类似,其产生的岩屑粒径较小,数值模拟过程中岩屑粒径取0.3~0.8 mm,岩屑密度为2 650 kg/m3,岩屑体积分数3%,入口处岩屑在环空中均匀分布,岩屑入口速度与 SC-CO2环空入口速度相同,具体数值根据模拟条件设置。
2 模拟结果分析
2.1 环空流场分析及岩屑滞移区的定义
在环空压力15 MPa、环空温度320 K、入口速度1.5 m/s条件下,模拟水平井段环空 SC-CO2携带岩屑的运动速度,结果如图2、图3所示。从图2、图3可以看出:岩屑在 SC-CO2流体中是分层流动的,层与层之间的速度不同;在运动过程中,运移速度小的岩屑逐渐沉积在环空底部,沿流体流动方向向前推移,当运动到A点处时,岩屑基本全部沉降在环空底部,速度大的岩屑主要分布于环空中下部,环空底部聚集了大量低速运移的岩屑,环空上部基本无岩屑存在;从入口到A点的区域,岩屑能得到充分运移,从A点开始岩屑会有一个从积聚到平移的过程,在A点以后岩屑沿着井壁随 SC-CO2流体向前运移。
图2 水平井段环空中岩屑速度场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cuttings velocity field in annulus of horizontal section
在模拟中,为了表征 SC-CO2流体携岩能力的大小,把从A点起到井筒出口处的距离称作颗粒滞移区,用L表示,L值越大,表明携岩效果越差。
从图3可以看出,距离入口3 m处横截面的速度分布与距离入口6 m处的基本相同,岩屑的运移速度基本相同,这表明岩屑进入水平井段环空后,运移超过3 m即达到稳态。为缩短模拟时间,后续模拟时井筒长度均取3 m。
图3 距入口不同距离处横截面的速度分布Fig.3 Velocity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inlet
2.2 SCCO2 流量对携岩性能的影响
在环空压力为15 MPa、环空温度为320 K条件下,模拟 SC-CO2流量为0.004 0,0.006 0和0.007 5 m3/s时,对不同粒径岩屑的携带性能,结果见图4。在相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3种流量对应的入口流速分别为0.796 0,1.194 3和1.492 8 m/s。
图4 不同流量下环空中的岩屑滞移区长度Fig.4 Length of cuttings stagnation zone at different inlet flow rate
从图4可以看出,对于相同粒径的岩屑,SC-CO2的流量越大,岩屑滞移区长度越小。这是由于排量越大,环空中流体的速度越快,从而导致携岩效果变好。为了在 SC-CO2钻井时获得较好的携岩效果,应保持较高的排量。
2.3 环空温度、压力对携岩性能的影响
在压力15 MPa、入口速度1.5 m/s的条件下,模拟不同温度下 SC-CO2流体对不同粒径岩屑的携带性能,结果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在压力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环空温度的升高,岩屑滞移区长度逐渐变大,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岩屑越难携带,这是由于随着温度的升高 SC-CO2密度和黏度降低,而流体的携岩性能受流体密度、黏度影响较大,因而使 SC-CO2流体的携岩性能降低。
图5 压力为15 MPa时不同温度下环空中的岩屑滞移区长度Fig.5 Length of cuttings stagnation zone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t the pressure of 15 MPa
在温度320 K、入口速度1.5 m/s条件下,模拟不同压力下 SC-CO2流体的携岩效果,结果见图6。从图6可以看出,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压力的升高,岩屑滞移区长度逐渐变小,说明随着压力的升高岩屑越容易携带。这是由于随着压力的升高,SC-CO2的密度和黏度增大,使其携岩性能提高。
2.4 岩屑粒径对 SCCO2 携岩性能的影响
在压力15 MPa、温度320 K、入口流速1.5 m/s条件下,模拟水平井段环空中 SC-CO2携带不同粒径岩屑的性能,结果见图7。
从图7可以看出,随着岩屑粒径的增大,岩屑滞移区长度逐渐变大,表明岩屑颗粒越大携带越困难。
图6 温度为320 K时不同压力下岩屑在环空中的滞移区长度Fig.6 Length of cuttings stagnation zone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at the temperature of 320 K
图7 不同粒径岩屑在环空中的滞移区长度Fig.7 Length of stagnation zone at different cuttings sizes
2.5 钻杆偏心度对 SCCO2 携岩性能的影响
为了分析钻杆偏心度对携岩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偏心度分别为0,0.3,0.6和0.8的4种模型。在压力15 MPa、温度320 K、入口流速1.5 m/s条件下,模拟水平井段 SC-CO2携岩过程中的流动速度剖面,结果见图8。
由图8可知,SC-CO2流体在环空中的速度随着偏心度的增大,下半部环空中的速度逐渐减小,上半部环空中的速度逐渐增大,但变化幅度比环空底部小;由于重力的影响,岩屑在环空下半部的浓度要高于环空上半部,因此环空下半部的速度分布决定了携岩效果的好坏。于是,采用环空下半部速度峰值来评价携岩性能。在出口截面速度分布图8上采集速度的峰值,绘制不同钻杆偏心度下环空下半部速度峰值曲线(见图9)。
从图9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入口流速条件下,随着钻杆偏心度的增大,下半部环空速度峰值不断减小,表明携岩性能随着偏心度的增大不断降低。因此,在实际钻井过程中为保证携岩效果,应尽可能减小钻杆的偏心度。
图8 不同偏心度下环空出口截面对称轴上的速度分布Fig.8 Profile of velocity at annulus exit cross-section under different eccentric conditions
图9 不同偏心度下的下环空半部速度峰值Fig.9 Peak velocity in lower half of the annulus under different eccentric conditions
2.6 环空间隙对 SCCO2 携岩性能的影响
为研究环空间隙对 SC-CO2携岩性能的影响,首先定义了环空比[12],其表达式为:
(6)
井筒直径Dh=100 mm固定不变,钻杆外径Ds分别取50,60和76 mm,即环空比κ分别为0.50,0.60和0.76。在压力15 MPa、温度320 K、入口流量0.007 5 m3/s条件下,模拟不同环空比下环空岩屑滞移区的长度,结果见图10。
从图10可以看出,在井筒直径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环空比的增大(即随着环空间隙的减小),岩屑滞移区长度不断减小,表明携岩性能不断增强。这是因为,随着环空比的增大,环空间隙逐渐变小,环空截面积变小,在相同入口流量条件下流速逐渐变大,因而携岩性能增强。
图10 不同环空比下的岩屑粒滞移区长度Fig.10 Length of cuttings stagnation zone at different annulus ratio
3 结 论
1) 在保证排量的情况下,采用 SC-CO2作为钻井流体可满足水平井段携岩的要求。
2) 对于相同粒径的岩屑,SC-CO2的流量越大,携岩效果越好,实际钻进过程中为保证携岩效果,应保持较高的流体排量。
3) 当压力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SC-CO2携岩性能变差;当温度一定时,随着压力的升高,SC-CO2携岩性能增强。
4) 随着岩屑粒径的增大,SC-CO2携岩性能变差。
5) 在相同的入口流速条件下,随着钻杆偏心度的增大,携岩性能不断降低。因此,在实际钻井过程中,为保证携岩效果应尽可能减小钻杆的偏心度。
6) 随着环空间隙的变小,SC-CO2的携岩性能增强。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邱正松,谢彬强,王在明,等.超临界二氧化碳钻井流体关键技术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12,40(2):1-7.
Qiu Zhengsong,Xie Binqiang,Wang Zaiming,et al.Key technology on drilling fliud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2,40(2):1-7.
[2] Du Yukun,Wang Ruihe,Ni Hongjian,et al.Determination of rock-breaking performance of high-pressure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jet[J].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ies B,2012,24(4):823-828.
[3] 肖建平,范崇政.超临界流体技术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1,13(2):94-101.
Xiao Jianping,Fan Chongzheng.Progress in research of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J].Progress in Chemistry,2001,13(2):94-101.
[4] 王海柱,沈忠厚,李根生.超临界CO2开发页岩气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11,39(3):30-35.
Wang Haizhu,Shen Zhonghou,Li Gensheng.Feasibility analysis on shale gas exploitation with supercritical CO2[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1,39(3):30-35.
[5] Gupta A P,Gupta A,Langlinais J.Feasibility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as a drilling fluid for deep underbalanced drilling operating[R].SPE 96992,2005.
[6] 岳伟民.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破岩试验装置的研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2011.
Yue Weimin.Development of rock-breaking experimental equipment under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jet[D].Dongy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rtroleum(Huadong),School of Pertroleum Engineering,2011.
[7] Kolle J J.Coiled tubing drilling with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US,6347675B1[P].2002-02-19.
[8] Faisal Abdullah Al-Adwani,Julius Langlinais,Richard Gary Hughes.Modeling of an underbalanced drilling operation utilizing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R].SPE 114050,2008.
[9] 杜玉昆,王瑞和,倪红坚,等.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破岩试验[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4):93-96.
Du Yukun,Wang Ruihe,Ni Hongjian,et al.Rock-breaking experiment with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jet[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2012,36(4):93-96.
[10] 于勇.FLUENT入门与进阶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54-183.
Yu Yong.The beginner and advanced tutorials of FLUENT[M].Beijing: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2008:154-183.
[11] 王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钻井液特性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2008.
Wang Zaiming.Feature research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drilling fluid[D].Dongy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Huadong),School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2008.
[12] 赵焕省.超临界二氧化碳携岩规律数值模拟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2012.
Zhao Huansheng.Numerical simulation on cuttings transport phenomenon of the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D].Dongy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Huadong),School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