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桂枝组方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的影响
2014-09-04张璐璐魏跃钢
郭 顺,时 乐,张璐璐,魏跃钢
(南京中医药大学,1. 第一临床医学院; 2. 药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3. 江苏省中医院 皮肤科,江苏 南京,210029)
银屑病,中医又名“白 ”,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传统中医辨证多从“血”论治,近年来从新的视角对银屑病病因进行探索,提出从"玄府"论治[1],采用发汗法治疗。本研究选用了麻黄汤中的麻黄和桂枝组方,观察其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雄性豚鼠50只(由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青龙山动物繁殖场提供),周龄4~5周,体质量250~300 g。
1.2 仪器与试剂
XSB-3显微镜(上海物理光学仪器厂),Lecia EG1160生物组织包埋机(德国莱卡),盐酸普萘洛尔(江苏省常州康普药液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276),甲氨蝶呤片(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44),聚山梨酯80(上海一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凡士林乳膏,生理盐水等。
1.3 药物制备
1.3.1 麻黄桂枝组方:麻黄180 g、桂枝120 g(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百草堂中医门诊部药房提供),制备过程:将药材粉碎后置于圆底烧瓶中,加入10倍量的水,浸泡8 h后煮沸,提取5 h,同时安装挥发油提取器,将药液过滤去渣,滤液浓缩至生药含量为1.5 g/mL。将挥发油用乙醚提取后添加聚山梨酯80和少量滤液,搅拌至乙醚挥发后再与其余药液混合。
1.3.2 犀角地黄汤:取水牛角210 g,生地168 g,赤芍84 g,丹皮63 g(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百草堂中医门诊部药房提供),制备过程:水煎煮2次,合并煎煮液,浓缩至生药含量为3 g/mL。
1.3.3 普萘洛尔乳膏:将普萘洛尔片剂碾成粉,过筛后取粉剂5 g加入凡士林基质中,沿同一方向充分搅拌配置成5%普萘洛尔乳膏。
1.4 模型制备
使用新鲜配制的10%的硫化钠水溶液对豚鼠耳部脱毛,脱毛后间隔24 h开始造模。采用文献法[2],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用5%普萘洛尔乳剂均匀外涂豚鼠双耳背皮肤,每耳涂抹0.1 mL,用玻璃棒涂匀,3次/d,连续2周,使其产生银屑病样皮损。空白组动物采用乳膏基质同法操作。
1.5 分组及给药
1.5.1 分组方法:适应性喂养1周后将50只实验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麻桂组、甲氨蝶呤组、犀角地黄汤组,每组10只。
1.5.2 给药方法:造模2周后,停止外涂5%普萘洛尔乳剂,开始用药。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麻桂组给药剂量为每天7.35 g/kg,犀角地黄汤组每天36.8 g/kg,甲氨蝶呤组每天2.92 mg/kg。连续给药2周,末次给药30 min后,手术切取各组豚鼠左侧耳部及左侧腋窝部的皮肤组织,置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逐一观察耳部皮肤病理变化和汗腺细胞。
1.6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豚鼠耳背皮肤形态变化,耳部组织病理积分及腋窝皮肤汗腺空泡发生率。
1.7 判定标准
1.7.1 皮损组织病理评估:参考Baker法[3]制定组织学评分标准,角质层中发现Munro小脓肿计2.0分;过度角化计0.5分;角化不全计1.0分。表皮层中发现颗粒层变薄或消失计1.0分;棘层肥厚计1.0分;皮突延长、起伏,根据轻、中、重程度分别计0.5、1.0、1.5分。真皮层炎细胞浸润,根据轻、中、重程度分别计0.5、1.0、2.0分;乳突上顶计0.5分;毛细血管扩张计0.5分。各项评分相加为最终病理积分。
1.7.2 汗腺空泡发生率:在显微镜下观察汗腺细胞,记录细胞总数和空泡细胞数,计算百分率[4]。
2 结 果
2.1 各组豚鼠双耳形态观察
造模2周后,空白组豚鼠双耳形态无改变;模型组及各给药组耳背部涂药处皮肤出现红斑,皮温升高,并覆有较厚鳞屑,毛细血管扩张明显;麻桂组和甲氨蝶呤组在给药过程中症状逐渐改善,2周后显著好转;模型组和犀角地黄汤组皮损恢复相对较慢。
2.2 各组耳部组织形态学及汗腺变化
光镜下空白组耳廓皮肤组织形态学正常;模型组及各给药组见广泛角化过度及灶性角化不全,颗粒层变薄,棘层肥厚,表皮突延伸呈棒状,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分组给药2周后,除空白组,其余4组组织形态学均有一定改善,其中麻桂组和甲氨蝶呤组改善更明显,见图1。麻桂汤组豚鼠腋窝皮肤汗腺导管扩张,腺体扩张,腺上皮胞浆丰富,分泌旺盛,出现核下空泡。其余组可见正常腺体,腺体成大管状分布,汗管扩张不明显,腺上皮排列致密,未见明显分泌现象,见图2。
2.3 各组皮损病理积分及汗腺空泡发生率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给药2周后,模型组与各给药组病理积分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各给药组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麻桂组与甲氨蝶呤组显著低于模型组和犀角地黄汤组(P<0.01),麻桂组与甲氨蝶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犀角地黄汤组与模型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给药2周后,麻桂组汗腺空泡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其余各组与空白组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图1 各组豚鼠耳部组织形态学特征
图2 各组汗腺组织形态学特征
表1 各组皮损病理积分及汗腺空泡发生率比较±s)
3 讨 论
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发病过程涉及复杂的细胞免疫紊乱、其病理生理改变包括皮肤损害和多系统受累[5]。豚鼠是常用的银屑病模型动物,多数学者均采用普萘洛尔涂在豚鼠耳背侧皮肤,造成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和棘层肥厚等类似银屑病的组织病理改变来制备银屑病模型[6-7],其机制可能是普萘洛尔通过阻断了角质形成细胞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导致细胞内cAMP水平下降,细胞增殖;非选择性β阻滞剂增加了TNF-α诱导的HaCaT细胞中的CCL20表达,可能造成加重银屑病的机制。本研究采用同样方法成功制备豚鼠银屑病模型,验证了该法的可行性。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具有确切疗效,但临床辨证或相关实验研究传统多从热、瘀、燥、虚等角度论治,近年来很多学者探索以汗法治疗银屑病,临床用药以麻黄类方为主[9-10]。麻黄汤是发汗解表的代表性方剂,其发汗的功效在临床和实验中均得到验证,相关实验表明麻黄、桂枝在发汗中起主要作用[4],且二者配伍后发汗作用更强[11]。方中麻黄的主要成分麻黄碱对α和β受体均有激动作用,在机体内可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并间接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兴奋交感神经促进机体排汗;桂枝中的主要成分桂醛、桂皮酸钠、桂皮油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促使血液流向体表、加强麻黄的发汗等作用。既往研究[12]提示麻桂汤能通过抑制表皮细胞过度增殖来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
本研究以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进行组方,对豚鼠银屑病模型进行汗法治疗干预,同时选取甲氨蝶呤和犀角地黄汤作为对照药物。甲氨蝶呤是
一种免疫抑制剂,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对银屑病具有一定疗效,而犀角地黄汤是临床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的经典方剂。本研究结果表明麻桂组对豚鼠银屑病样皮损的改善效果与甲氨蝶呤相似,其病理积分显著低于模型组和犀角地黄汤组,而犀角地黄汤对豚鼠银屑病样模型的改善疗效不佳,可能与方中以水牛角代替犀角等因素相关;同时,本研究结果还表明,麻桂组的汗腺空泡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提示麻桂汤具有显著的发汗作用,可促进银屑病患者汗腺分泌,但其发汗功效与改善银屑病样皮损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 宋坪,杨柳,吴志奎,等. 从玄府理论新视角论治银屑病[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2): 136.
[2] 李涛,李洪梅,李小芹,等. 银屑平颗粒对豚鼠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6): 137.
[3] Gambichler T,Tigges C,Scola N,et al. Etanercept plus narrowband ultraviolet B phototherapy of psoriasis is more effective than etanercept monotherapy at 6 weeks[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1,164(6): 1383.
[4] 刘国清,罗佳波. 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发汗作用的影响[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5): 318.
[5] Enamandram M,Kimball A B. Psoriasis epidemiology: the interplay of genes and the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2013,133(2): 287.
[6] Yao N,Xia J X,Liu X M,et al. Topical application of a new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0 (FGF 10) mitigates propranolol-induced psoriasis-like lesions in guinea pigs[J].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2014,18(7): 1085.
[7] Basavaraj K H,Ashok N M,Rashmi R,et al. The role of drugs in the induction and/or exacerbation of psoria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0,49(12): 1351.
[8] 张华,孟辉,黎俏梅.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57 例[J]. 新中医,2005,37(1): 71.
[9] 吴林辉,李萍. 李萍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皮肤病医案举隅[J]. 四川中医,2012,30(7): 115.
[10] 熊倩,张密,郑青山. 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发汗作用的定量评价[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1,27(7): 763.
[11] 郭顺,时乐,闫小兵,等. 麻桂汤对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干预研究[J]. 中药材,2014,37(6): 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