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分析
2014-09-04王卓
王卓
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分析
王卓
目的 探讨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 4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处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尼莫地平口服, 观察组同时给予尼莫地平口服和奥拉西坦注射液静脉滴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对患者的认知能力进行评定, 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7例(70.8%)、有效6例(25.0%)、无效1例(4.2%), 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1例(45.8%)、有效7例(29.2%)、无效6例(25.0%), 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能够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临床效果显著。
血管性痴呆;奥拉西坦;尼莫地平
血管性痴呆是脑部局部损伤而引起的一种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 患者主要表现为定向力、认知、记忆等方面障碍, 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此类患者需要给予有效药物来改善其认知等功能障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血管性痴呆的药物治疗缺乏特异性疗法, 探讨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治疗措施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 观察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对此类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入选的4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符合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为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病例, 同时排除原发性精神疾病患者、合并有重度抑郁症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合并其他疾病而病情严重不能完成疗程患者、对实验中用药过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无法完成疗程患者。所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4例, 男14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65.9±4.9)岁;平均病程(11.9±6.8)个月。对照组患者24例, 男13例, 女11例,平均年龄(66.7±6.8)岁;平均病程(12.4±7.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根据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进行常规对症处理, 给予抗血小板类药物、给予脑保护剂等。对照组患者给予尼莫地平(国药准字:H10910040, 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口服, 40 mg/次。服用3次/d。观察组同时给予尼莫地平口服和奥拉西坦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0860, 广东世信药业有限公司)静脉滴注,尼莫地平服用方法和剂量同对照组, 奥拉西坦注射液4.0 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应用3周。
1. 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对患者的认知能力进行评定, 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疗效评定:治疗后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增加幅度大于3分, 为显效;治疗后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增加幅度为1~2分, 为有效;治疗后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增加幅度<1分,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下对所得临床效果、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前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x-±s, 分)
2. 2 两组疗效比较和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均完成疗程。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7例(70.8%)、有效6例(25.0%)、无效1例(4.2%), 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1例(45.8%)、有效7例(29.2%)、无效6例(25.0%), 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此类患者病情多呈现阶梯样进展。研究认为, 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学基础是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等。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机制是多机制参与, 血管性痴呆可能与炎症反应、自由基损伤、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以及脑内乙酰胆碱缺乏等所致。奥拉西坦是能够促进脑内磷脂酰胆碱等物质合成, 能够激活腺苷酸激酶, 提高脑内蛋白质的合成量, 也能促进脑内核酸的合成量, 促进脑内能量代谢, 从而对患者的智力和记忆能力起到改善作用。在对奥拉西坦临床研究中发现, 奥拉西坦通过促进脑梗死脑组织的葡萄糖代谢和利用, 从而对脑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1-3]。尼莫地平是钙通道阻滞剂, 对脑血管起到扩张作用, 同时能对脑血流产生自动调节作用, 在扩张脑血管提高脑内供血时, 并不会引起盗血, 能够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症状[4-6]。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奥拉西坦和尼莫地平,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说明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能够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临床效果显著。
[1] 王媛安. 奥拉西坦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效果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22(2):60-61.
[2] 吴杰 , 杨文, 林哲 , 等.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MRI对照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6(25):642-643.
[3] 袁培铎. 奥拉西坦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2(4):55-57.
[4] 姚新生. 脑心通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3):490-492.
[5] 卫军秀. 多奈派齐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12(3):1465.
[6] 王宝林. 奥拉西坦+尼莫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分析.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2, 1(2):40-42.
2014-08-11]
121000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