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国家战略
2014-09-04陈桂龙
文|本刊记者 陈桂龙
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坚持绿色低碳清洁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低碳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无疑,今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方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通过推进城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此过程中,智慧城市作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交汇点,从技术应用、资源整合、管理服务提升等方面将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态文明新高度
2013年11月12日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同时也让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实际上,党和政府也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实际是从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生态管理的视角创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汝信看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从理论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绳、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之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从实践上看,我国伴随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将面临人口、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国情看,中国自然—历史文化具有独特优势、城乡一派青山绿水。中国人历来钟情山水。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美丽城乡,是让人向往的一种文化形态,一种现实存在。
与新型城镇化结伴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是当前资源和环境约束日趋强化所提出的迫切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高质量城镇化、可持续城镇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如何理解“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
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近年来,各省一直在尝试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走出建设美好家园的新路子。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既有良好的山水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也有城镇化建设“扩容提质”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决策部署。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生态环境优、生活品质高的适宜人居之所。2013年5月,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同荷兰荷隆美集团签署《荷鄂推进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城镇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各类城乡规划、城市设计、风景园林、旅游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展开合作,把欧洲城市发展中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融入到该省的设计工作中。
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贵州省注重正确处理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通过建设生态文明,选择更先进的生产方式,采取更科学的制度安排,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走绿色城镇化的低碳之路,建设生态城镇,为生态文明夯实物质基础,走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有山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100个重点小城镇”推进方面,贵州省明确3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按照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标准进行建设,70个市州级示范小城镇按省级绿色小城镇要求进行创建。
吉林省从优化城镇体系、构建合理的城镇空间入手,将“生态城镇”的发展理念,作为促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为此,吉林省制定了《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并于2012年获得国家批复。其主要内容已经纳入了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之中,成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规划选择了差别化低碳生态发展的城镇化路径,构建了“东部生态保育区”和“西部生态恢复区”的省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专门制定了“空间管制规划”章节,保障资源与环境保护在空间得到有效落实。根据生态环境安全与资源要素将省域空间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等三个空间管制分区,规划将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质灾害区、断裂带、水源保护区、基础设施廊道、文物保护区等空间资源全部列入禁建区和限建区。
插上智慧翅膀
作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交汇点的智慧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设智慧城市,是推动以工业化理念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向生态文明观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最好办法。”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付崇兰告诉记者,“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使命,要实现以人为本,尊重人、尊重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规律,智慧城市建设完全符合这些特点。”2013年,以大数据和物联网为依托的智慧城市建设遍及全国。除了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型城市,杭州、厦门、珠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也纷纷开始智慧城市建设。建设重点包括了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安居等。2013年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上公布了首批国家90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智慧城市将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进程有机融合,以虚拟空间突破城市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成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突破口。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22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城市已启动实施。为提升城市竞争力,一些城市提出很多新概念,如智慧城市、宜居城市、幸福城市、创意城市、绿色城市等等。无疑,智慧城市建设转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使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新近与微软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的陕西西咸新区,就宣布未来三年,将在科技推广、传统企业转型创新、IT人才培养、新创企业扶持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通过大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助力陕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枢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
又比如,国家中部重镇武汉,正在规划未来大武汉“1+8”城市圈的远期规划将达到2000万人口,这一中远期发展目标不仅带给武汉的房地产企业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文化旅游等丰富业态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同时也为武汉的智慧城市项目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悉,华胜天成与微软及中国云体系产业创新联盟携手,将在武汉开发区组建“智慧城市创新中心”,在智慧城市建设、制造业转型创新、初创企业发展、IT人才培养等领域推进武汉产城一体化的智慧城市建设、并逐步完善城市创新体系。
与中西部城镇化发展略有不同,以中小型制造业为核心的华东宁波,则制定出协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为“智慧制造”型企业,以推动宁波 “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发展方向。很明显,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进入产城一体化的新阶段,依据不同地域产业特征,各地因地制宜,开拓适合自身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河北省武安市市委书记孟广军对外表示,作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武安市已有数字化技术应用,今后将集成这些数据孤岛,为发展智能化城市打下良好基础。对于发展智慧城市,武安将率先在城区进行实践,然后选取乡镇进行试点。
鄂尔多斯市正在着力建设“数字鄂尔多斯”智能城市平台,让城市管理进入智能时代。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在迎来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