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14-09-04张明
张明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一方面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另一方面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民族凝聚力的培养与增强,关系到民族兴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形式的写作教学,“教师不是实验者,而是学生作文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会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也不是天生具有创新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很难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创作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创新作文教学的思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尤其是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形式的写作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见解。
一、培养兴趣,鼓励创新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倘使学生对创新兴趣浓厚,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甘甜,那么,他们会在作文中力排思维定势的干扰,而“惟陈言之务去”,发人之所未发。为此,我常常用古今大手笔们的“求异”名篇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同是《凉州词》,写征人之怨,为何在王之涣笔下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王翰笔下则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同是论宽容:为何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高扬起“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旗帜,而八十年代,王蒙新翻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的论调?学生兴趣盎然,深刻认识到:只有创新,才使这些作品异曲同工。我对他们作文中的创新因素大加肯定,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比如一次题为《关怀》的作文,一般学生只是写得到社会、学校或家庭的关怀而倍加感激,有位学生却独辟蹊径,写某老师对他的畸形关怀造成了他与同学间的一堵高墙,因而他疾呼:“老师,您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同学吧,我不需要您的这等关怀!”我视此为珍宝,在作文讲评中大加赞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启迪创新
富于思考性的作文题可以启迪学生创新。因此,命题须求活、求新、求变,使学生感到既有“镣铐”在身,又有较大空间“跳舞”。这样,才能创设创新情境,而不致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性扼杀在摇篮中。例如,“坚持就是胜利”虽是出自伟人之口的一句名言,但我不是对它不作条件分析,绝对肯定或否定,简单地用它命题,让学生立论或驳论,而是用它命意,给学生划出自拟题目的范围,留下一片创新的天地。题意是:“‘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在过去一直被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但今天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它失之偏颇,请你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有具体分析。”
题目一出,便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从作文中看出,他们敢闯禁区,不仅能各抒己见,而且俱言之成理。或立论:坚持就是胜利,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的飞跃,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如此,经济建设年代的生产亦如此。或驳论:坚持未必胜利,它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不过是“胜利”的必要条件,倘坚持错误必然事与愿违,不讲求战略撤退会落得个悲惨结局。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作文的主体位置上,使他们稚嫩的笔锋迸射出创新思维的绚丽火花。
三、指导方法,引导创新
作文教学需要指导,但不能越俎代庖。“引而不发,跃如也。”孔子之言极是。只有恰到火候极有分寸地“引”,指点方法,而又能“不发”,不代为学生立意选材甚至列提纲,才能将他们导入创新之路。指点哪些方法呢?
1.多维思考,推陈出新。别出心裁的文章均是发散思维的结晶。指导时,我要求学生对文题多换角度思考,多方寻求立意的途径;授予他们对各条思维辐线取舍的十六字策略:平中求奇,常中求新,正中求反,同中求异。譬如《从孔明斩马谡谈起》一文,学生或从批判马谡的角度讲“骄者必败”的道理,或从赞美孔明的角度论“执法如山”的精神,但此二者立意均流于一般化。我启发他们另从批评孔明的角度谈“斩马谡”的教训,他们讨论得出了“任人唯贤”的论点:与其执法如山于后,孰若任人唯贤在前?此可谓独创之见,令人耳目一新。
2.设疑自答,问中探新。一篇文章所反映的问题,总超出不了这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是三者居其一二,或是三者尽在其中,不过侧重有别而已。引导学生质疑,可教会他们“三步问法”,开拓思维领域,探索新的立意。例如写《我懂得了珍惜……》时,我曾教学生设疑:(1)我懂得了珍惜什么?(2)为什么我懂得了珍惜?(3)我怎样懂得珍惜的?此即将思维纵向发散的过程。学生多数能从中刻意探新,写出了别具一格的文章。
3.启动联想,触发求新。世间的事物都是联系着的。“诗人感物,联类无穷”。正是凭借联想的纽带,他们把那些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立意不同凡响。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触发”工夫。作文欲求新,必须使学生炼就慧眼,识别事物间质同、意反、神似、相关、形象等诸种联系,并能心游万仞,思接千载,展开联想,触类旁通。例如操场旁一株槐树,秋风掠过,哗哗作响,我要求学生触景联想作文,于是槐树在他们笔下,或为睥睨一切的战斗者,或为不甘寂寞的奋斗者,或为高唱大风的胜利者,或为哗众取宠的狂妄者,或为浮躁多疑的庸俗者……都能立意新颖,不拘旧说。
总之,要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努力探索,把握规律,就一定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种,使之发展为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