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忆良《思子歌并序》中的爱子情结
2014-09-04曲萌
曲萌
摘 要: 山上忆良是日本奈良时期的诗人、汉学家。和其他万叶诗人不同,他没有留下歌咏自然和恋爱的诗歌。他咏叹的是生老病死和人生的苦恼,愤慨的是社会贫富的悬殊和苛捐重税对平民的压迫,并深切地吐露对妻子儿女真挚的思念。本文介绍山上忆良的代表作《思子歌》及其序文,分析山上忆良如此喜爱吟咏子女和家庭生活的原因。
关键词: 山上忆良 思子歌 子女 家庭生活
山上忆良(660~733)是日本奈良时期的诗人、汉学家。早年似曾出仕于持统天皇朝(687~696)。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随遣唐使粟田真人遣唐,任少录。在中国生活两年,研习汉学,这对他后期的知识、思想、作品有很深的影响。其后十年经历不明。元明天皇和铜七年(714)晋升为从五位下,后两年任伯耆守。养老五年(721)为东宫侍读,并于神龟三年(726)任筑前守赴九州约6年。
根据《万叶集》(『万葉集』)中的注解,有《歌林类聚》(『類聚歌林』)百卷相传为忆良所编,但书已失传。他现存的作品都收录在《万叶集》各卷中,有散文7篇,汉诗2首,长歌10首,旋头歌1首,短歌51首,存疑的短歌2首,长歌、反歌各1首。这些作品大部分作于他进入老年以后的时期。和其他万叶诗人不同,他没有歌咏自然和恋爱的诗歌,主要咏叹生老病死和人生的苦恼,愤慨的是社会贫富的悬殊和苛捐重税对平民的压迫,并深切地吐露对妻子儿女真挚的思念。他擅长长歌,最重要的代表作有《贫穷问答歌》(「貧窮問答歌」)、《老身重病经年衰苦》(「老身重病歌」)、《思子歌》(「子等を思ふ歌」)等。下面介绍《思子歌》及其序文。
一、《思子歌》及其序文
1.序文
釈迦如来金口、正に説きたまへらく、等しく衆生を思ふこと、羅睺羅の如しとのたまへり。また説きたまはく、愛は子に過ぎたりといふこと無しとのたまへり。至極の大聖すら、尚子を愛しぶる心有り。況むや世間の蒼生の、誰かは子を愛しびずあらめや。
中文译文:释迦如来,金口正说,等思众生如罗睺罗。又说:爱子无过。至极大圣尚有爱子之心,况乎世间苍生谁不爱子乎。
罗睺罗是释迦在俗时的儿子,圣人说:世间再没有比孩子更令人疼爱的。至极大圣尚且如此,你我普通人怎会不爱自己骨肉?爱子女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看似卑微渺小,可是父母对儿女的无私之爱和圣人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谁又能分出孰高孰低?怜子如何不丈夫。山上忆良在序文中开篇直指爱之真相。
2.《万叶集》卷5第802首长歌「瓜食めば」
单词注释:
①銀:也读作「しろがね」,是近世之后的读法。
②金:也读作「こがね」,是平安时代之后的读法。
③何せむに[副]:反语,「どうして…か、いや、…ない」。
④しかめや:动词「如く」的未然形+表示推量的助动词「む」的已然形+表示反语的助词「や」。意为「及ぼうか、及びはしない」。
⑤も:表示感叹,「なあ」。
中文语译:
金银与宝玉,何物是家珍。唯有吾家子,珍贵世无伦。(杨烈)
金银与宝玉,与我何所有。多子斯为宝,多宝孰与侔。(钱稻孙)
山上忆良在这首反歌中将子女与金银珠宝作比,结论是简单欢喜地认为“还是自家孩子好”。与短歌中平实的瓜果相呼应,就是“什么都比不上我的孩儿”,让人隔着几千年还能看见诗句背后那个可爱父亲的爱子情深。
序文先从理论上讲“爱”之真相,短歌和反歌中导入“瓜”、“栗”、“金”、“银”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物事,将“爱”具象化,与序文相呼应,揭示父母儿女之爱真真是人挣不出、放不下的“人间苦”。
二、山上忆良其他描写亲子之爱的作品
主要有以下作品:
3-337 山上臣憶良、宴を罷る歌一首。
5-886~891 敬みて熊凝のために其の志を述ぶる歌に和ふる六首,序を併せたり。
5-897~903 老いたる身の重き病に年を経て辛苦み、及児等を思ふ歌。
5-904~906 男子名は古日に恋ふる歌三首。
其中特别著名的是第三卷第337首的《臣山上忆良罢宴歌一首》。
憶良らは 中文语译:
忆良将罢宴,去去上归途。吾子行将哭,吾妻正待吾。(杨烈)
兴矣忆良辈,今敢请辞退。儿曹其方哭,彼母亦吾待。(钱稻孙)
据说这首诗为神龟五年(728年)任筑前守的忆良参加大宰府宴会时所吟咏。诗中的“憶良ら”即“私憶良以下の者ども”,是忆良代表参加宴会的下级官僚们请辞时献给主人的诗。
是夜酒宴正酣,忆良因惦念妻子儿女,提议作诗一首后离席。众人正待忆良佳作,却听得忆良吟道:“我的孩儿要哭了,孩儿他娘要我回,所以我得马上回啊。”可以想象微醺的众人为忆良的幽默和真性情抚掌大笑后欢送忆良的情景。
加藤周一在《日本文学史序说》中讲,这首诗之后,历代的日本男人再无人作类似内容的诗,他们不仅不会把妻子儿女作为早归的理由,甚至以早归为耻。直至现代仍是如此,这也许是现在我们读这首诗反而觉得率真直爽的理由之一。
三、山上忆良喜爱吟咏子女和家庭生活的原因
山上忆良为何有这么多以子女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呢,参考王晓平的理论,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①根据中西进《山上忆良》所述,忆良为从百济逃亡而来的移民山上忆仁之子。如果真如此,小小年纪的忆良失去故国家园,流浪在异国他乡,自然就只能向家人寻求温暖。
②《佛说父母恩重经》(『仏の説きたる父母の恩の重きを教えた経』)成书不久便传往日本,提倡孝道的佛教文章通过《圣武天皇宸翰杂集》(『聖武天皇宸翰雑集』)对和歌影响极大。此外,敦煌愿文(愿文是向神佛发愿或作佛事时书写其愿的文书。敦煌愿文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和其他的中国愿文典籍也流布于日本。
忆良年轻时曾做过抄写经书的工作,并且作为遣唐使在大唐生活过几年时间。这期间,他读了许多中国佛教和儒教的典籍,可能受到了佛教和儒教思想的影响,之后吟咏了很多与子女和家庭相关的诗歌。
例如《万叶集》第5卷第800首的「惑へる情を反さしむる歌一首」一诗的序文中提及了“三纲”(君臣、父子、夫妇)和“五教”(与“五常”相同,父母兄弟子女之道)的儒家思想。忆良将孝敬父母爱护妻儿视作为仁之道。
③愿文中对亲子感情的描写影响了山上忆良。《万叶集》第5卷第904到906首的「男子名は古日に恋ふる歌三首」的结构颇似敦煌愿文《亡文》之《亡男》、《亡孩子》。《亡男》、《亡孩子》是给夭折的儿童作法会时所诵愿文,一般先述人生无常,然后描写儿童生时的可爱形状,再写死后双亲之悲痛,最后祈愿儿童前往极乐净土。这和「男子名は古日に恋ふる歌三首」的结构几乎一模一样。
四、结语
山上忆良因为自己的悲苦身世和经历,格外看重温暖的家庭生活。他的诗用词平实,却句句情深意切,毫不掩饰对妻子儿女的牵挂和依恋,在千年之后读来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我们看见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好丈夫、好父亲形象,并一再感慨,有一些情感的确可以穿越国界和时间,无论何地何时都会打动人心。
参考文献:
[1]万葉集.(角川ソフィア文庫―ビギナーズ·クラシックス).角川書店,2011.11.
[2]杨烈译.万叶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钱稻孙译.万叶集精选.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4]久保田淳·上野理.概説日本文学史.有斐閣,1979.6.
[5]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説.筑摩書房,1999.4.
[6]王晓平.东亚文学经典的对话与重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
摘 要: 山上忆良是日本奈良时期的诗人、汉学家。和其他万叶诗人不同,他没有留下歌咏自然和恋爱的诗歌。他咏叹的是生老病死和人生的苦恼,愤慨的是社会贫富的悬殊和苛捐重税对平民的压迫,并深切地吐露对妻子儿女真挚的思念。本文介绍山上忆良的代表作《思子歌》及其序文,分析山上忆良如此喜爱吟咏子女和家庭生活的原因。
关键词: 山上忆良 思子歌 子女 家庭生活
山上忆良(660~733)是日本奈良时期的诗人、汉学家。早年似曾出仕于持统天皇朝(687~696)。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随遣唐使粟田真人遣唐,任少录。在中国生活两年,研习汉学,这对他后期的知识、思想、作品有很深的影响。其后十年经历不明。元明天皇和铜七年(714)晋升为从五位下,后两年任伯耆守。养老五年(721)为东宫侍读,并于神龟三年(726)任筑前守赴九州约6年。
根据《万叶集》(『万葉集』)中的注解,有《歌林类聚》(『類聚歌林』)百卷相传为忆良所编,但书已失传。他现存的作品都收录在《万叶集》各卷中,有散文7篇,汉诗2首,长歌10首,旋头歌1首,短歌51首,存疑的短歌2首,长歌、反歌各1首。这些作品大部分作于他进入老年以后的时期。和其他万叶诗人不同,他没有歌咏自然和恋爱的诗歌,主要咏叹生老病死和人生的苦恼,愤慨的是社会贫富的悬殊和苛捐重税对平民的压迫,并深切地吐露对妻子儿女真挚的思念。他擅长长歌,最重要的代表作有《贫穷问答歌》(「貧窮問答歌」)、《老身重病经年衰苦》(「老身重病歌」)、《思子歌》(「子等を思ふ歌」)等。下面介绍《思子歌》及其序文。
一、《思子歌》及其序文
1.序文
釈迦如来金口、正に説きたまへらく、等しく衆生を思ふこと、羅睺羅の如しとのたまへり。また説きたまはく、愛は子に過ぎたりといふこと無しとのたまへり。至極の大聖すら、尚子を愛しぶる心有り。況むや世間の蒼生の、誰かは子を愛しびずあらめや。
中文译文:释迦如来,金口正说,等思众生如罗睺罗。又说:爱子无过。至极大圣尚有爱子之心,况乎世间苍生谁不爱子乎。
罗睺罗是释迦在俗时的儿子,圣人说:世间再没有比孩子更令人疼爱的。至极大圣尚且如此,你我普通人怎会不爱自己骨肉?爱子女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看似卑微渺小,可是父母对儿女的无私之爱和圣人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谁又能分出孰高孰低?怜子如何不丈夫。山上忆良在序文中开篇直指爱之真相。
2.《万叶集》卷5第802首长歌「瓜食めば」
单词注释:
①銀:也读作「しろがね」,是近世之后的读法。
②金:也读作「こがね」,是平安时代之后的读法。
③何せむに[副]:反语,「どうして…か、いや、…ない」。
④しかめや:动词「如く」的未然形+表示推量的助动词「む」的已然形+表示反语的助词「や」。意为「及ぼうか、及びはしない」。
⑤も:表示感叹,「なあ」。
中文语译:
金银与宝玉,何物是家珍。唯有吾家子,珍贵世无伦。(杨烈)
金银与宝玉,与我何所有。多子斯为宝,多宝孰与侔。(钱稻孙)
山上忆良在这首反歌中将子女与金银珠宝作比,结论是简单欢喜地认为“还是自家孩子好”。与短歌中平实的瓜果相呼应,就是“什么都比不上我的孩儿”,让人隔着几千年还能看见诗句背后那个可爱父亲的爱子情深。
序文先从理论上讲“爱”之真相,短歌和反歌中导入“瓜”、“栗”、“金”、“银”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物事,将“爱”具象化,与序文相呼应,揭示父母儿女之爱真真是人挣不出、放不下的“人间苦”。
二、山上忆良其他描写亲子之爱的作品
主要有以下作品:
3-337 山上臣憶良、宴を罷る歌一首。
5-886~891 敬みて熊凝のために其の志を述ぶる歌に和ふる六首,序を併せたり。
5-897~903 老いたる身の重き病に年を経て辛苦み、及児等を思ふ歌。
5-904~906 男子名は古日に恋ふる歌三首。
其中特别著名的是第三卷第337首的《臣山上忆良罢宴歌一首》。
憶良らは 中文语译:
忆良将罢宴,去去上归途。吾子行将哭,吾妻正待吾。(杨烈)
兴矣忆良辈,今敢请辞退。儿曹其方哭,彼母亦吾待。(钱稻孙)
据说这首诗为神龟五年(728年)任筑前守的忆良参加大宰府宴会时所吟咏。诗中的“憶良ら”即“私憶良以下の者ども”,是忆良代表参加宴会的下级官僚们请辞时献给主人的诗。
是夜酒宴正酣,忆良因惦念妻子儿女,提议作诗一首后离席。众人正待忆良佳作,却听得忆良吟道:“我的孩儿要哭了,孩儿他娘要我回,所以我得马上回啊。”可以想象微醺的众人为忆良的幽默和真性情抚掌大笑后欢送忆良的情景。
加藤周一在《日本文学史序说》中讲,这首诗之后,历代的日本男人再无人作类似内容的诗,他们不仅不会把妻子儿女作为早归的理由,甚至以早归为耻。直至现代仍是如此,这也许是现在我们读这首诗反而觉得率真直爽的理由之一。
三、山上忆良喜爱吟咏子女和家庭生活的原因
山上忆良为何有这么多以子女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呢,参考王晓平的理论,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①根据中西进《山上忆良》所述,忆良为从百济逃亡而来的移民山上忆仁之子。如果真如此,小小年纪的忆良失去故国家园,流浪在异国他乡,自然就只能向家人寻求温暖。
②《佛说父母恩重经》(『仏の説きたる父母の恩の重きを教えた経』)成书不久便传往日本,提倡孝道的佛教文章通过《圣武天皇宸翰杂集》(『聖武天皇宸翰雑集』)对和歌影响极大。此外,敦煌愿文(愿文是向神佛发愿或作佛事时书写其愿的文书。敦煌愿文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和其他的中国愿文典籍也流布于日本。
忆良年轻时曾做过抄写经书的工作,并且作为遣唐使在大唐生活过几年时间。这期间,他读了许多中国佛教和儒教的典籍,可能受到了佛教和儒教思想的影响,之后吟咏了很多与子女和家庭相关的诗歌。
例如《万叶集》第5卷第800首的「惑へる情を反さしむる歌一首」一诗的序文中提及了“三纲”(君臣、父子、夫妇)和“五教”(与“五常”相同,父母兄弟子女之道)的儒家思想。忆良将孝敬父母爱护妻儿视作为仁之道。
③愿文中对亲子感情的描写影响了山上忆良。《万叶集》第5卷第904到906首的「男子名は古日に恋ふる歌三首」的结构颇似敦煌愿文《亡文》之《亡男》、《亡孩子》。《亡男》、《亡孩子》是给夭折的儿童作法会时所诵愿文,一般先述人生无常,然后描写儿童生时的可爱形状,再写死后双亲之悲痛,最后祈愿儿童前往极乐净土。这和「男子名は古日に恋ふる歌三首」的结构几乎一模一样。
四、结语
山上忆良因为自己的悲苦身世和经历,格外看重温暖的家庭生活。他的诗用词平实,却句句情深意切,毫不掩饰对妻子儿女的牵挂和依恋,在千年之后读来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我们看见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好丈夫、好父亲形象,并一再感慨,有一些情感的确可以穿越国界和时间,无论何地何时都会打动人心。
参考文献:
[1]万葉集.(角川ソフィア文庫―ビギナーズ·クラシックス).角川書店,2011.11.
[2]杨烈译.万叶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钱稻孙译.万叶集精选.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4]久保田淳·上野理.概説日本文学史.有斐閣,1979.6.
[5]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説.筑摩書房,1999.4.
[6]王晓平.东亚文学经典的对话与重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
摘 要: 山上忆良是日本奈良时期的诗人、汉学家。和其他万叶诗人不同,他没有留下歌咏自然和恋爱的诗歌。他咏叹的是生老病死和人生的苦恼,愤慨的是社会贫富的悬殊和苛捐重税对平民的压迫,并深切地吐露对妻子儿女真挚的思念。本文介绍山上忆良的代表作《思子歌》及其序文,分析山上忆良如此喜爱吟咏子女和家庭生活的原因。
关键词: 山上忆良 思子歌 子女 家庭生活
山上忆良(660~733)是日本奈良时期的诗人、汉学家。早年似曾出仕于持统天皇朝(687~696)。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随遣唐使粟田真人遣唐,任少录。在中国生活两年,研习汉学,这对他后期的知识、思想、作品有很深的影响。其后十年经历不明。元明天皇和铜七年(714)晋升为从五位下,后两年任伯耆守。养老五年(721)为东宫侍读,并于神龟三年(726)任筑前守赴九州约6年。
根据《万叶集》(『万葉集』)中的注解,有《歌林类聚》(『類聚歌林』)百卷相传为忆良所编,但书已失传。他现存的作品都收录在《万叶集》各卷中,有散文7篇,汉诗2首,长歌10首,旋头歌1首,短歌51首,存疑的短歌2首,长歌、反歌各1首。这些作品大部分作于他进入老年以后的时期。和其他万叶诗人不同,他没有歌咏自然和恋爱的诗歌,主要咏叹生老病死和人生的苦恼,愤慨的是社会贫富的悬殊和苛捐重税对平民的压迫,并深切地吐露对妻子儿女真挚的思念。他擅长长歌,最重要的代表作有《贫穷问答歌》(「貧窮問答歌」)、《老身重病经年衰苦》(「老身重病歌」)、《思子歌》(「子等を思ふ歌」)等。下面介绍《思子歌》及其序文。
一、《思子歌》及其序文
1.序文
釈迦如来金口、正に説きたまへらく、等しく衆生を思ふこと、羅睺羅の如しとのたまへり。また説きたまはく、愛は子に過ぎたりといふこと無しとのたまへり。至極の大聖すら、尚子を愛しぶる心有り。況むや世間の蒼生の、誰かは子を愛しびずあらめや。
中文译文:释迦如来,金口正说,等思众生如罗睺罗。又说:爱子无过。至极大圣尚有爱子之心,况乎世间苍生谁不爱子乎。
罗睺罗是释迦在俗时的儿子,圣人说:世间再没有比孩子更令人疼爱的。至极大圣尚且如此,你我普通人怎会不爱自己骨肉?爱子女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看似卑微渺小,可是父母对儿女的无私之爱和圣人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谁又能分出孰高孰低?怜子如何不丈夫。山上忆良在序文中开篇直指爱之真相。
2.《万叶集》卷5第802首长歌「瓜食めば」
单词注释:
①銀:也读作「しろがね」,是近世之后的读法。
②金:也读作「こがね」,是平安时代之后的读法。
③何せむに[副]:反语,「どうして…か、いや、…ない」。
④しかめや:动词「如く」的未然形+表示推量的助动词「む」的已然形+表示反语的助词「や」。意为「及ぼうか、及びはしない」。
⑤も:表示感叹,「なあ」。
中文语译:
金银与宝玉,何物是家珍。唯有吾家子,珍贵世无伦。(杨烈)
金银与宝玉,与我何所有。多子斯为宝,多宝孰与侔。(钱稻孙)
山上忆良在这首反歌中将子女与金银珠宝作比,结论是简单欢喜地认为“还是自家孩子好”。与短歌中平实的瓜果相呼应,就是“什么都比不上我的孩儿”,让人隔着几千年还能看见诗句背后那个可爱父亲的爱子情深。
序文先从理论上讲“爱”之真相,短歌和反歌中导入“瓜”、“栗”、“金”、“银”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物事,将“爱”具象化,与序文相呼应,揭示父母儿女之爱真真是人挣不出、放不下的“人间苦”。
二、山上忆良其他描写亲子之爱的作品
主要有以下作品:
3-337 山上臣憶良、宴を罷る歌一首。
5-886~891 敬みて熊凝のために其の志を述ぶる歌に和ふる六首,序を併せたり。
5-897~903 老いたる身の重き病に年を経て辛苦み、及児等を思ふ歌。
5-904~906 男子名は古日に恋ふる歌三首。
其中特别著名的是第三卷第337首的《臣山上忆良罢宴歌一首》。
憶良らは 中文语译:
忆良将罢宴,去去上归途。吾子行将哭,吾妻正待吾。(杨烈)
兴矣忆良辈,今敢请辞退。儿曹其方哭,彼母亦吾待。(钱稻孙)
据说这首诗为神龟五年(728年)任筑前守的忆良参加大宰府宴会时所吟咏。诗中的“憶良ら”即“私憶良以下の者ども”,是忆良代表参加宴会的下级官僚们请辞时献给主人的诗。
是夜酒宴正酣,忆良因惦念妻子儿女,提议作诗一首后离席。众人正待忆良佳作,却听得忆良吟道:“我的孩儿要哭了,孩儿他娘要我回,所以我得马上回啊。”可以想象微醺的众人为忆良的幽默和真性情抚掌大笑后欢送忆良的情景。
加藤周一在《日本文学史序说》中讲,这首诗之后,历代的日本男人再无人作类似内容的诗,他们不仅不会把妻子儿女作为早归的理由,甚至以早归为耻。直至现代仍是如此,这也许是现在我们读这首诗反而觉得率真直爽的理由之一。
三、山上忆良喜爱吟咏子女和家庭生活的原因
山上忆良为何有这么多以子女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呢,参考王晓平的理论,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①根据中西进《山上忆良》所述,忆良为从百济逃亡而来的移民山上忆仁之子。如果真如此,小小年纪的忆良失去故国家园,流浪在异国他乡,自然就只能向家人寻求温暖。
②《佛说父母恩重经》(『仏の説きたる父母の恩の重きを教えた経』)成书不久便传往日本,提倡孝道的佛教文章通过《圣武天皇宸翰杂集》(『聖武天皇宸翰雑集』)对和歌影响极大。此外,敦煌愿文(愿文是向神佛发愿或作佛事时书写其愿的文书。敦煌愿文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和其他的中国愿文典籍也流布于日本。
忆良年轻时曾做过抄写经书的工作,并且作为遣唐使在大唐生活过几年时间。这期间,他读了许多中国佛教和儒教的典籍,可能受到了佛教和儒教思想的影响,之后吟咏了很多与子女和家庭相关的诗歌。
例如《万叶集》第5卷第800首的「惑へる情を反さしむる歌一首」一诗的序文中提及了“三纲”(君臣、父子、夫妇)和“五教”(与“五常”相同,父母兄弟子女之道)的儒家思想。忆良将孝敬父母爱护妻儿视作为仁之道。
③愿文中对亲子感情的描写影响了山上忆良。《万叶集》第5卷第904到906首的「男子名は古日に恋ふる歌三首」的结构颇似敦煌愿文《亡文》之《亡男》、《亡孩子》。《亡男》、《亡孩子》是给夭折的儿童作法会时所诵愿文,一般先述人生无常,然后描写儿童生时的可爱形状,再写死后双亲之悲痛,最后祈愿儿童前往极乐净土。这和「男子名は古日に恋ふる歌三首」的结构几乎一模一样。
四、结语
山上忆良因为自己的悲苦身世和经历,格外看重温暖的家庭生活。他的诗用词平实,却句句情深意切,毫不掩饰对妻子儿女的牵挂和依恋,在千年之后读来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我们看见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好丈夫、好父亲形象,并一再感慨,有一些情感的确可以穿越国界和时间,无论何地何时都会打动人心。
参考文献:
[1]万葉集.(角川ソフィア文庫―ビギナーズ·クラシックス).角川書店,2011.11.
[2]杨烈译.万叶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钱稻孙译.万叶集精选.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4]久保田淳·上野理.概説日本文学史.有斐閣,1979.6.
[5]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説.筑摩書房,1999.4.
[6]王晓平.东亚文学经典的对话与重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