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 慎重推断
2014-09-04付祥东
付祥东
【解题技巧】
一、形音推断法
汉字是象形文字,大多以形表义,字形与词义关系甚密。考生可以根据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同义字以及有相同部首的字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事连吾侪”中的“侪”,形旁为“亻”,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吾侪”应是“我辈”的意思。再如一些通假字,很多是因同音而通假。考生只要知其常用读音便可推测其在句中的含义。如“吐利胀懑,无所不至”中的“利”通“痢”,腹泻;“父没,或劝之仕”中的“没”通“殁”,去世;“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的“辩”通“辨”,辨别。
二、结构推断法
考生在文言文中经常会读到一些字数、结构相同或类似的语句,一般相同位置的词大多词性相同、相近或相反。考生可根据这一点推断文言实词的词性、词义。如“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两句结构相似,其对应位置的词语的意思也比较接近,由此“丧、亡”的意思有可能都含有“灭亡、丧命”的意思。
三、语法推断法
在语言现象之中,名词、动词能做相应的句子成分。考生可根据各性质词排列的顺序来推测实词的含义。如“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中的“奇”,本义为“奇怪”,但从文句语法特点可推知“奇”在这里充当谓语成分。形容词后不跟宾语(名词或代词等),如果带了这些词,那么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或意动,或使动。因此可以推知“奇”为意动用法,理解为动词“认为……奇怪”较合适。
四、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中实词的词义离不开语境,尤其是语言简洁的文言文更是如此。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推断词义在文言文阅读之中比较常见。如“禀至行,养亲必己力”中“禀”按字面可理解为“禀告”,但把“禀告”的意思代入原文,讲不通,可知理解错误。结合原文语境“郭原平生性(禀性)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可以推断出该词的含义为“生性、禀性”。
五、联想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词语的掌握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当考生面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时,不妨多联想一下,看看如此理解是否合适。如“动以军法从事”中“动”联系《赤壁之战》中的“动以朝廷为辞”,可知“动”作副词,应译为“动不动”。
总之,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推断文言文实词的词义,都要在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上,对相关的语句以及有关的背景、文化等进行认真思考,慎重推断。这样,才能对文言实词的含义做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梳理】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而不仅仅是在词典中的词义。理解文言实词时,考生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其具体词义,也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高考语文试题通常在文言文阅读部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选项则通常会给出具体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求考生判断所给词义是否正确。
【答题误区】
1.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的实词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2.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对古代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的本字去解释,而仍按字面义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3.不明活用,未按词类活用后的用法解释词义。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考生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词语活用后的具体含义解释词义,而是望文生义,就势必会造成理解的错误。
4.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名词“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就必然是错误的。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田滋,字荣甫,开封人。至元二年,由汴梁路总管府知事入为御史台掾。十二年,拜监察御史。十三年,宋平,滋建言:“江南新附,民情未安,加以官吏侵渔,宜立行御史台以镇之。”诏从其言,遂超拜行御史台侍御史。历两淮盐运使、河南路总管。大德二年,迁浙西廉访使。有县尹张彧者,被诬以赃,狱成,滋审之,但俯首泣而不语。滋以为疑,明日斋沐,诣城隍祠祷曰:“张彧坐事有冤状,愿神相滋,明其诬。”守庙道士进曰:“曩有王成等五人,同持誓状到祠焚祷,火未尽而去之,烬中得其遗稿,今藏于壁间,岂其人耶?”视之,果然。明日,诣宪司诘成等,不服。因出所得火中誓状示之,皆惊愕伏辜,张彧得释。十年,改济南路总管,寻拜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时陕西不雨三年,道过西岳,因祷曰:“滋奉命来参省事,而安西不雨者三年,民饥而死,滋将何归!愿神降甘泽,以福黎庶。”到官,果大雨。滋即开仓,以麦五千余石给小民之无种者,俾来岁收成以偿官,民大悦。未几,以疾卒于位。赠通奉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追封开封郡公,谥庄肃。
(选自《棠阴比事》)
1.对下列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新附(归附)
B.滋以为疑(认为)
C.皆惊愕伏辜(认罪)
D.到官,果大雨(官职)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南新附,民情未安,加以官吏侵渔,宜立行御史台以镇之。
译文:
(2)滋即开仓,以麦五千余石给小民之无种者,俾来岁收成以偿官,民大悦。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始生,声如钟。弱冠,与胡深同师王毅。毅,字叔刚,许谦门人也,教授乡里,讲解经义,闻者多感悟。溢从之游,同志圣贤学,天性孝友。尝游金华,元宪使秃坚不花礼之,改官秦中,要与俱行。至虎林,心动,辞归。归八日而父殁,未葬,火焚其庐。溢搏颡天,火至柩所而灭。
蕲、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曰:“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至夜绐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俄府官以兵来,欲尽诛诖误者。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从平庆元、浦城盗,授龙泉主簿,不受归。宜孙守台州,为贼所围。溢以乡兵赴援,却贼。已而贼陷龙泉,监县宝忽丁遁去,溢与其师王毅帅壮士击走贼。宝忽丁还,内惭,杀毅以反。溢时在宜孙幕府,闻之驰归,偕胡深执戮首恶,因引兵平松阳、丽水诸寇。长枪军攻婺,闻溢兵至,解去。论功累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溢曰:“吾所将皆乡里子弟,肝脑涂地,而吾独取功名,弗忍也。”辞不受。以义兵属其子存道,退隐匡山。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巡行江东、两淮田,分籍定税,民甚便之。以病久在告,太祖知其念母也,厚赐遣归省,而留其子存厚于京师。浙东设提刑按察使,命溢为佥事。胡深出师温州,令溢守处州,馈饷供亿,民不知劳。山贼来寇,败走之。迁湖广按察佥事。时荆、襄初平,多废地,议分兵屯田,且以控制北方。从之。会浙东按察使宋思颜、孔克仁等以职事被逮,词连溢。太祖遣太史令刘基谕之曰:“素知溢守法,毋疑也。”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镇之。溢以获罪蒙宥,不应迁秩,辞副使,仍为佥事。既至,宣布诏旨,诛首叛者,余党悉定。召旧部义兵分布要害。贼寇庆元、龙泉,溢列木栅为屯,贼不敢犯。浦城戍卒乏食,李文忠欲运处州粮饷之。溢以舟车不通,而军中所掠粮多,请入官均给之,食遂足。温州茗洋贼为患,溢命子存道捕斩之。朱亮祖取温州,军中颇掠子女,溢悉籍还其家。吴平,诏存道守处,而召溢入朝。太祖谕群臣曰:“溢虽儒臣,父子宣力一方,寇盗尽平,功不在诸将后。”复问溢征闽诸将如何。对曰:“汤和由海道,胡美由江西,必胜。然闽中尤服李文忠威信。若令文忠从浦城取建宁,此万全计也。”太祖立诏文忠出师如溢策。处州粮旧额一万三千石,军兴加至十倍。溢言之丞相,奏复其旧。渐东造海舶,征巨材于处。溢曰:“处、婺之交,山岩峻险,纵有木,从何道出?”白行省罢之。
洪武元年与刘基并拜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或以为言。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帝亲祀社稷,会大风雨,还坐外朝,怒仪礼不合,致天变。溢委曲明其无罪,乃贳之。文忠之征闽也,存道以所部乡兵万五千人从。闽平,诏存道以所部从海道北征。溢持不可,曰:“乡兵皆农民,许以事平归农,今复调之,是不信也。”帝不怿。既而奏曰:“兵已入闽者,俾还乡里。昔尝叛逆之民,宜籍为军,使北上,一举而恩威著矣。”帝喜曰:“孰谓儒者迂阔哉?然非先生一行,无能办者。”溢行至处州,遭母丧,乞守制。不许。乡兵既集,命存道由永嘉浮海而北,再上章乞终制。诏可。溢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六》)
1.对下列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府官以兵来(不久)
B.溢走说石抹宜孙(劝说)
C.许以事平归农(允许)
D.营葬亲负土石(背)
2.“被”在下列句子中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溢从子存仁被执
A.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3.“素”在下列句子中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贼素闻其名
A.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B.素善留侯张良
C.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D.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4.“却”在下列句子中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溢以乡兵赴援,却贼
A.因持璧却立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5.“是”在下列句子中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道无常,惟德是辅
A.是日也,天朗气清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C.是己而非人
D.觉今是而昨非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
译文:
(2)帝亲祀社稷,会大风雨,还坐外朝,怒仪礼不合,致天变。溢委曲明其无罪,乃贳之。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