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于推断 注重归纳
2014-09-04
【考点梳理】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大纲》中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为考生所必须掌握的。这18个文言虚词,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非常灵活。其命题特点主要有:一是采用分组的方式,将8个句子分为4组,要求考生进行比较,从中判断每组两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其中每组第二个句子一般出自课本中的相关篇目。二是题干举出某句中的一个虚词,要求考生从选项中选出与这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三是通过翻译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这些命题形式,不仅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和信息量,而且能将课内与课外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高考文言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的考查趋势。
【解题技巧】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文言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文言实词高,许多常用的文言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文言实词强,文言实词往往要靠文言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才能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文言实词大。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多采用比较判断的方式,要求考生对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断。因此,考生除了夯实基础之外,还要灵活掌握一些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技巧。
一、位置推断法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常常能说明它的词性、意义等。文言虚词所处的位置不同,其语法功能也不同。根据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可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如2013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10题A项“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中第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第二个“以”是介词,表原因,可翻译为“因为”。北京卷第7题A项“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中两个“以”均作介词,可解释为“用、拿”。广东卷第6题A项“议以咏首荐/若以一部校故”中的两个“以”均是介词,前者可译为“把”;后者表原因,可翻译为“因为”。
二、语境推断法
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着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考生必须与上下文的文意结合起来思考。如2013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10题D项“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烟光凝而暮山紫”中“而”都是连词,根据上下文可知前者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后者表并列关系,可不译。湖南卷第6题A项“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中“而”,都是转折的连词,可译为“但是”。广东卷第6题C项“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咏悉宽其罚而遣之”中“而”都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可不译。安徽卷第5题B项“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中两个“而”均为连词,前者表目的,可译为“来”;后者表转折,可译为“却”。
三、词性推断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提出了两点辨析的要求:意义和用法。如果只是意义一样,词性不同,那么就不能算做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由于做题的时候,很多考生只顾及意义,而忽略了词性,结果导致了错误。所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词性都是必须仔细推断的。如2013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第6题C项“乃以上客礼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两个“乃”字都是副词,第一个表顺接,可译为“于是”;第二个表转折,可译为“竟然”。安徽卷第5题C项“尉佗乃蹶然起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两个“乃”字都是副词,前者可译为“于是”“就”;后者可译为“竟然”。
四、联想推断法
对于有些句子,我们可以联想起课文中相似的例句,根据课文例句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推断出这个句子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2013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10题B项“汝亦为此恶行乎”中的“为”前后皆为名词,考生可联系《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可知“为”是动词,可译为“做”。广东卷第6题B项“为乡里所称”中“为”和“所”字构成“为……所”的固定结构,表被动。对此句考生可联系《伶官传序》中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来理解,可译为“被”。
五、替代推断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是给出两个句子,让考生判断句中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考生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就不一样。如2013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7题C项“汝何故疏我/吾何功哉”中第一句中的“何”字与“故”联系起来可以确定其为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将“什么”代入后一句中可以讲通,可知后一句中“何”与第一句中意义和用法相同。
【答题误区】
考生经常在不明句子结构关系、逻辑关系的情况下,就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由于虚词本身含义就不确定,所以考生对其意义和用法通常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答题误区需要考生特别注意:
1.不明关系。比如是修饰还是顺承,是假设还是转折,考生一定要分清楚。这直接决定判断虚词含义和用法的准确性。
2.不明词性。比如介词、连词不分,会导致其意义的不同。
3.不明含义。考生在知道结构关系和词性后,却还是不知道虚词的准确意义,这是因为考生未对虚词的基本义有所掌握。掌握基本义是判断以上两个方面的基础,考生一定不能忽略这个部分。
【同步突击】
一、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下列句子中“何”的含义。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答:
(2)大王来何操?
答: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答: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答:
2.写出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含义。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答:
(2)彼与彼年相若也。
答: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
(4)窃为大王不取也!
答:
(5)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所好轩记
□袁 枚
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虽然,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昔曾晳嗜羊枣,不嗜脍炙也。然谓之嗜脍炙,曾皙所不受也。何也?从人所同也,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患得之,又患失之。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曾晳所不受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吾尝跂而望矣
C.其胜群好奈何/路曼曼其修远兮
D.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又何以书独名
B.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
C.毕众好而从焉
D.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受物之汶汶者乎
C.苟患失之/填然鼓之
D.谢众好而昵焉/吾尝跂而望矣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随笔二则(其一)
□徐霞客
黔国公①沐昌祚卒,孙启元嗣爵。邑诸生往祭其祖,中门启,一生翘首内望,门吏杖箠之。多士怒,亦箠其人,反为众桀奴所伤,遂诉于直指②金公。公讳瑊,将逮诸奴,奴耸启元先疏诬多士。事下御史,金逮奴如故。启元益嗔③,征兵祭纛④,环直指门,发巨炮恐之,金不为动。沐遂掠多士数十人,毒痛之,囊其首于木。金戒多士毋与争,急疏闻。下黔督张鹤鸣勘,张奏以实。时魏珰专政,下调停旨,而启元愈猖狂不可制。母宋夫人惧斩世绪泣三日以毒进启元陨事乃解宋夫人疏请孙稚未胜爵服乞权署名俟长赐袭。会今上登极⑤,怜之,辄赐敕实授。即今嗣公沐天波,时仅岁一周支⑥也。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黔国公:沐英为明朝开国勋臣之一,受封为西平侯,后其子孙又进封为黔国公,世袭镇守云南总兵官。②直指:汉武帝派遣直指使者,衣绣衣,持节发兵,有权诛杀不力的官员。直指,意即指事而行,挺直不阿。③嗔(chēn):生气。④纛(dào):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⑤今上登极:指1628年朱由检当皇帝,年号崇祯。⑥岁一周支:“支”指地支,古人通常把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岁一周支即满一周岁。
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反为众桀奴所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遂诉于直指金公/君幸于赵王
C.事乃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时仅岁一周支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母 宋 夫 人 惧 斩 世 绪 泣 三 日 以 毒 进 启 元 陨 事 乃 解 宋 夫 人 疏 请 孙 稚 未 胜 爵 服 乞 权 署 名 俟 长 赐 袭。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启元益嗔,征兵祭纛,环直指门,发巨炮恐之,金不为动。
译文:
(2)会今上登极,怜之,辄赐敕实授。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