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的主题探讨
2014-09-04郭文正
郭文正
在《所罗门之歌》的作者托妮·莫里森所生活的时代,黑人问题是美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深有感触的莫里森结合自身感悟,从多个角度对当时美国黑人群体所面临的生活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并结合自身的思考感悟对黑人的处境进行了深入剖析。托妮·莫里森的这部作品一经发表之后就受到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作品中关于黑人群体的思考与控索也被认为是这个群体精神上获得新生的重要代表,深刻展示了共存又对立的美国社会中黑人的成长历程,对其种族未来的出路作了控索。这种深刻性使得《所罗门之歌》有了极高的文学价值,其关于美国社会黑人群体命运的主题控讨也在回归还是再超越之间引发了广泛的争论。下面我们结合《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的故事内容对其主题中回归还是再超越之争进行深入分析。
一、《所罗门之歌》介绍
《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经典作品,也是其走出关心黑人女性题材转而关注美国社会男性成长历程的重要文学转折作品,是同时期描写美国黑人社会种族命运发展主题的巅峰之作。莫里森通过黑人会飞这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引出所罗门之歌,阐述黑人向往飞行的主题旋律,故事的主人公是小名叫做“奶娃”的小男孩,作者通过描述他们一家三代人不同时期对于美国社会中黑人生存方式的不同理解展示出社会发展中对黑人种族群体从排斥到认同的发展历程,展示出黑人种族群体梦回非洲、认同白人种族乃至最后对本民族未来精神发展的控索之路,表达了这个群体想要在美国社会获得认同以及真正的“飞行”自由的理想。作品以“黑人会飞”这个民间古老传说和“所罗门之歌”为主线和核心展开叙述,塑造了以奶娃这个小男孩为代表的黑人群体主人公形象,通过一家三代之间的认知冲突和矛盾展开,种族群体之间男尊女卑的矛盾、南北族群矛盾和城乡群体矛盾,揭示了当时社会发展过程中十分严峻的问题,即物质生活的丰富并不能带来精神生活的充足,如何在物质丰盈的时代重新寻回精神上的乐土,如何改变精神贫乏乃至堕落的现状。在这个故事中,托妮·莫里森延续她一贯的创作风格,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巧妙糅合,角色生动,故事精彩,主题深刻而富有内涵,一经出版就吸引了众多读者,并且成为经久不衰的描述美国社会黑人种族群体生活的优秀著作。
二、《所罗门之歌》主题窥探:回归与再超越探索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转向关注美国黑人社会男性群体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其创作历程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她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黑人种族民权运动的何去何从进行了深入剖析,希望能够找到一条种族未来发展的光明道路。正如同故事中莫里森所表达的那样,她所处的时代,美国黑人种族群体发展中存在着众多问题,尤其是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的矛盾使得这个种族未来堪忧。在故事的主题背后,是莫里森对这个族群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担忧,虽然物质生活开始变得丰富,但是精神却开始贫乏、空虚、堕落,黑人种族想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就必须走出对自身认识的误区以谋求更好的发展,这也是这部著作中她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所以,莫里森借助小说创作的途径表达了她的观点,认为黑人种族群体需要一场价值观念上的革命,核心就是继承和重振民族文化遗产。那么,对于小说中莫里森所积极提倡的走继承民族文化发展重振民族精神这条道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作者本人所提倡的观点与故事中彼拉多所提倡的“回归传统”又有何异同?针对美国社会中白人种族占主流的社会现状,又应当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回归与再超越”?托妮·莫里森对于“回归与再超越”的解释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要取之于过去,用之于未来,为美国黑人族群的生存与发展指明道路。
莫里森借由奶娃一家三代人对美国社会中黑人群体生存的认知和理解表达了她希望能够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精神文明化与民族遗产的观点,她的这个认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无疑是具有现实思义的。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美国社会反主流文化浪潮的高峰,年轻一代对自己曾经接受的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都产生了深刻的质疑,并由此表达了对当前社会现状的极大不满,他们采用各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这种不满,所以,《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群体同当时白人社会青年群体一样,骨子里充满了孤独、绝望感与无力的反抗。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莫里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个体只有从本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财富与精神财富中寻求庇护,才能够避免精神上的贫乏与堕落,可以说,这就是她对整个种族与未来社会发展关系的认知,对黑人种族命运思考的结果。美国传统社会中白人文化长期占据主流地位,黑人文化一直处于被压制和轻忽的状态,美国社会对黑人民族文化的低认同度使其无法与主流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很好地融合与传承,于是,长久以来,黑人种族的发展和延续更多的还是以适应美国白人主导的社会来获得自身的延续,民族文化被割舍或者抛弃,被白人民族同化,失去本民族赖以为生的精神根基,从而在精神领域不断堕落、贫乏以致无法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和整个黑人种族。从历史传承来看,黑人种族群体在很早的时候与本来发源于非洲的民族文化开始离异,这种离异的状态随着他们转移到新大陆之后不断恶化,白人种族在美国社会和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使得黑人种族群体无论是文化上还是精神上向心力越来越低,缺乏民族凝聚力,最终在另一族群占据主导优势的社会现实中丧失民族赖以立足的自信心,变得自卑,甚至开始质疑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丧失种族的主体思识,危及自身的延续和文化传承。正是基于此,莫里森积极提倡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向传统文化回归,这种回归不仅是为了精神上的独立,重塑民族主体思识和独立精神,防止被白人群体同化和征服,同时也是时代、社会发展潮流中个人和种族追求自我认同的必然,是保持黑人这个种族完整性、独立性的关链。面对文化高度交流与融合的全球化时代,更加不能走向民族虚无主义,而是要通过振兴和传承本民族文化使得黑人种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文化与传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干年的精神积淀,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来说,它具有包容性和排他性两种主要机能,包容性有利于其顺应历史潮流发展,获得传承与延续,排他性则有利于民族传承的稳定。在不同的内外部条件下,这两种机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自身发展较为兴盛且健康时,包容性占据主导地位,在自身发展走向衰落或失去自信时,排他性占据主导地位,一旦排他性占据主导地位,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对本民族的传承和延续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莫里森在自己的著作中虽然积极提倡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和振兴民族主义,但是她也提出了这种向民族文化回归的路程要注思适度化,毕竞黑人民族文化因为与非洲本土文化离异时间太久,一旦激进很容易走向复旧而非回归,形成另一种排他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消极道路。所以,莫里森的适度回归显然是很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这也是为何她与彼拉多那种向极端化传统复旧产生矛盾的关链所在。彼拉多作为莫里森作品中黑人文化的代言人,其主张虽然也是回归黑人文化传统,但是她的回归是因为不敌白人主流社会文化侵袭转而走向极端守旧以保存本民族文化的故步自封、闭关自锁状态。从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传承来看,这种复旧式的回归显然并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想要真正实现黑人群体民族精神的振作与独立,就必须要在适度回归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以包容、开放、自信的姿态去吸收当前文化潮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振兴与超越,可以说,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个问题上,莫里森真正注思到了回归与再超越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了二者的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可以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莫里森的这种对于黑人种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辨证认知是十分正确的,她所控索出的民族发展道路正是中国文化中的兼收并蓄模式,她正是基于此才提出了适度回归传统民族文化的方针,将民族精神的独立、民族文化的振兴进行适度融合,为未来黑人种族的发展和延续寻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虽然从根本上这一主张并未摆脱民族主义情绪,带有强烈的反白人主流文化色彩,带有浓厚的黑人种族中心主义,但是从其价值取向上来说,她并未走入极端复旧的方向,还是十分可取的。在莫里森的认知中,白人主流文化还是处在被排斥的地位,其与黑人文化的对等融合并无可能,所以在关于两种文化的认知上她还存在一定弊端,这与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无疑并不十分符合,所以虽然在她所处的时代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符合文化潮流取向,对于黑人种族的民族文化振兴和精神独立而言缺乏可行性。
总之,托妮·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表达了自己对于黑人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观点,希望通过适度回归来实现民族文化的再超越,实现本民族的精神独立和民族文化传承,虽然在某些取向上存在盲目性,但是还是具有一定先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