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

2014-09-03余智华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3期
关键词:品德课意识教材

余智华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08-02

“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在传统教学观念下,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教师也是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问。课堂基本上是“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听得无精打采,教师上得有气无力,整个课堂毫无气氛,一片寂静无声。随着课改理念的推进和深化,要求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勇于提问,用问题带动学习积极性。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重引导、重设计、精心组织、从培养学生敢问和会问两个方面,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唤起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效性。

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按照皮亚杰(J.Piaget)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正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思维水平明显提高,逆向思维、逻辑推理、概念系统的归纳和推演等水平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说初中生已经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因此,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在于如何激发学生敢问,敢说。本人认为首先需要情景的创设和氛围的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有利于消除学生胆小、怕表达不清和错问的心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激活大脑的求知欲和问题意识。

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大胆发问、嘀咕质疑的声音不予重视或视为调皮、不守纪律等等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挖苦,这不仅破坏了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也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说,要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营造民主、自由、宽松且富有朝气的课堂氛围,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能力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空间,让师生间的互动给学生“安全感”和“自由感”,让他们敢说,敢问。

比如,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温馨家庭成长园地”第二框第二课时“社会离不开家庭”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和互相提问的方法来学习。首先,把六小组分成两大组,每组取一个名字(根据各班学生自愿情况快速商定),采用互相竞赛提问的方法。这个游戏的方法立刻让学生轻松活跃起来,为后面的提问做好了情绪情感准备。再如:“孝顺父母”一课,先给学生看一段“苹果树和男孩的故事”的视频,然后请同学根据这个视频先谈感受。学生的情绪进入状态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些感受拟出一个问题。

二、精心组织,激发兴趣,让学生会问

培养问题意识,不是不分时机地随便问,不是把过去的满堂讲变成满堂问,而是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提问的主要契机有三个:一是课初提问;二是课中提问;三是课尾提问。

1.课初提问。课初提问,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教材对话。比如说:《社会离不开家庭》,对于这个题目,启发学生拟问题。学生会自己拟出:“社会为什么离不开家庭呢?”“社会从哪些方面说离不开家庭?”等等。带着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进入自主学习阶段。还可以提示学生在预习阶段进行问题提炼。

2.课中提问:课中提问有两种情况,一种可以在一框题中,另一种可以在一课中。通常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课会有三个框题,采用第一种方法,就是在每个框题的学习过程中来提出问题。比如,在学习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课《公共生活注意规范》时,也有三个框题。学生在第一框学习时提出问题:药店是不是公共场所?这个问题就只是涉及到第一框题对公共生活概念的理解。第三框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问: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区别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涉及前面学过的两个框题内容。属于课中提问的第二种情况。

3.课尾提问:课尾提问,一是为了拓展教材,渗透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思想;二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就是说要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需要注意的是对课尾提问的处理,一定要有疑有解,不能为问而问。

三、反复训练,归纳提炼,提高问题质量

思想品德课经常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从思想品德课的角度讲清楚,讲请楚要表述的正确观点,内容及该观点适用的条件。但是初中生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往往提出的问题都是表面问题,达不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这就要教师的引导,教学上精心组织,多次或反复的训练,经常归纳提炼,学生就能自备其力而自致其如。为此,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分析教材的前后联系,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心中有数;第二,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多收集有关社会问题,对问题不可模棱两可;第三,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把“讲”变为“导”,启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重新认识问题,通过教师的“导”让学生自然切入问题主题,能较明确地表达思想品德的问题。

在提高问题质量的训练过程中,有时需要对教材顺序进行调整,甚至进行结合实际的处理。新课改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

思想品德课提高问题质量的训练还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问题能否利于导向书本的主要观点,二是问题语言的组织是否利于理解和思考,三是问题是否能结合现实生活。学生设计问题不大可能三个方面都兼顾,先训练学生将书本知识能概括并用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提高了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学生将问题结合现实生活,则需要对一些有思考能力的同学加以个别辅导。比如在前文提到的“社会离不开家庭”这一课时中,笔者发现一位同学在书上写了一个问题:说说现代社会的闪婚和闪离现象对于社会的影响。这个问题反映这个孩子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并且也有知识迁移能力,但这个问题太大,闪婚和闪离是两个概念,不利于其他同学回答,于是我和他个别交流,问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自己给出的答案,让他慢慢理解到这个问题还可以再具体一些,后来他修改成:现代社会出现了闪婚和闪离现象,请问如果一个人闪离会对其他人和社会有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显然更利于其他同学思考和回答。

从生活走向课堂,从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敢问、会问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策略。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进了师生的交流,特别是学生的提问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提问中享受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乐趣。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课意识教材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