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剧场设计与运营
2014-09-03卢向东
卢向东
2014年6月7日~14日,笔者至伦敦参加由英国剧场技术协会主办的2014年国际剧场工程及建筑会议(ITEAC 2014)。其间,笔者受邀作了一场关于中国现代剧场的舞台发展报告,并作为五位主要嘉宾之一参加了“未来剧场的20个想法”的讨论会;会后,重点访问英国皇家歌剧院(Royal Opera House)、皇家节日音乐厅(Royal Festival Hall)、阿德菲剧场(Adelphi Theatre)和天普剧场(Temple Studio)等4个剧场。这几个剧场的规模、类型、舞台形式及配置都有很大的差异,体现出英国剧场的多样性,和其作为世界表演艺术中心的价值。这是英国表演艺术和剧场发展的活力体现,也是英国的剧场体系架构合理的体现。
笔者在此分享对伦敦剧场设计与运营的感受,希望管中窥豹,为专家和业界人士提供参考。
一、4个剧院及舞台设施情况
1. 英国皇家歌剧院
英国皇家歌剧院位于柯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演艺区内,最早建于18世纪初,后经多次损毁再建,目前已是第三代,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一次建筑更新,此后的歌剧院仍然保留了19世纪时的立面、前厅和观众厅。其观众席由池座及四层包厢楼座组成,有2 256个座位。其观众厅已列入英国的剧场保护名单。作为英国著名的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院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享有盛誉,目前是英国皇家芭蕾、歌剧、管弦乐剧团常驻之地。
剧场及剧场艺术的扩散和发展基于文化交流,此外,大型剧场的兴建往往是国家之间文化竞争的产物。在19世纪重建时,这座豪华歌剧院的观众厅平面形式上采用典型的马蹄形,周边环绕多层包厢,当时主要用于演出意大利歌剧,这是意大利歌剧院在欧洲流行时的产物,其工程目标是与欧洲大陆的意大利歌剧院匹敌。19世纪,英国本土流行的戏剧形式主要是讽刺剧和情节剧,而歌剧院的兴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家之间的文化竞争的需要。这一点,延续至今,全世界兴建的大型歌剧院,都依然能看到这种期望的影子。这体现出各国表演艺术、剧场建筑艺术在文化交流和竞争的历史上充当的重要角色。
此次参观时,剧场舞台上正在排练一出歌剧,笔者主要参观了舞台的台上设施和台下设施。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舞台由主台、后舞台和一大一小的左右侧舞台构成,由于地段的限制,左右侧台并没有能做成对称的格局。此外,剧院还有巨大的布景组装空间。歌剧院后舞台的机械设施很特别,布置了一座巨大的桁车平台,这座桁车平台可以沿着轨道前后移动。除了方便高空作业,平台还是舞台的储藏空间。在平台之上,还有很多吊挂的槽箱,也是舞台的储物空间。
台塔的栅顶上布置了吊杆等台上舞台机械设备,虽然蔚为可观,但国内剧院已有太多的类似设施,所以并无新鲜感。而英国皇家歌剧院这种大规模的剧场和复杂机械配置的舞台,在英国的众多剧场中是少见的,就笔者所知,除了英国国家剧院等少数还有类似的规模和大型镜框舞台外,绝大多数的英国剧场都鲜有类似配置。这背后反映出英国的剧场和表演艺术的务实的特点。
2. 皇家节日音乐厅
目前,皇家节日音乐厅是“南岸中心”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拥有2 500多座的观众席,配置有大型管风琴,如此大型的音乐厅也是英国少有的。这里于1951年落成,二战后兴建的这座建筑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在那个时期的一些特征: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组合,使用混凝土、木材、玻璃等材料。建筑与室外广场、台阶有机结合。音乐厅因其是最早几个进行科学的声学设计的厅堂建筑而被载入史册。但是由于施工等问题,设计没有充分实施,所以曾因其音质不佳而受到批评。1981年,音乐厅成为第一个被列入保护建筑名单的二战后建筑,最近一次的建筑翻新是2007年,旨在改进音乐厅的音质和建筑的布局。
演奏台做了很多改进,以适应更多演奏者演出的需要。演奏台增设了可升降的大面积声反射板;为了方便进出,演奏台上空安装了可升降的灯桥,台面安装了11块升降台。这样演奏台可以形成多种形式,满足不同的演出需求。由于演奏台的规模大,其下部安装了升降设施,这些升降块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笔者参观时,正赶上工作人员往演奏台上搬运大型乐器,一侧小升降块先降到货运入口标高,工作人员将乐器搬入台面,然后升高至演奏台面标高;再将乐器平移至演奏的位置。
演奏台的上空有栅顶层,吊挂设备布置在这一层,演奏台上的多块声反射板通过吊挂机械调整高度、角度。同时,考虑到演奏台的多功能使用需求,这些栅顶上的舞台吊挂设施还能在进行多功能使用时发挥其他作用,如吊挂幕布、布景等。总之,(演奏台)舞台设施的设置,无论台下还是台上,都考虑了音乐厅的功能和表演艺术的需要。类似的音乐厅的机械配置,笔者在国内还没有见过。
音乐厅的观众席由池座和一层大挑台及两侧包厢组成,这种布局,既能保证一定的环绕感,同时也保证了绝大多数观众从正面观看——这为音乐厅的多功能演出(如歌舞、戏剧等)的观演留有余地。配合前面提到的演奏台上空的机械设施,这确实为该音乐厅的多功能使用提供一定的空间和灵活的设施准备。这是在剧场经营主导下的剧场空间和设施设计的一个案例。
3. 阿德菲剧场
位于伦敦西区(west end)演艺区的阿德菲剧场,是一座老旧的、颇有名气的小建筑。该剧场始建于1806年,200多年来,经历过4次重建、更新,目前的剧场是1930年开业的,1987年被列入历史保护建筑名单。19世纪早期,这座剧场以演出情节剧(melodrama)而著名,狄更斯的许多小说故事都被改编搬上了这座剧场的舞台。19世纪英国流行的讽刺剧bulletta也常在此演出。最近20年,该剧场主要演出音乐剧,著名音乐剧《芝加哥》(Chicago)曾在此驻演长达8年半,成为整个伦敦西区演出时间最长的美国音乐剧。目前,该剧场正在演出的音乐剧是《保镖》(The Bodyguard)。
就是这么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剧场,却淹没在沿街的建筑中:城市街道的不起眼处,是舞台的出入口。笔者从这里进入了舞台,随后看到的是非常老旧甚至简陋的舞台空间,整个舞台空间较小,两侧有一点侧台空间,过去使用过的手动吊杆的绳索,被保护在一层铁丝网内,需要时仍可使用,但是现在更新的台上机械很大程度代替了过去的老设备。对待老旧设备,剧场不是一拆了之,而是遵循保护和利用的原则。这充分反映了英国同行对待剧场及剧场设施时,尊重历史价值的态度。相比而言,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剧场时,笔者就发现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剧场被拆毁,遑论里面的老旧设施。endprint
为了适应演出的需要,这座剧场的舞台也加装了小型的升降台,单层的升降台安装在舞台面之下的一个很浅的基坑内(约1.5 m),简易的舞台设备也能适应其演出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观众厅,较小的空间内居然有两层大挑台楼座,目测座椅尺度较小,竟有1 200多座,让我们体会到英国真正的商业剧场的精髓。
在伦敦西区,据说绝大多数的剧场都是这一类,为了商业经营,业主尽可能降低设施的成本,增加观众席的坐席数。而且由于经营体制完善,这类剧场的运作都是比较成功的。
4. 天普剧场
最后,介绍一座具有实验剧场性质的设施:天普剧场。这座剧场因专门演出一部先锋性质的戏剧而出名。这出戏剧名为《淹死的人:好莱坞的无稽之谈》(The Drowned Man: A Hollywood Fable),其表演形式被称为闲逛表演(Promenade Performance)。
这个剧场就是为这出特殊的戏剧而设计的。剧场原本是一座老旧的仓库,根据戏剧设计成多层空间,每一层里都有很多场景,如酒吧、诊所、住宅、沙滩等等几十个场所。约28名演员,同时在多个场景演出,情节经过精心编织,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有关联,观众带着白色面具在黑暗的场景空间内,跟随着角色观看,而演员是不带面具的,演出的形式有对话、舞蹈、唱歌、音乐等。设计者在这些不同的场景内布置了很多道具,场内也藏有一些灯光设施和电声设施,但是几乎没有舞台机械。
在这里,剧场的空间被重新诠释,没有了特定的观众席,观众们跟随特定的角色不断地从一个场景走到另一个场景,体验着特殊的剧场空间和由此带来的新型的观演关系——一种紧密的互动和参与关系。当戏剧最后结束之时,所有演员和观众都被带到了一个较大的场景内,交代该剧的结局。观众们围坐在周围,报以热烈的掌声。由于剧情和场景设计的复杂和多样以及不同场景情节发展的同时性,剧场的空间特性得到新的诠释,观众也不太可能一次了解所有的剧情,需要多次观看才能掌握这出戏剧的全貌,这也激发了观众不断观演的热情。据悉,在这个剧场两年多的演出中,几乎是天天爆满,一票难求。除了工作日晚演出两场,周末更是加演且票价翻番。
从这部戏极其巧妙的剧场空间的构思,我们能够看到了英国剧场和戏剧业者的创新精神,以及他们对剧场和表演艺术内在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二、思考
1. 剧场、舞台及设施配置应各具特色
英国是世界剧场和表演艺术的先进国度,这里的演艺区闻名全球,拥有很完备的演艺产业。剧场的发展因应了其演艺产业。这4个剧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的剧场特征:表演艺术和剧场经营主导了剧场空间和设施配置,正是多样的表演艺术和经营方式,导致了剧场的多样性。高度的专业性和创新性渗透到了剧场的各个角落,剧场空间和设施都经过精心构置。舞台设计是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其根本的动力来源于表演艺术的需求,来源于舞台设计师对于演出功能的深刻理解,当然其设计根源于剧场的经营体制。表演艺术和经营正是维持剧场生命的根本动力。所以剧场的设计和建设应因地制宜,根据各自的演出运营需求而各具特色。反观国内剧场舞台及设施的雷同性,不顾后期经营,而一味追求大而全,值得我们深思。
2. 剧场改建中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在剧场建筑层面,可以看到英国剧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对待新旧剧场建筑的态度。这4个剧场的历史长短不一,最早的始建于200多年前,最近的落成于上世纪50年代,但是,她们因其建筑文化、艺术、历史价值,均被列入了英国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另一方面,剧场在建筑保护的同时,适时地对老建筑进行翻新,根据新的技术、艺术条件、功能需要等,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设施等进行改进,保证了剧场建筑能够延续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成为一座仅供参观的剧场遗址博物馆。目前,我国在兴建大量剧场建筑的同时,也在大量拆毁老旧的剧场建筑,很多富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老戏园子、甚至80年代兴建的剧场都被以更新的名义拆毁,这实在是巨大的浪费和错误。
3. 剧场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
英国的这几个剧场,无论其规模类型如何,都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并与周边的其他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结合,共同构成了伦敦市区文化、商业、旅游等产业的复合承载空间,成为这里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剧场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表演艺术的观演行为,则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日常的衣食住行那样,每日自然地发生,自然地进行。以英国皇家歌剧院为例,毗邻的柯文特花园是一个充满了城市生活活力的商业文化休闲地区,有著名跳蚤市场、咖啡馆、休闲广场,人们自由地在其中穿行,街头时时传来街头艺人悠扬的乐曲声,就在闲逛之中,你可能一不小心就进入了皇家歌剧院的大厅。剧场与周边的建筑如此亲密相融,与国内盲目追求剧场标志性的种种建筑有着巨大的反差。在这里,剧场不是高雅、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的殿堂。
同样,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皇家节日音乐厅,其周边是餐厅、下沉广场。音乐厅的外表与城市周围的其他建筑一起,和谐地构筑了城市的广场、台阶等外部空间,人们每日波澜不惊地生活在其中。
而天普剧场的那栋老旧建筑,更是街边一座毫不起眼的房屋,如不是其街边长长的等待入场的观众队伍,你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关注她。人群熙熙攘攘,车来车往。旁边是小商铺、餐馆等城市生活的设施。剧场如此地融合在其中,你很难想到这就是一座人气爆棚的剧场。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了过去老北京、老上海的那些戏园子:她们也是镶嵌在城市商业区的繁华街巷里,人们在那里品茶、聊天、听戏。剧场与城市、戏曲与生活,是那样紧密地结合着;而今天,这样的剧场正被巨大的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替代。这当中,我们是否需要反思呢?
剧场的根本属性,是人们精神、娱乐生活的空间。当属性被扭曲,丧失了其根本,而演变成为城市标志为主导的角色时,剧场可能就失去了真正的活力,而成为一座豪华的摆设。
(编辑 张 翔)endprint
为了适应演出的需要,这座剧场的舞台也加装了小型的升降台,单层的升降台安装在舞台面之下的一个很浅的基坑内(约1.5 m),简易的舞台设备也能适应其演出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观众厅,较小的空间内居然有两层大挑台楼座,目测座椅尺度较小,竟有1 200多座,让我们体会到英国真正的商业剧场的精髓。
在伦敦西区,据说绝大多数的剧场都是这一类,为了商业经营,业主尽可能降低设施的成本,增加观众席的坐席数。而且由于经营体制完善,这类剧场的运作都是比较成功的。
4. 天普剧场
最后,介绍一座具有实验剧场性质的设施:天普剧场。这座剧场因专门演出一部先锋性质的戏剧而出名。这出戏剧名为《淹死的人:好莱坞的无稽之谈》(The Drowned Man: A Hollywood Fable),其表演形式被称为闲逛表演(Promenade Performance)。
这个剧场就是为这出特殊的戏剧而设计的。剧场原本是一座老旧的仓库,根据戏剧设计成多层空间,每一层里都有很多场景,如酒吧、诊所、住宅、沙滩等等几十个场所。约28名演员,同时在多个场景演出,情节经过精心编织,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有关联,观众带着白色面具在黑暗的场景空间内,跟随着角色观看,而演员是不带面具的,演出的形式有对话、舞蹈、唱歌、音乐等。设计者在这些不同的场景内布置了很多道具,场内也藏有一些灯光设施和电声设施,但是几乎没有舞台机械。
在这里,剧场的空间被重新诠释,没有了特定的观众席,观众们跟随特定的角色不断地从一个场景走到另一个场景,体验着特殊的剧场空间和由此带来的新型的观演关系——一种紧密的互动和参与关系。当戏剧最后结束之时,所有演员和观众都被带到了一个较大的场景内,交代该剧的结局。观众们围坐在周围,报以热烈的掌声。由于剧情和场景设计的复杂和多样以及不同场景情节发展的同时性,剧场的空间特性得到新的诠释,观众也不太可能一次了解所有的剧情,需要多次观看才能掌握这出戏剧的全貌,这也激发了观众不断观演的热情。据悉,在这个剧场两年多的演出中,几乎是天天爆满,一票难求。除了工作日晚演出两场,周末更是加演且票价翻番。
从这部戏极其巧妙的剧场空间的构思,我们能够看到了英国剧场和戏剧业者的创新精神,以及他们对剧场和表演艺术内在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二、思考
1. 剧场、舞台及设施配置应各具特色
英国是世界剧场和表演艺术的先进国度,这里的演艺区闻名全球,拥有很完备的演艺产业。剧场的发展因应了其演艺产业。这4个剧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的剧场特征:表演艺术和剧场经营主导了剧场空间和设施配置,正是多样的表演艺术和经营方式,导致了剧场的多样性。高度的专业性和创新性渗透到了剧场的各个角落,剧场空间和设施都经过精心构置。舞台设计是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其根本的动力来源于表演艺术的需求,来源于舞台设计师对于演出功能的深刻理解,当然其设计根源于剧场的经营体制。表演艺术和经营正是维持剧场生命的根本动力。所以剧场的设计和建设应因地制宜,根据各自的演出运营需求而各具特色。反观国内剧场舞台及设施的雷同性,不顾后期经营,而一味追求大而全,值得我们深思。
2. 剧场改建中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在剧场建筑层面,可以看到英国剧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对待新旧剧场建筑的态度。这4个剧场的历史长短不一,最早的始建于200多年前,最近的落成于上世纪50年代,但是,她们因其建筑文化、艺术、历史价值,均被列入了英国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另一方面,剧场在建筑保护的同时,适时地对老建筑进行翻新,根据新的技术、艺术条件、功能需要等,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设施等进行改进,保证了剧场建筑能够延续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成为一座仅供参观的剧场遗址博物馆。目前,我国在兴建大量剧场建筑的同时,也在大量拆毁老旧的剧场建筑,很多富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老戏园子、甚至80年代兴建的剧场都被以更新的名义拆毁,这实在是巨大的浪费和错误。
3. 剧场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
英国的这几个剧场,无论其规模类型如何,都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并与周边的其他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结合,共同构成了伦敦市区文化、商业、旅游等产业的复合承载空间,成为这里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剧场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表演艺术的观演行为,则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日常的衣食住行那样,每日自然地发生,自然地进行。以英国皇家歌剧院为例,毗邻的柯文特花园是一个充满了城市生活活力的商业文化休闲地区,有著名跳蚤市场、咖啡馆、休闲广场,人们自由地在其中穿行,街头时时传来街头艺人悠扬的乐曲声,就在闲逛之中,你可能一不小心就进入了皇家歌剧院的大厅。剧场与周边的建筑如此亲密相融,与国内盲目追求剧场标志性的种种建筑有着巨大的反差。在这里,剧场不是高雅、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的殿堂。
同样,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皇家节日音乐厅,其周边是餐厅、下沉广场。音乐厅的外表与城市周围的其他建筑一起,和谐地构筑了城市的广场、台阶等外部空间,人们每日波澜不惊地生活在其中。
而天普剧场的那栋老旧建筑,更是街边一座毫不起眼的房屋,如不是其街边长长的等待入场的观众队伍,你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关注她。人群熙熙攘攘,车来车往。旁边是小商铺、餐馆等城市生活的设施。剧场如此地融合在其中,你很难想到这就是一座人气爆棚的剧场。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了过去老北京、老上海的那些戏园子:她们也是镶嵌在城市商业区的繁华街巷里,人们在那里品茶、聊天、听戏。剧场与城市、戏曲与生活,是那样紧密地结合着;而今天,这样的剧场正被巨大的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替代。这当中,我们是否需要反思呢?
剧场的根本属性,是人们精神、娱乐生活的空间。当属性被扭曲,丧失了其根本,而演变成为城市标志为主导的角色时,剧场可能就失去了真正的活力,而成为一座豪华的摆设。
(编辑 张 翔)endprint
为了适应演出的需要,这座剧场的舞台也加装了小型的升降台,单层的升降台安装在舞台面之下的一个很浅的基坑内(约1.5 m),简易的舞台设备也能适应其演出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观众厅,较小的空间内居然有两层大挑台楼座,目测座椅尺度较小,竟有1 200多座,让我们体会到英国真正的商业剧场的精髓。
在伦敦西区,据说绝大多数的剧场都是这一类,为了商业经营,业主尽可能降低设施的成本,增加观众席的坐席数。而且由于经营体制完善,这类剧场的运作都是比较成功的。
4. 天普剧场
最后,介绍一座具有实验剧场性质的设施:天普剧场。这座剧场因专门演出一部先锋性质的戏剧而出名。这出戏剧名为《淹死的人:好莱坞的无稽之谈》(The Drowned Man: A Hollywood Fable),其表演形式被称为闲逛表演(Promenade Performance)。
这个剧场就是为这出特殊的戏剧而设计的。剧场原本是一座老旧的仓库,根据戏剧设计成多层空间,每一层里都有很多场景,如酒吧、诊所、住宅、沙滩等等几十个场所。约28名演员,同时在多个场景演出,情节经过精心编织,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有关联,观众带着白色面具在黑暗的场景空间内,跟随着角色观看,而演员是不带面具的,演出的形式有对话、舞蹈、唱歌、音乐等。设计者在这些不同的场景内布置了很多道具,场内也藏有一些灯光设施和电声设施,但是几乎没有舞台机械。
在这里,剧场的空间被重新诠释,没有了特定的观众席,观众们跟随特定的角色不断地从一个场景走到另一个场景,体验着特殊的剧场空间和由此带来的新型的观演关系——一种紧密的互动和参与关系。当戏剧最后结束之时,所有演员和观众都被带到了一个较大的场景内,交代该剧的结局。观众们围坐在周围,报以热烈的掌声。由于剧情和场景设计的复杂和多样以及不同场景情节发展的同时性,剧场的空间特性得到新的诠释,观众也不太可能一次了解所有的剧情,需要多次观看才能掌握这出戏剧的全貌,这也激发了观众不断观演的热情。据悉,在这个剧场两年多的演出中,几乎是天天爆满,一票难求。除了工作日晚演出两场,周末更是加演且票价翻番。
从这部戏极其巧妙的剧场空间的构思,我们能够看到了英国剧场和戏剧业者的创新精神,以及他们对剧场和表演艺术内在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二、思考
1. 剧场、舞台及设施配置应各具特色
英国是世界剧场和表演艺术的先进国度,这里的演艺区闻名全球,拥有很完备的演艺产业。剧场的发展因应了其演艺产业。这4个剧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的剧场特征:表演艺术和剧场经营主导了剧场空间和设施配置,正是多样的表演艺术和经营方式,导致了剧场的多样性。高度的专业性和创新性渗透到了剧场的各个角落,剧场空间和设施都经过精心构置。舞台设计是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其根本的动力来源于表演艺术的需求,来源于舞台设计师对于演出功能的深刻理解,当然其设计根源于剧场的经营体制。表演艺术和经营正是维持剧场生命的根本动力。所以剧场的设计和建设应因地制宜,根据各自的演出运营需求而各具特色。反观国内剧场舞台及设施的雷同性,不顾后期经营,而一味追求大而全,值得我们深思。
2. 剧场改建中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在剧场建筑层面,可以看到英国剧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对待新旧剧场建筑的态度。这4个剧场的历史长短不一,最早的始建于200多年前,最近的落成于上世纪50年代,但是,她们因其建筑文化、艺术、历史价值,均被列入了英国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另一方面,剧场在建筑保护的同时,适时地对老建筑进行翻新,根据新的技术、艺术条件、功能需要等,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设施等进行改进,保证了剧场建筑能够延续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成为一座仅供参观的剧场遗址博物馆。目前,我国在兴建大量剧场建筑的同时,也在大量拆毁老旧的剧场建筑,很多富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老戏园子、甚至80年代兴建的剧场都被以更新的名义拆毁,这实在是巨大的浪费和错误。
3. 剧场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
英国的这几个剧场,无论其规模类型如何,都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并与周边的其他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结合,共同构成了伦敦市区文化、商业、旅游等产业的复合承载空间,成为这里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剧场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表演艺术的观演行为,则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日常的衣食住行那样,每日自然地发生,自然地进行。以英国皇家歌剧院为例,毗邻的柯文特花园是一个充满了城市生活活力的商业文化休闲地区,有著名跳蚤市场、咖啡馆、休闲广场,人们自由地在其中穿行,街头时时传来街头艺人悠扬的乐曲声,就在闲逛之中,你可能一不小心就进入了皇家歌剧院的大厅。剧场与周边的建筑如此亲密相融,与国内盲目追求剧场标志性的种种建筑有着巨大的反差。在这里,剧场不是高雅、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的殿堂。
同样,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皇家节日音乐厅,其周边是餐厅、下沉广场。音乐厅的外表与城市周围的其他建筑一起,和谐地构筑了城市的广场、台阶等外部空间,人们每日波澜不惊地生活在其中。
而天普剧场的那栋老旧建筑,更是街边一座毫不起眼的房屋,如不是其街边长长的等待入场的观众队伍,你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关注她。人群熙熙攘攘,车来车往。旁边是小商铺、餐馆等城市生活的设施。剧场如此地融合在其中,你很难想到这就是一座人气爆棚的剧场。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了过去老北京、老上海的那些戏园子:她们也是镶嵌在城市商业区的繁华街巷里,人们在那里品茶、聊天、听戏。剧场与城市、戏曲与生活,是那样紧密地结合着;而今天,这样的剧场正被巨大的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替代。这当中,我们是否需要反思呢?
剧场的根本属性,是人们精神、娱乐生活的空间。当属性被扭曲,丧失了其根本,而演变成为城市标志为主导的角色时,剧场可能就失去了真正的活力,而成为一座豪华的摆设。
(编辑 张 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