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都的秋》:看他寻美的滋味

2014-09-03鹿华

课外语文·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

鹿华

【摘要】本文以高中教材选取的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为研究文本,进行文本思考,思考《故都的秋》一文所具有的的美感。秋,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里,是个悲情的范畴;虽然也有黄金时节收获的寓意,但悲情依然是那些文人墨客们惯常表现的主流。但郁达夫先生对秋意的艺术美的热爱,丝毫没有悲情、愁闷的颓废气息。同时在教学中也提醒教师应把郁达夫先生积极追求、寻取美的乐观精神传达给学生。

【关键词】《故都的秋》;美的滋味 ;美的深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寻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重读郁达夫先生《故都的秋》,别有一番滋味:曾经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一开始就被郁达夫先生不远千里寻美的精神感动着;现在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将郁达夫先生积极追求、寻取美的乐观精神传达给我的学生。秋,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里,是个悲情的范畴;虽然也有黄金时节收获的寓意,但悲情依然是那些文人墨客们惯常表现的主流。更别说是“故都”的秋,从字面和情感上又增添了一番怀旧、悲凉的趣味。“故”意味着逝去的回忆,远去的象征。因为作家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秋本来就是充满着时间意味的,可在作家的意识里,也有了空间的限制与区别。十余年了,依然偏爱着故都的秋,貌似他对江南的秋的确颇有微词。“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时常多雨而少风。”他又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作家说得如此直露和明白,难道他真的不明白这样直截了当会伤害艺术的中和之美吗?

细细想来,这些浅显的道理我们的作家怎么能不明白呢?但是,他实在是诚心诚意地、毫无保留酷爱着故都的秋,丝毫不恐惧时间的流逝,丝毫不担心空间的距离。他故意把浓浓的秋意说出来,更是毫不顾忌地把对故都秋深爱的程度说出来。于是,我们感受到的是作家对秋意的艺术美的热爱,丝毫没有悲情、愁闷的颓废气息。正是作家勇敢地将“悲秋”命题的固定意味强力地打破,我们便深深地被他的正能量感染、熏陶着。

二、真正的美感:敢于用生命去替换

文末最后的一句话极其令我们动容,“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在作家描绘了北国的秋天后,转而叙写了许多文人诗词的事,拉拉杂杂写了一气。比了又比,“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夸了又夸,终于忍不住了,给出了自己最强劲有力的赞誉。生命之于我们,是一切的一切,是根底的根底,好好的安乐于世,谁又愿意轻易的舍去。我们再从三分之二到三分之一的数量关系上判断,也能感受到这种并不等量的换算。我们也许会隐隐约约觉着其中有某种说不清楚的差距,但我们能感觉着作家毫不犹疑地做着这件事,他一直也觉得“值”。在世俗的眼光里,舍弃物质来换取精神满足本来就是一件神圣而高尚的事。在这里,我们反倒因为作家愿意用生命换赏秋的意味,便也欣赏了这别致的美丽。

三、树的意识:藏着美的深意

再倒回中间的文段去,我们看到作家在多处描写到树,并且不遗余力地张扬着北方树的意识。虽然作家也言到了花,可我们依然可以感到在其中树所占据的比例。他多处提到了槐树,“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天的点缀”;又一一的列出了果树的名字,“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他也赞扬,“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他其实老早就干脆地说了,“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其实作家在强调树的时候,并没有忘记花、草、虫的存在,比如提到了牵牛花及槐树的落蕊,也提到了秋蝉、蟋蟀的叫声。我们再读到他后边的平铺直叙,“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家要的就是这份淋漓尽致,表露的就是这层毫无保留的意识。他明白地标明了自己的身份——中国文人,这一身份注定了他情感上遭遇的孤寂与文化上承担的顾及,饱受牵缠的他要的就是一份情感上的无所羁绊、酣畅淋漓。

可是,为什么作家要多次、花大工夫提到北方的(果)树呢?只能设想,假如作家认定江南是一片春意盎然的话,那北方的境况则要显得悲远、寥廓一些。而树在空旷、荒野的世界里,总显得高大挺拔一些,这与作家的气质类型也是相符合的。“树”这一景物符号的出现,意味着作家强调在故去、老旧的世界里需要一些现实的东西来进行标注。而后面提到了果树,意识着果实丰盛的时间,总之是作家内在心理动态的外在反应。

虽然有的学者折中地说,“郁达夫的这篇散文,其特点恰恰就在于他写出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故都深处的恬静心态。在以悲凉为底色的秋景中,作者能发现种种充满暖意的细节以及故都市井中一副副悠然自得的秋景图。”[1]但是通过我们的分析看来,这篇美文首先展现给我们的是他男子的刚毅气质,用生命寻美的勇气,享受美的情怀;而悲凉意味的那一部分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于是,我们采取孙绍振老师的说法,“本文认为,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表现了一种悲凉美,而在趣味上与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所展现的俗趣不同,《故都的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雅趣和俗趣的交融,但这种交融并没有贯穿到全文之中,在某些地方雅趣超过了俗趣。”[2]

参考文献

[1]余岱宗. 论《故都的秋》的审美趣味[J]. 福建论坛,2006(2).

[2]孙绍振. 《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J]. 福建论坛,2006(2).

(编辑:刘 影)endprint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导读思练写”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用“还原法”解读《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