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讨论

2014-09-03王璐

课外语文·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高中语文

王璐

【摘要】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最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新课改以后的高中语文教材,在选择诗歌方面对人文关怀更为侧重,我们从高考语文的出题情况也可以看出诗歌鉴赏被重视。所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意义深远。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读鉴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之后,高中语文教材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在教材内容还是在教材编排方面。在教材中经过精选而编排的诗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更为侧重。然而在具体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都对诗歌学习没兴趣,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而也导致了不理想的教学现状。

一、读:结合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1]这就是对“读”的重要性的很好诠释,诗歌学习离不开朗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的过程往往也是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审美的过程。对于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氛围也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因此,在诗歌教学时,一定要重视诵读,并且是要有感情地诵读,同时教师要做好从旁指导工作,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水平。

(一)情境的创设

情境教学是教师所提倡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情境具有生动形象性,比较能将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出来,这一点比较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探究诗歌艺术的能力,最终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例如《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歌的学习,这首诗歌的语言很具有形象性,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同名音乐,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想象诗中之景、诗中之情,而音乐自身具有的优美旋律很容易就能感染学生,进而诱发学生的朗诵欲望。

(二)朗读的贯彻

学习诗歌离不开朗读这一重要途径,要将朗读贯彻诗歌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加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中之情,尽可能地将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起来。我国的古典诗歌节奏比较鲜明,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类诗歌时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进行,朗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读出诗中之情、诗中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产生如入其境之感。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篇诗歌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向同学们做示范朗读,接下来再指导学生自己去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将诗中所传达的诗人情感朗诵出来,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要从旁指导,讲述的话语可以采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出祖国数百年来的疾苦。

二、鉴:斟酌字句,品鉴诗歌韵味

诗歌的语言精致而凝练,是诗人们字斟句酌的结果,一字一句都经历了诗人的千锤百炼。诸如我们经常提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千古名句。这将诗人炼字的艰辛都给我们展现出来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魅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优美字句认真斟酌,培养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品鉴字词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尤其是其中运用到的“穿”和“惊”两个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究。这仅仅简单的两个字就可以令人读之便能感受到山势之险峻,体会到波浪对岩石冲击之汹涌澎湃。在晏殊的《蝶恋花》中,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就可以从关键字词入手。例如这个“凋”字,让学生体会到这一字在“昨夜西风凋碧树”中运用之妙,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换成其他字,再做比较,还是发现原著中的“凋”字更能表达出秋天的瑟瑟与萧条以及作者心中所蕴藏的悲凉之情。

(二)品鉴名句

名句往往能最好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且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艺术的美感往往在此尽显,此外还常常会有画龙点睛之效果。但也不是学习的每首诗歌当中都存在名句,也有一首诗中有好几句名句。通常短诗的名句也就是其意蕴所在,所以要重视赏析名句。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应该是赏析的重点,因为这两句是全篇的主旨。

三、品:品味意境,走入诗歌生活

诗歌往往流露出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而诗所表达的意蕴往往是很深远的。我们刚开始读诗歌的时候,就应该能感受到一定的思想情感,可是其全部意蕴还需要深入地慢慢地品味。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要“由外入内,由浅入深”地感受其意蕴[2]。赏析诗歌,不能忽略了蕴含在诗歌意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意蕴,这样才可能深刻理解诗歌内容和深入感知诗中之情感。

(一)解读原诗

诗歌的句法与散文不同,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地点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古典诗歌,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还运用到了一些典故,或是涉及诗人的生平经历、社会背景等。这样没有教师的点拨,学生全凭自己的猜想是难以真正理解诗歌大意的。高中语文教学所选取的基本是名篇,书上也都有对难点的标注。所以,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准备,课堂上认真听讲、多读几遍,就能整体地感知诗歌了。

(二)品味意境

意境一般蕴含在抒情性作品之中,它是一种审美想象空间的体现。所以学生在学习中要充分想象诗歌里描绘的画面,品味其中的意境,这样才能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教师可让学生闭上眼睛,引导其联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子中描绘的意境,对于这些优美的画面,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四、结语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诗歌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此有非常大的贡献意义。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如今诗歌教学现状的不理想。目前的诗歌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长远发展的目标,侧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素养、审美体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江超.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浅见[J].语文教学通讯,2012(05).

[2]曾凡娟.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下),2009.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