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阅读教学中拓展与延伸的误区剖析与策略研究

2014-09-03范晓桦

课外语文·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延伸拓展语文教学

范晓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语文教学不仅是讲授完一节课的内容,而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学习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起点,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正是依据语文学科这种综合性特点,对学生思维广度、灵活程度的训练,由课内向课外,对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百利而无一害。

【关键词】语文教学;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思维无限,教学过程中怎能没拓展?“拓展”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时尚,一节课上完没点儿拓展延伸仿佛对不住自己或是学生,把“拓展”当成了“必修课”,因而出现了以下一些情况:

一、只注重花哨形式,远离了语文目标

在上朱自清的《春》时,最后为了和单元后综合实践相结合,我和同学们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在同学们的要求下还把音乐老师也请来,到“唱春天”这一个环节时,歌声此起彼伏,热热闹闹,音乐老师还不时纠正同学们的跑调。一堂课下来,歌唱水平提高不少,可突然发觉描写春天的歌词倒没记住多少。

课后反思,跑调了又怎样呢,春天的优美歌词读出来也可以呀。我们上的是语文课又不是开演唱会呀,这样的热闹,反而冲淡了这次教学的主题。

二、课堂拓展题数量失控,洋洋洒洒

在上《小石潭记》这课时,只因想不好如何拓展,于是查阅许多参考资料,找到了不少拓展题目,如:根据文本画一系列的小石潭简图;根据小石潭的风景图片,设计一句旅游景点广告语;借鉴文本写法,写写家乡的小河,200字左右;把学过的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名句摘录,选择一二则加以赏析;阅读《龙湫》与《小石潭记》,比较两者异同……一时之间难以取舍,东挑西选从中找了三个拓展题让同学们做,可十几分钟过去,同学们做做这个,又考虑那个,有些人一题也没有完成。

课后发现,其实可以让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喜爱,选择其中的一题完成即可,那样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完成了拓展任务,也能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兴趣及认知水平。而这次堆砌如山的拓展,抹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将学生置于一个迷惘的境地,显得很失败。

三、有的拓展违背文意,曲解价值的取向

上《小石潭记》这一课时,在拓展环节中让学生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学生通过讨论,根据“隔篁竹”“伐竹取道”等设计了一些景点名称,并对景点一一作了解说。如果单从“创新”的标准来衡量,解读是成功的。可再细一想,作者极尽笔墨精细刻画大自然的秀丽风光,并非只对山水的客观描写,而是在字里行间贯注着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欣赏文本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张力,从而培育学生文化、文学素养。而用现代旅游的观点解读文本,学生在新鲜刺激中完成了对文本的学习,看似思维得到了训练,其实偏离了对文本的审美主题。无法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所以我想告诫自己及像我一样的老师,阅读教学中悠着点拓展,实在地延伸。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能根据课文所学,主动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若没有这一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难以形成了。让我们在追赶流行的同时,更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拓展延伸时,把握住“语文性”这个方向,以对教材文本的掌握为前提;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教学氛围,并注意体现拓展的难度和容量的合宜性,从而让拓展延伸“随风潜入夜”般自然地融入每个环节中。课堂中好的“拓展”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成为这节课的生命线。但是否所有拓展都是有效的呢?只有为增强学生的文本体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环境,训练学生思维品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设计的环节才是有效、有价值的拓展与延伸。根据这一原则,我认为课堂中的拓展一般可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等角度着手把握好拓展的方向,我们可以这么做:

(一)故事情节延伸,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们设想当菲利浦夫妇看到了衣装革履的于勒时会怎么说呢?他们的态度会怎样?让同学们续一篇“再见于勒”的小作文。同学们跃跃欲试,想把自己对资本主义社会那种赤裸裸金钱关系的了解进一步深刻展露,所收到的效果也不错。

学习《看云识天气》时,首先带领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观察云的形态变化、色彩变化,然后提问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有什么科学依据等,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二)抓住文本,深挖主题,让学生进一步感知

有效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拓展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教师不能将拓展环节当作“卖点”来卖弄才思。拓展内容和形式一个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没有什么印象,起不到良好教学效果。只有紧扣文本,深挖主题,设计切合文本的延伸环节,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本内容。

余映潮老师设计的《小石潭记》课后拓展环节,让学生将一组带“清”的近义词扩展成句子来表达对小石潭之美的欣赏。比如“清新、清凉、清秀、清越、清澄、清澈、清寂”等等,然后让学生从文章里任选一个地方说一句话,必须用一个含“清”的词,任选一个词都可以。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到了这样的答案:“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冷”的,作者的心境是“清寂”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景物多么“清秀”、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余映潮老师的设计处处指向文本,处处是在深挖文本的审美内涵。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够欣赏到文本所描绘的“美景”,又能够体会到“景”中所融之情。

(三)从文本的作者入手,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

每个作家都有各自风格,而这种风格大多固定。当看到曾学过的一位作家的另一篇文章出现,学生会有熟悉感,整理这位作家的内容,对学习手头文本会有很大帮助。endprint

学习《风筝》,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引出对鲁迅的介绍,回顾学过的课文,引起知识牵联,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要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自然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教学过程也必然高效。

同样在学《孔乙己》时,从“孔乙己”不是真名,只是一个绰号而已,联想到鲁迅笔下的一些小人物,如阿Q、阿长、祥林嫂、杨二嫂……其实都没有完整或真正名字,而鲁迅正是借笔下小人物的坎坷一生来批判当时社会种种不良现象。

(四)找准切入口,对文本进行深究,抓住“细枝末节”

一位特级教师说过,文本是由细节组成的,把握好细节就能解读文本。生动传神的词语?人物个性化语言?画龙点睛的句子、使用恰到好处的修辞等?从关键性细节突破,“窥一斑而知全豹”,使教学落到实处,其实拓展也可从文本的细节入手。我们可以用文中的词语造句,照着文中的修辞、描写等仿写一些片段、句子。我们可以用文中插图构思出文本中没有的人物、景物描写。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方式为文本取一个包含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题目。

(五)以身作则,导入激趣,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

初一第一堂语文课,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你心目中的语文是怎样的?在学生思考后,我背诵了一段话:“人说语文是那名城古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荒郊野外随风飘散的蒲公英;语文是无声的冷月,语文是静谧的荷塘……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然后告诉学生“我的语文是晨起衣衫窸窣的轻盈,是午后荫下蝉鸣的欢快,是月下独酌咂舌的充实,是床头灯下阅读的惬意,是冥思遐想的闲适,是静静聆听的享受,是击打键盘的快感,它是指间的舞蹈、嘴角的抿笑、发丝在风中飘扬的旷达。我的语文平凡到穿越生命的历程,却让你不知不觉。”一时之间,学生兴趣高涨,也想动笔写上几句,而第一次作文《我喜欢这样的语文课》,不少同学也确实写出了真情感。

当然,拓展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讨论、演讲、听音乐、虚拟会议、小品表演等,每节课都给学生新奇,让他们感受语文课堂是如此地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同时拓展能成功,给足文本研读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

拓展与延伸必须根植于文本与学生实际,决不可不求实效,失去了教学重心。因此,教师要在“适度”二字上悠着点,深刻理解文本主题,把握思维训练的大方向,坚持文情、文理、人生价值、社会道德等与文本紧密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多项和高质量的互动,既让我们的语文课成为解读文本的理智启迪课,又能成为学生深受启发感染的人文成长课。

(编辑:唐荣波)endprint

猜你喜欢

延伸拓展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