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导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014-09-03薄爱敬

教育界·下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高职

薄爱敬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社会需求标准逐年提高,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人才脱节的矛盾日益凸显,制约了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也造成了高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为此,高职院校在分析现阶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必须探索构建以需求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社会需求导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也日趋加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与社会需求难以满足的矛盾日趋突出。面对现实挑战,高职院校必须构建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需求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一、高职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采取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基础上,由政校企等多方共同参与并组织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已经在各高职院校几乎全面铺展开来。并取得了较明显的实效。

2. 以突出专业特色和工学结合的基本理念整体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各专业都具备不同的特点,所以各院校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各具特点,但最根本的理念是一致的,即都要以根据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综合技能为目标,课程体系的组织和构建遵循“岗位标准、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原则,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按照人才培养工作密切与企业合作、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来培养学生。

3.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是较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场所,也是讲企业文化、企业资源与学校教育融合的重要根据地。通过政府投入、企业捐资、学院自筹和校企共建的四方协同创建的集教学、科研、培训、技术服务与技能鉴定多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成为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和保障条件。同时,众多的高职院校通过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有力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1. 流于形式,忽略本质

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处在被动的情况下进行,为了改革而改革,没有事先设计好目标要求,导致看似热闹,形式化严重,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解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不能收到实效。

2. 习惯模仿,忽视创新

高职教育习惯了模仿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学科本位的倾向依然明显,虽然形式上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改变,但仍忽视了高职教育更应突出其应用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的能力为本位的特色。从课程的设置到授课、考核都过分地强调了致使的系统性和学科性而忽视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

3. 注重学校,忽略企业

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法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的现实瓶颈,突出学校本位,忽视行业企业的需要,良性的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形成。许多校企仅是一次性行为,缺乏与企业的全面、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仅限于向学校招收毕业生,并没有直接参与所招学生的直接培养过程。这些都弱化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多高职院校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的作用非常有限,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学校教育的滞后性问题依然无法克服。

三、现阶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高职教育严重缺乏实践这一重要环节,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而难以实现成功或满意就业,存在以下问题。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关系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成败。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大、层次高、学科综合性强,在类型上重视学术而轻视技术的应用,原有的含糊趋同,定位不清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造成无法准确体现自己院校应有的独有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特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特色而失去竞争力。不能实现高质量地就业。

2. 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科学

目前,部分的高职院校缺乏统筹规划设置专业,在设置专业时预见性不强,众多专业的设置口径狭窄,专业的设置过细,各专业之间泽渭分明,造成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通,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专业设置得不合理,进而导致课程的设置大同小异,缺少交叉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缺少创新;专业课的设置中呈现理论课及课堂教学较多而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占课程比重较少,且选修课少,专业课多的局面。

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创新能力的实现和培养也受到直接的影响。

3. 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有些高职院校在突出专业素质培养的理念影响下,重点强调了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质量,而呈现重视智商而轻视情商的培养,对于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处理人情世故、办事能力、融合沟通能力、从业素质能力等人文精神缺乏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的评价也非全方位和多元化,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各种文化和思想观念、价值观等多元化的要求,也不能实现具有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四、探索基于需求导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1.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各类教育层次的学生竞争中具有自己的优势,必须在特色上下功夫。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专业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空间”的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前提是必须将社会需求放在中心地位,培养满足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既具有必要够用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毕业生,在专业建设、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质量保证上做足文章。endprint

2. 变革人才培养方式

(1)深度调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及方向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依据应在广泛和深度调研所在院校的区域经济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量而确定。也可以依据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纲要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分析预测发展趋势,确定开设的专业和专业方向。

(2)构建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在专业设置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摒弃片面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观念,以突出能力培养,知识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调整,突显丰富的课程类型,多方位满足不同个性学生发展需求,构建有利于培养合格高职高专人才的课程体系。如可采用不同的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开发、设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也可以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如在服务业在逐步增加的地区的高职院校可增加服务运营、营销等课程,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3)拓宽产学研结合范围,构建需求导向的教学实践体系

为了实现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相一致的目标,应重点突出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创业中心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形式丰富不同的实践需求。建立以社会各行业专家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进行参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广泛听取各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建议和指导,密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采取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保证学生实践性课程的全面开展,拓宽产学研结合范围。

(4)建立毕业生跟踪教育机制

由于产业及管理升级所导致的新的的工作知识和技能,毕业生也难以应对。为此,通过建立毕业生跟踪教育机制,如派教师走访毕业生所在的企业,指导毕业生适应就业的教师寻访制度,也可校企双方共建技能培训班,由教师或企业高管负责在学校或在企业授课,大大有利于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改进在校生的教学内容,使培养人才更贴近企业的需求。

3. 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在需求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为依托。要求教师同时具备浓厚的理论教学能力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成为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可通过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参加职业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来提高高职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通过引进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为职业院校兼职“双师型”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实践教学的功力和底蕴。也可采用校企双方定期交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促进教师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更新。

4.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为适应时代对人才标准的变化,高职院校培养的不仅要具备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进入社会所必需的融入社会能力、抵抗挫折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更不能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爱岗敬业、服务意识的培养融入综合素质的专业教学之中,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竞争向上的意识,良好的组织纪律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5. 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1)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评价中,改变原有的一元化为教学、实习、实训综合测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评体系。考核的测试点定位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积极尝试面试、报告、模拟操作、行为评价、口试等考核方式,并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作为评价重点。考核也可由期末统一考核改为成将学生成绩分解细化到学生整个学期的平时表现的各项考察之中,并把平时表现作为成绩评定的重点;考试内容也可划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性考试,将理论考试由专业教研室统一规划命题考察,实践性考试交由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实训基地相关行业人员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也可采用毕业设计和答辩的方式进行毕业考试的综合评定。

(2)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得到社会和行业的认可,就必须健全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堂和企业实训的教学环节,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根据考核阶段性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由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在学生毕业前的综合性评价,使培养的学生更吻合企业的需求,更贴近社会需求。总之,构建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全方位的评价标准,完善社会评价、学校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结构,形成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及个性发展又有利于学校管理和改革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高职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