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女大学生实行社会性别教育的思考

2014-09-03张金凤

教育界·下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张金凤

【摘 要】性别教育是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的工作。本文分析了开展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的意义,对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分析。

【关键词】社会性别教育 女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性别社会学与女性主义快速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它们从社会性别这一核心概念出发,将社会性别作为不同于生理性别的视角来考查人类的性别不平等状况,致力于消除、减缓因社会性别而造成的社会分化与矛盾。社会性别学与女性主义的日益成熟,使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笔者提供了基本概念术语。性别角色、性别社会化、性别认同、性别分工、性别发展、性别歧视、职业性别隔离等等,这些概念在性别社会学中都具有较完善的定义,它们和人生哲学中的理想、人生价值、自由、幸福及励志话语中的人生定位、适应、素质、成功等概念,一起构成了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课程的概念体系。其次,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撑。性别角色理论、性别差异理论,自由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后女性主义、第三世界的女性主义等理论为课程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支撑与现成命题。再次,社会性别视角下以女性为主体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基于大量的社会事实与具体案例,这为课程提供了大量素材。将之纳入课程的内容范围之内,可使课程展现出更广阔的社会视野与理论空间。

二、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的基本内容

社会性别教育中,首先应该明确男女两性不平等,社会性别机制不合理。这种不平等状态是“非自然的,即并不是建立在生理上的,而是由社会构建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在此大前提下,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大致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阐明至今为止的社会性别文化和社会性别规范及两性的社会性差异贯穿整个人类历史。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两性不平等状况的了解,寻找这种差异的历史性成因及男权的形成机制,可帮助女生理解性别社会及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的文化与制度基础。

(二)展示并分析当下社会的显性与隐性的性别不平等状况。这种不平等既体现在就业、收入、政治权力、教育、婚姻、家庭等显而易见的方面,也体现在语言、文学艺术、民俗、时尚文化、消费方式等隐性的方面。

(三)说明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对个人就业及人生发展的诸多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为个体外部的社会性障碍,也体现为个体内部的个性、思想性障碍。要从女性性别的角度,指导女生就业与生活,帮助女生设计人生策略、调适社会行为,培养女生独立性、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格,指明实践自身价值与女性价值的关系。

三、开展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女生建立起社会性别意识。作为社会适应指导与人生关怀性质的课程,应放弃较为激进的女性性别意识观点,选择较温和与平衡的观点,强调策略性与调适性,而不鼓励以激进的姿态与普通男权及社会性制度习俗对抗。

(二)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人生教育与就业培训相结合的励志型课程。课程的目的是使女生获得合理的自我认识和清醒的社会认识,强调女性的知性、尊严与力量,为女生的发展提供关怀与帮助,促进女生社会适应和自我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的性别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分析性别社会学及女性主义的成果,审慎选择其中的内容,并采取稳妥的表述策略,而不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置之不理。

四、高校女生接受社会性别教育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社会性别文化与社会性别规范的影响,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使得女性在社会规则、文化习俗和自己内在人格的多重束缚下,人生策略、价值取向和发展潜能受到极大束缚,失去了本来可能的更大的自由度、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自主的幸福。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且即将走上社会就业的女大学生,在面临社会角色、社会地位转化之前,系统地认识社会性别的显性和隐性不平等状况及其产生的机制和文化根源,将有助于她们建立起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明确适合自己性别的发展方向, 为以后获得两性间完美生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美]格伦斯基.社会分层[M].华夏出版社,2005.

[2]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

[3]李银河.两性关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29.

[4][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3.

[5]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6.

[7]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5.

[8]王政. 社会性别与中国现代性[ J] . 文汇报, 2003:1.endprint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