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教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
2014-09-03李正杰
李正杰
【摘 要】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提出了相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内涵。
【关键词】孔子 苏格拉底 启发教学
东西方的两位历史伟人、文化巨匠孔子和苏格拉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两位哲人都先后提出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一样的民族和教育,两者的教学方法的产生又有哪些不同的背景呢?
一、时代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生活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社会制度急剧变革的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逐渐集中在私人(地主)手中,封建制经济基础逐步确立。这种变革反映到政治上,就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权向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转化。伴随着这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思想意识和文化教育方面也开始了相应的变化。官学的没落,私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崛起,学术下移,各家学派思想逐渐发展。
苏格拉底(公元前496-399年)生活在古希腊雅典这个城邦国家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的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随着个体私有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的社会权利不断扩大,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与前人相比,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这就要求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活动。相应的教育也必须进行变革。
二、阶级基础
1.孔子——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派
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王室,孔子基本上是一个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思想上拥护周礼,但并不是冥顽不灵的。他感觉到周礼在当时的危机;他也认为,周礼终究必需有所改革。他是一个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派。
他说,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以为基础”就是“因”“有所损益”就是“革”。历史的演进无非就是“因”“革”互相为用。继承千代的优秀遗产,创造后代的幸福。
孔子曾自述:“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年少时期的曲折经历造就了一生勤奋好学的孔子,社会的动荡也激发了孔子内心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寻求“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是现实却令人沮丧,孔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可,只能退而求其次,建立私学,以教育为手段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发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2.苏格拉底——一个理性思想的独行者
苏格拉底生活在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由盛转衰的时期。雅典城邦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中战败之后民主制度由此走向衰落。
从雅典战败开始,雅典城邦经历了僭主制、民主制频繁更迭的政治局面,尽管雅典后来恢复了民主制,但长期战争的影响远未结束,经历过战乱的雅典城邦满目疮痍,在经济和政治上陷入混乱,“所有人的生活都陷入混乱;但苏格拉底除外”,他仍日复一日的以诘问法审査人们的道德观念。
苏格拉底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各种私人生活领域、拒绝投身政治(服兵役以及曾任雅典公民大会主席一职只不过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称不上投身政治),在僧主派与民主派的激烈斗争中两不相帮,既不服从僭主的权威,也不与民主派一起逃亡、同甘共苦;而且不论哪个政治派别当政,他对时弊的批评不绝于耳。民主派和僭主派都对苏格拉底有着很差的印象。
苏格拉底一生无意于政治,他强调,一个想为正义而斗争的人,必须有一个私人的身份而不要公共的职位,不直接地参与政治,而是站在远处批判政治。这种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思想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强调直接参与政治的做法迥然不同。在他看来,自己的天职就是做一只牛虻,雅典就是牛或者马,他受良心的驱使来叮咬这头行动迟缓的“牲口”。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中、下)[M].人民出版社,2004:147-165.
[2]陈晓慧.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启发方法何以不同[N].光明日报,2009-07-20(7).
[3]郭利峰.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4.
[4]杨卫华.东西方文化的奠基及其分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7:42-46.
[6]江颖颖.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维方式对中西方哲学传统的影响[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3(01):11-14.
[7]杨伯峻译.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199.
[8]袁鸣.简明西方哲学史[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25-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