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家长对孩子灵性的培养和发展
2014-09-03刘庆连
刘庆连
【摘 要】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目前共有教师一千两百多万人,教师队伍整体规模和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当教师作为家长,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是否也有了相应的新认识并且改进提升自己为人父为人母的能力,从而培养和发展孩子的灵性呢?文章从教师家长的身份谈谈笔者对孩子灵性的培养和发展的一点体会,希望能对家长有所启发。
【关键词】教师家长 孩子灵性 培养 发展
一、教师家长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数不胜数。但是针对具有特色的不同职业的家长教育的研究却屈指可数,尤其是关于教师家长这一特殊职业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成长的研究少之又少。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教师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现实中我们却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教师家长角色转换的不及时,让自己的孩子无所适从。作为教师身份的家长,是多重身份的矛盾体。如果把教师的权威性带进了家庭教育,很可能对孩子造成较大的压力。如果把学生和孩子作过多比较,有可能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如果孩子恰好是教师家长所在班级的学生,有可能滋长孩子的优越性和依赖性。如果教师家长过多在乎分数,有可能对孩子重智育而忽略了追求真善美的引导。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尽量避免陷入的沼泽地。
二、灵性及灵性教育
所谓灵性,也就是成就一个人的精神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的那种可能性, 也就是一个人有多大的程度与整体保持连接的可能性, 即他的意识及无意识乃至整个生命中有多大程度保持整体性和复归整体性的那种可能性。这种整体性是如此的超越现实及其一切相关的束缚,所以被称之为“灵”,以别于属于现实世界的“世俗”的品质。用中国文化的语言来说, 灵性也就是“道性”或“德性”或“混沌(浑沌)性”。[1] 想真正地保护和培养, 就必须使孩子对有污染性质的东西有免疫力。这样, 就必须发展出孩子内心的有益于灵性觉悟的东西。对一切有益于孩子心灵健康的可控因素, 如大自然、小伙伴等等,我们都要充分利用起来, 让孩子充分浸染在其中。这样, 不仅孩子的灵性得到了保护, 而且孩子的感官的敏感性也通过可控的渠道和方式得到发展。笔者的女儿优优,在六岁之前只要有时间都会让她在大自然中自由探险,可以玩泥巴抓小虫子,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小伙伴们嬉戏玩耍,偶尔笔者也会参与设计游戏,成为孩子王,和小朋友们一起享受无拘无束的纯真世界。
另外,教师家长应当意识到我们不但需要促进孩子的智识(知识、智力、情识、意识等)——头脑的发展, 也应促进智慧(本性、灵性、觉性、妙智)的保护。知识教育、感官教育属于由浅至深的阶梯式教育,灵性教育或智慧教育属于根基教育。如果是盖高楼大厦,要想楼房高大坚固,根基打深打牢实是重点。教育的含义应该是保护孩子天赐的灵性,并且家长需要给自己和孩子接种疫苗以避免被感染灌输式教育的通病。灵性之光是每一个人心中常在的, 只要去除障蔽, 你就可以使它透露出来。我们应该主动开发孩子的灵性宝藏,有戒有定, 才有真实智慧的显发, 才有儿童灵性的真正发展。[2]
三、父母在培养发展孩子灵性中的角色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然后才能去谈对子女灵性的培养和发展。这一点对于其他家长也许实施起来不够现实,但是对于教师家长而言,可能性和操作性都是具有的。在对孩子的教育指导上, 要坚持科学的导向。作为教师家长应当阅读国内外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书籍,这样做不仅能做个更加称职的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的教学和学生工作中做个更优秀的老师,可谓一举两得。作为教师家长我们应当要认识到: 家教的重点是做人的教育,这也是发展孩子灵性的前提。我们教师家长首先可以做到的是积极营造一个充满着平等、关爱和包容的家庭氛围,这是培养孩子灵性的前提。
另外,想要发展孩子的灵性,教师家长也应当具备丰富的文化品位。作为父母,要培养一定的文化品位,首先应该自己静心学习,多读书,闲书专业类的书,都可以通读。无须多言,孩子自然也喜欢学习喜欢看书了。 其次,家长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和孩子的寒暑假,游历各地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一起去欣赏祖国绚丽的自然风光。这些生活习惯和阅历会让孩子耳濡目染正面的东西。然而现实不容乐观,有部分家长把孩子作为炫耀的工具,比普通家长更在乎成绩分数。对待工作消极,对待学生偏心;待人虚伪等。如果家长们注意不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他也会低估自己在子女心目中的负面印象。同时,也在丑化自己作为普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陈鹤琴先生曾告诫广大为人父母者:“小孩子好模仿的,家中人之举动言语他大概要模仿的。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的举动大概也会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他的言语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3]
四、培养发展孩子灵性的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都喜欢悟性好有灵性的学生,作为家长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有灵性,所以很多教师家长就像其他任何一个家长一般,从小就千方百计地教孩子怎样更聪明:背古诗、学绘画、练钢琴;利用自己的优势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认字、默写、复习、考试等。孩子会写会背会弹会画,但也许会缺少了些许灵气,那种属于儿童自由天性之下的聪明、伶俐、真诚、朴实和奇思妙想。这些恰恰是发展儿童创造力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特质。对此,作为教师家长应该明白,儿童灵性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儿童自然成长。
笔者女儿优优在两岁至五岁之间的几年时间,经常有家长对我说他们家的孩子在三岁时已经认识一千多个汉字或者会背一百多首诗歌之类的话,完了问我家女儿会吗?我只能惭愧地说一句“她不会,我没有教过她”,同时心里还是会有那么一点点起伏。然后别人会自豪自己对孩子的用心培养,同时也会纳闷我作为老师怎么不早点教教她?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孩子在六岁以前思维都是具体的,即按照皮亚杰的观点是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小孩思维活跃,擅长的是形象思维,注意力容易集中在好看的画面和各种鲜艳的颜色上。虽然女儿不识字,但是我们从两岁起一直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要么我读故事给她听,要么她自己翻书看里面五彩斑斓的图片,用她自己的想象去猜测故事。有时候她也会问我说:“妈妈为什么不教我认字呢?别的小朋友都会啦?”我总是说等你大了自然就会了。现在优优六岁半,还是保持着每天不变的阅读习惯,我仍然没教她识字。但是,从五岁到六岁的一年间,她通过自己的阅读认识了很多汉字,并且完全能看懂一般的少儿读物;并且因为幼儿期大量接触图片,对画面比较敏感,也特别喜欢画画。虽然没去上绘画班,但是善于观察的她画得也不比别人差。而之前有几个识字早的小朋友后来听说忘了好多字,现在从头再学。其实汉字要学很容易,养成爱看书爱阅读的习惯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因为家长为教孩子认字而认字,扼杀了本属于孩子的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性,实在得不偿失。儿童灵性的发展需要潜移默化,需要由儿童自己体验、感悟生发、自然流露。[4]
五、结语
我们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珍惜这份高尚的职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勇于发现和改正自身缺点做起,给孩子如沐春风的教育。同时,以一颗平常心等待孩子慢慢长大。作为教师家长,我们对孩子的爱和教育要有分寸,这样才能给孩子成长带来充足的氧气和灿烂的阳光。我们应该保护、培养和发展孩子特有的灵性——那是孩子快乐成功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2]顾瑞荣.心灵安全:教育中灵性的保护[J]. 当代青年研究, 2007(4).
[3]陈鹤琴著.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W].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丁爱平.教育,该如何璀璨儿童的灵性? [J]. 江苏教育(管理版), 201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