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探讨

2014-09-03吕明

教育界·下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归属感民办激励机制

吕明

【摘 要】名师出高徒,名校需要名师,名师需要高质量管理。民办高校队伍的壮大,教师外流也严重,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直接影响着民办高校的命运。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如何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成为当下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关键时期,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据有关数据报道,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2138所,其中独立民办高校403所,占高校总数的18.8%[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生源质量问题成为民办高校的生存难题。因此,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问题提上日程。

1.民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教师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其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

民办高校教师指由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设立的,在民办高校中履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人员。其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民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2.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现状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深入,其理念逐渐融入各高校管理中。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晚,但发展快,管理有特色,但还不完善,大多借鉴其他企业或公办高校的模式进行管理。民办高等学校队伍的壮大,不断摸索自身发展之路,采取各种激励手段,吸引优秀人才。激励机制已初见成效,但也潜藏着问题。主要体现在:

(1)民办师资队伍结构欠合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中,以青年教师为主体,骨干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双师型素质教师欠缺,师资结构年轻化,难以形成合理的教师团队,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2)教师外流现象多。民办教师队伍年轻化,应届毕业生和年轻教师以此为跳板或者过度,与公办高校比福利待遇差、流动性比较大。此外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低,优秀人才难招进、难留住。教师数量增加与课时、收入存在一定关联,教师收入不高,存在一些教师外流。

(3)教师缺乏归属感、责任感。民办高校正步入转型期,生源问题将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40%的教师认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前景不太好,近半的教师若有进公办高校的机会则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公办高校。因此民办高校不仅要发展,还要让民办高校教师有归属感。民办高校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对教师管理比较严格,但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教师发展机会较少,也使教师缺乏归属感、责任感。

(4)评优机制不完善。民办高校教师在对民办高校的评优机制进行评价时满意度不高。有些高校在激励机制中取消“先进评选”,将其改成了考核,以考代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科研激励不够,薪酬制度不够完善,总体收入不高。民办高校教师对科研政策和科研条件存在不满,因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等导致产学研工作力度不够,科研整体水平不到位,虽制定了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及教材给予奖励,但支持力度不够,经费不足。申请课题难度较大。民办高校教师薪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教师薪酬满意度普遍偏低,教师基本工资偏低,对薪酬满意度不高,没有帮助教师合理避税。

3.对策

民办高校为国家培养了很多有用人才,特别在基础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4]。

为了民办高校更好的发展,需要做出以下努力:

第一,政府为民办高校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民办高校为自身发展塑造好内部环境,为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改进提供了土壤。

第二,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一帮一导师制。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确保青年教师能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能快速提升水平,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挖掘青年教师的潜能,保证导师和青年教师的福待遇,树立楷模,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第三,不断创新。创新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激励机制也需跟时代转变。只有不断根据实时情况,对激励机制改革创新,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才能更加顺应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而才能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激励机制需要保持稳定,不要朝令夕改,或者流于形式。要充分激活机制,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发教师的潜能,加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师的福利待遇,避免优秀人才的外流。

第四,建立科学高效的绩效管理评价标准与考核机制。绩效工资制度不仅是收入的提高,也是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绩效考核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根本。此外,完善教学督导评价工作,改进评教方法,使更多的师生参与评教,把教学水平与教学态度、能力、效果、创新能力、师生关系等均列入,让考评更全、考评程序更公开,过程更透明。还需保障考核结果的奖励经费。

第五,建立目标导向的职业规划激励。民办高校要以发展战略为导向,指引教师树立职业发展长期目标,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并予以实施,吸引和激励优秀人才与民办高校共同发展。

第六,完善教师养老保险制度,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尽可能提高教师保险和公积金额度,解决教师退休待遇问题。对教师养老金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国家和私营企业双轨制管理的形式,切实加强民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激励机制的实施需要在硬件的基础上,为激励构建平台。健全与完善激励机制需要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设计多样化的形式[5]。充分调动民办教师的积极性,实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效实现学校和教师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杏林. 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6.

[2]邓奎伟. 如何健全民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J]. 职教论坛,2007(21):41-42.

[3]吴静.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激励研究[J]. 神州,2012(14):251.

[4]赵晨辰,王莉彦. 浅论民办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J]. 大众商务,2010(04):125.

[5]王秋荣,严文庆. 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研究[J]. 时代教育,2012(17):168-169.endprint

猜你喜欢

归属感民办激励机制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